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瞭望智库:中国最牛小商贩,是刘备还是刘备的妈?|2020-6-6

1

县长儿媳,被迫卖鞋


说起刘备,都知道他是“刘皇叔”。但是,这里面有“实”也有“虚”。

 

 

刘备确实跟“皇”字沾边,他是汉朝中山王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的后代。

然而,中山王刘胜生活在西汉初年,刘备出生时,这位“老祖宗”已经去世270多年了,刘胜这一支起起落落,到汉末已经完全平民化,跟普通百姓没有两样。另外,“皇叔”的身份是文艺作品虚构出来的,刘备并不是汉献帝的叔父辈。

刘备的爷爷名叫刘雄,《三国志》说他“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家在河北涿州,但是因为东汉实行“三互法”制度,官员任职要回避原籍,刘雄被分配到范县(隶属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当官,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注:“三互法”制度,“如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对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

爷爷过世后,家道中落,父亲刘弘死得早,留下孤儿寡母面对生活的艰辛,“皇族”身份没给他们带来任何实惠。

为了养活自己和孩子,母亲被迫“贩履织席”。

 

 

中国很早就有集市,当然,与宋代《清明上河图》表现出的规模宏大、商铺鳞次栉比的集市不同,秦汉时期的集市只局限于一些特定的地方。在京城、郡治、县城以及一些大的乡、亭,有官府在指定区域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或“坊”严格分开。“市”周围有墙,交易者只能由市门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

集市的营业时间也有严格规定,不到时间不得开启市门。在秦汉及以前的相当长时间里一般实行“日中为市”,也就是中午才到集市上交易。隋唐以后“市”、“坊”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才逐渐不受时间约束。

(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在刘备那个时代县城的“市”里,固定商铺一般较少,是名副其实的练摊。

此举着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要知道,中国古代普遍重农轻商,并且,很多时候不仅“轻商”,甚至“困商”“扼商”“贱商”,商人受到歧视甚至侮辱。

汉朝规定有7类人不能享有正常的人身权利,国家可以随时把他们充军,这7类人中,除了犯过罪的官吏、杀人犯、入赘的女婿,剩下的4类人都与商人有关——在籍的商人、曾做过商人的人、父母做过商人的人、祖父母做过商人的人。

(注:汉律“七科谪”,“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也”。)

后世更甚,定了规矩公然羞辱商人,比如,要在市场里卖东西,商人必须在额头上贴着一个贴子,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及所售物品的名称;再如,两只脚穿的鞋子不能一样,必须“一足着白履,一足着黑履”;等等。

 

2

生意做得好,挣钱读名校


那么,刘母做生意,为什么要选履和席这两种商品呢?

 

鞋子大家都要穿,自不必说;当时还没有桌子这类高足家具,客厅、餐厅、卧室普遍要铺上席子,大家对席子的需求量很大。更重要的是,这两种商品生产成本低、原料易得、消费者群体够大,很适合这对处于困境、亟待脱贫的母子。

勤劳致富果然是古今通行的道理。

靠制售鞋子和席子,刘母究竟赚了多少钱,史书并没有记载。不过,《三国志》对刘备求学经历的表述可以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刘备15岁时,母亲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感到惊讶的决定:送他到本地著名学者卢植开办的私学读书。

(注:“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出身太学,他继位后提倡儒学、奖励名节,扩大太学办学规模,完善各郡国的官学。不过,这些学府还是不足以满足众多学子求知欲。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民办学校”——私学,仅《后汉书》中所载的著名私学就有38家,其中学生超过1000人的有15家,10000人以上的有2家。

刘备上的是一所名校,校长卢植曾任朝廷高官,既是著名学者、又是久负盛名的将军,文武双全。

那时候还没有“择校费”,但上私立名校学费肯定要比一般私学高得多,刘备能到这里求学,一方面,说明这个生意没白做,确实赚了不少钱;另一方面,舍得把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大笔钱花在儿子教育上,说明这位母亲站位很高、眼光长远。

作为寒门子弟,母亲含辛茹苦地供自己上名校,有这样的机会,照理说,应该发愤读书、做好学问。比如,马融教出了郑玄、卢植,郑玄又教出了崔琰、郗虑、赵商、孙乾等人,他们靠着老师的招牌,日后,要么成为著名学者,要么成为高官。

总而言之,只要够刻苦,前途不成问题。

 

3

小商贩经历,造就高情商


不过,刘备并未把重心放在做学问上,一改寒门孝子的画风,不但学习不怎么刻苦,看起来还有点纨绔,喜欢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喜欢结交各路豪侠。

 

东汉画像砖上描绘了集市的场面:左右两边的人物都在铺子里交易,中间三组好像正在以物换物,画面的左右上角刻着“北市门”和“南市门”的字样。

 

上文提到,当时商人社会地位很低,当个小商贩,糊口足矣,但是难有出头之日。很明显,刘备要换个活法。

多年的小商贩生涯,使刘备养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非常懂得如何待人接物,身边总跟着一些追随者。

渐渐的,刘备的影响力超出了卢老师的私学,声明远播到社会上。当时,中山国有两个大商人,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双,他们常来涿郡一带贩马,非常有钱。听说刘备的传闻,主动找上门来,一来二去,觉得刘备不简单,主动拿出不少钱资助他。

