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门槛低,参与方式灵活,特别适合当时的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就业困难情况非常严重,一个“大碗茶”就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个人,一辆手推车,就可以养活一家人,民间的活力就这么被激发了出来,让中国的私营经济积累了最初的启动资金。
到了1984年,地摊经济在南方已经彻底成型,一部名为《雅马哈鱼档》的电影,记录下了当时的广州街头景象:
汽车就不要想了,根本就没有通过的可能性,没看到摩托车都过不去么?
又过了十年,这种繁荣的景象遍布中国所有的城市,从南至北。就连黑龙江省最北边的边境城市,也被地摊给统治了。
地摊经济生机勃勃,彻底激活了中国的经济,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弊端。
地摊的最大优势就是不用交租金,但这种优势并不是凭空得到的。
因为地摊占用的是公共空间,最主要的地方就是大马路,十字路口的拐角处这种黄金地带那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的小贩甚至把摊点开在了主干道上。
四车道变成了三车道,然后变成了两车道,最后变成了一车道。
到了最后就成了广州那个样子,马路上铺满了地摊,连摩托车都过不去,交通断绝。
反正大马路是公用的,你能摆地摊,凭什么我不能摆地摊。
你占地10平米,我占15平米怎么了,我货多不行么?
这地方好,来往的人多,我要了,你去偏一点的地方,别占我的地。
为了抢地盘,当年不知道爆发过多少次暴力冲突,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开在马路上的地摊,收摊之后也不会打扫卫生,所有垃圾就直接丢在了地上,给环卫工人带来了沉重的清洁压力,同时严重破坏了市容市貌。
他们花费了大量的租金,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生意全被地摊给抢走了。
2010年之后的舆论,曾经非常同情地摊小贩,谴责城管暴力执法。
但是在2000年之前的舆论可不是这样的,当时是强烈的谴责地摊小贩。
因为90年代末期的小摊贩实在是太多了,密布整个城市的道路,占据公共空间,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在强烈的舆论谴责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台规范地摊经济的措施。
政府出面设立夜市区和地摊点,采用个人承包制,收取一定的租金,由政府统一负责卫生和管理。
道路堵塞,导致回家困难的民怨解决了;商铺老板被抢生意的矛盾也解决了;整个城市所有街道都密布垃圾的问题也解决了;小摊贩的就业也保住了。
但很多小贩不愿意接受政府的管理,不愿意去政府指定的地方摆地摊。
因为承包地摊需要钱,而且不可能设立在真正繁华的拥挤街道,那些地方已经够拥挤了,没地方设地摊。
我偷偷在繁华的街道上摆地摊,不要钱,生意还能好几倍。
这些不愿意去指定地点摆地摊的小贩,每天和城管打游击,活跃在街头和天桥。
在数量没达到临界点的时候,能方便市民的生活,大家也都无所谓。
但是当数量突破临界点之时,就会带来大量的民怨,引发大量的市民投诉。
在2000年到2008年,地摊经济的规模,就始终介于这种扰民的临界点附近。
2008年,地摊经济出现了转折点,这一年全国掀起了“文明风”,各地进行评选“全国文明城市”,打造城市形象。
不仅仅看起来很low,而且占道经营,乱丢垃圾,要打造文明城市必须清理掉地摊经济。
这个任务很艰巨,因为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搅黄了小贩的生意,小贩能跟你拼命。
城管,当仁不让的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成为了未来10年中国最大的黑锅侠。
这是小贩一家人的命根子,你要断掉,还没有执法权,法律只允许你“劝诫”和适当罚款。
不过在10年的艰苦努力后,中国城管真的做到了这个奇迹,清除掉了绝大部分地摊经济,并喜提和喜马拉雅山一样高的无数黑锅。
大量的地摊被清除后,少量的地摊就不存在扰民的问题了,市民们又开始怀念小摊贩带来的便利生活。
所以在2008年之后,舆论的风向是偏向于同情小摊贩的,和90年代末截然不同。
到了2020年,文明城市建设12周年之际,地摊小贩的命运再度发生了转折。
这一年,新冠病毒出现了,全球经济遭到了重创,多个国家的经济和生产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中国是世界上防治疫情做的最好的国家,但依然被外国恶劣的经济形势所冲击。
中国有近亿人是灵活就业群体,也就是俗称的自由职业者。
偏偏这些人生活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受疫情的冲击最大。
不过对这些人来说,只要允许他们卖鸡蛋灌饼的小推车上路,就能让他们养活自己一家人。
于是,我国果断推翻了之前的政策,大力提倡地摊经济。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地摊小贩是城市里生活最困难的一批人,出地摊是生活无奈的选择,而不是什么发财之路。
现在很多媒体为了推广地摊经济,选取典型进行片面的夸大宣传,让人感觉出地摊就能发财。
比如说这个新闻报道,单独看这个一面之词,我们会觉得这个摊主一天可以收入3万块钱,赚多少钱我们不知道,但营收3万块已经很多了,绝对不少挣钱。
一天营收3万块,一个月营收90万,一年营收1080万,这已经是规模性企业了,500万以上就算一般纳税人了,不享受中小微企业的待遇。
地摊的毛利都很高,如果按50%的毛利算,这位丁摊主,一年可以挣500万净利润。
很多人看了这种新闻,会形成一个印象,就是丁美生是靠自己一个人,就能每天赚3万。
这个报道确实是真新闻,但刻意让大家形成的这个印象,是假的。
丁美生确实出摊一天就可以收入3万,但真正靠谱的新闻,应该放出更多的细节,比如下面这个样子。
丁美生说,只要能出摊,一天收入3万是没问题的,今天来了77桌客人,估计收入个二万七八千是没有问题的。
在地摊大排档花400块钱吃顿饭,能吃多少菜,我相信大家心里有数。
这么大的一桌菜,你得做77桌才能卖3万块钱,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我相信大家心里也有数。
你自己在家里做一桌菜,需要花多少时间,做77桌,你又需要花多少时间?
这么大规模的生意,根本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丁美生聘用的人绝对不在少数,有在前线做饭服务的,还有在家里负责后勤准备材料的。
那种靠自己一个人拼搏的摊主,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对象。
2017年8月,超级台风“天鸽”袭击广东,一个男人看到自家的小货车被大风吹的摇摇欲坠,他冒死冲过去,想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小货车,结果当场身亡。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地摊小贩。
自提倡地摊经济以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文章,大多数都是调侃和半讽的态度。
地摊确实不上台面,在经济困难时期推翻十几年的政策重启地摊,也确实容易被很多人嘲笑。
什么叫不惜一切代价保就业,这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就业。
疫情都爆发快半年了,美国依然拒绝戴口罩,原因仅仅是因为中国是全球第一个戴口罩的。
要知道特朗普可是未卜先知的懂王,怎么能跟着中国的脚步走。
特朗普的面子是保住了,但美国的经济却被疫情给拖垮了。
不光荣,之前花了足足12年时间清理地摊,如今180°大反转,很容易遭人嘲笑,大量的讽刺文章和漫画已经出炉了。
但我们依然这么做了,只要保住了就业,拖到世界经济好转,丢点面子无所谓,里子才是最重要的。
有这样务实和不在乎面子的总理和政府,我觉得很欣慰。
纵观地摊经济的前生今世,无论是提倡还是废除,亦或是再提倡,都始终围绕一个核心,那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