最近,人大代表、伊利质量检测中心主任李翠枝的一则提案引发了热议:建议加强对跨境电商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管。这则提案迅速成为众矢之的,引发不少人口诛笔伐。
字面上看,这似乎冒犯了有些通过跨境电商选择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权利。不过,骂完之后,还是得理性来分析一下的。
跨境电商,本质上一个“开后门”的行为,通过个人行为的模式,绕过国际贸易体系。
但是,这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是同样绕过了中国的质量检验体系。
本来呢,在2016年之前,中国的奶粉标准和检验力度都是不够的,跨境电商的海淘品牌对国内品牌拥有质量优势,不用考虑中国的质量检验。
但随着2016年中国政府正式出台了新的奶粉注册管理办法,攻守之势就出现了巨大变化。
通过国际一线的营养标准,每月抽检,不合格就全国通报,一年内两次不合格就会被直接吊销,中国政府把婴幼儿奶粉准入门槛迅速提升。
因此,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国内上千个婴幼儿奶粉品牌迅速退出市场,很多海外奶粉也因为不达标而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进来,甚至去年还有42款海外婴幼儿配方奶粉因质量问题,登上了国家进口商品的“黑名单”。
这让过去看起来是高质量代表的跨境电商奶粉,如今变得就并不是那么的可靠了,除了部分大品牌为了扩充产品线能保证质量外,还有一小撮是过不了中国检验标准的奶粉,光明正大的绕道跨境电商以微商模式进入中国市场。
导致原本象征着高品质的跨境电商,反而成为了一小撮“洋垃圾”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