(注:《三国志》,“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这些钱和人脉,直接给他日后“把蛋糕做大”提供了助力。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任命3位将领去平乱,卢植位列其中,刘备投奔卢老师,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仕途遇挫后,刘备投奔混得风生水起的老同学公孙瓒,皇图大业就此起步。

不仅如此,刘备身上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历史上著名的“中国合伙人”,三人就此结成了最牛的创业团队。

4

练摊,造就不怕输精神


做生意有赚有赔,要敢于承担风险,要嗅觉敏锐、学会抓住时机。

刘备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一生起起落落。梳理一下史书记载就会发现,刘备一生中“跳槽”7次、至少13次战败逃亡,其中有4次抛妻弃子。

 

 

每一次都是严重挫折,如果心理素质不好,根本撑不到最后。对于早早就“织席贩履”养家的刘备而言,起起落落如家常便饭,他很有韧性,失败了就从头再来,坚决不放弃希望。

赤壁之战前,在郭嘉等人建议下,曹操决定北征乌桓,彻底统一北方。要是曹操亲自带兵远征,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寄居在荆州刘表处的刘备立即嗅到了“商机”,判断大有可为。

他马上向刘表建议,趁虚而入、出击曹操后方。不过,刘表迟疑不决,没来采纳他的意见。

直到一年后,曹操携北征大胜余威回师,刘表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大的战略错误——由于过于保守,错失了与这位枭雄一决高下的机会。

刘表对刘备说:当初没有听你的建议,现在后悔不已。

刘备明知事情已成定局,嘴上还是劝刘表宽心:现在天下动荡,每天都在打仗,机会多得是,把握住以后的机会就行了。

(注:《汉晋春秋》,曹公自柳城还,表谓备曰:“不用君言,故为失此大会。”备曰:“今天下分裂,日寻干戈,事会之来,岂有终极乎?若能应之于后者,则此未足为恨也。”)

由此可见,刘备不仅战略眼光高人一筹,而且心态也很成熟。对于有心人来说,机会多得是,就看你愿不愿意把握、能不能把握住。

5

以己度人,悟出“以人为本”


现在都讲“以人为本”,一般认为管子最早提出了这一理念。

(注:《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刘备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赤壁之战前,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由于实力对比过于悬殊,刘备只得挥师向南转移,曹操率兵追击。与曹军“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的速度相比,刘备队伍行进得相当缓慢。

原来,一路上不断有害怕兵灾的荆州百姓加入刘备的队伍,人数多达十余万。如此一来,免不了瞻前顾后,部队一天顶多走十多里,速度慢得只能用“蠕动”来形容。

有人建议:“现在我们人数虽多但能战斗的人少,如果曹军杀到,如何迎敌?应该加快行军速度尽快赶往江陵。”

言下之意,逃命要紧,我们不应该管这些老百姓死活,轻军直奔江陵,跟曹军抢时间。

刘备坚决不准:“成就大事必须以人为本,现在大家自愿追随我,我怎能忍心抛弃?”

(注:《三国志》,“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与“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相比,经历过穷日子、当过小商贩、受人白眼的刘备更有“人情味儿”——他深谙乱世里民生维艰、老百姓为了活命什么都豁得出去。刘备说“以人为本”绝不是故意说给谁听的,他从心底里很重视仁和义,言行一致,所以受到越发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这种“人间烟火气”,让这位“卖鞋少年”最终成为一代开国皇帝。

6

留下了“后遗症”


“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不同史书也有不同的记载,认为两人第一次相见,是诸葛亮主动找上门来的。

根据《魏略》《九州春秋》等史书记载,曹操平定河北后,眼光一向敏锐的诸葛亮预感到曹操的下一个打击目标是荆州,但荆州牧刘表性情迟缓、不懂军事,就跑到樊城去见刘备。

 

 

 

刘备正四处招人,每天来访的儒生很多,他没有听说过诸葛亮的名号,也就没有给诸葛亮特殊待遇,干脆搞了个“群面”。大家聚在一块聊了一阵,众人走了,诸葛亮却留了下来。

刘备大概感到很无聊,刚好有人送给他一条牦牛尾巴,也不管诸葛亮还在跟前,刘备就顺手编了起来,陶醉在做手工的乐趣中。

诸葛亮上前:“将军您应该树立远大志向,整天弄个牛尾巴编算怎么回事?”

刘备这才注意到眼前这位,见他身材魁伟、谈吐镇定、气宇不凡,于是,赶紧把手里的东西扔了:“这话怎么说呢,我也是借此打发心中的忧愁罢了。”

(注:《魏略》,“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显然,这都是小时候编席子、卖鞋子留下的“后遗症”。了解领导这一习惯的人也会投其所好,遇到适合编织的东西,比如牛尾巴,就会送给刘备。

当苦难过去过,每一次苦难的磨砺都成了宝贵的人生财富,正是凭借少年时“织席贩履”锻炼出的品质和毅力,刘备一呼百应,最终成就大业,改写了中国历史。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瞭望智库:中国最牛小商贩,是刘备还是刘备的妈?|2020-6-6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