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这两天台湾国民党的政治明星韩国瑜被搞下去了。
2018年的时候,这哥们横空出世,在大选中把民进党占据了20多年的高雄市拿了下来,这个操作基本相当于我们经常说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非常困难,当时不止台湾震惊了,连大陆也震惊了。
这不才过去两年,这货就被高雄市老百姓给赶下去了。
原因不少,不过最关键的一点,这货当初口口声声要带着高雄老百姓奔小康,大家受够了在他之前的民进党嘴炮领导,选他上来,希望他能做点实事,帮助大家打开一条明路。台湾上世纪突飞猛进后一直状态比较疲,所以希望能再来一次暴走。
但是呢,这货当上市长没几天,就到处跑着竞选台湾省省长,正经工作基本没做,你想想啊,你们公司雇你去写代码,没想到你自从去公司报了到,就没写过一行代码,天天到处跑,基本看不到人,你们公司领导和同事能满意?
所以说韩国瑜被赶下台,基本没啥可说的。
总结这次国党的大败,不少人说他们是内斗党,所以才这么倒霉,其实这个说法很明显是“对也不对”,毛主席就说过,“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所有的组织,不可能不内斗,大家哪怕在一个二十人的小公司,也基本上破事一大堆,更别说那种超级大党了。
而且不少人说国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其实如果研究下就能发现,他们内战也是外行,打军阀,打解放战争,都一塌糊涂。
国民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其实通过上文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这个党最大的问题就是:坚持脱离群众,长期不务正业。多次被老百姓抛弃,简直就是“被人嫌弃的一生”。
这个不是我编的,蒋介石到了台湾之后,反思失去大陆原因,重点强调了“违反了国父遗教,不以服务为目的,而以夺取为目的”,你看看,说的很清楚了,说明蒋自己是明白的。
我们今天就试图回顾下国党历史上的四次危机,通过危机看看他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怎么做到屡教不改的。
1
第一次危机
国党的第一次危机也是孙中山本人的危机。
孙中山的前半期靠的是南洋华人,后来又靠了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一度想靠美国人,可是美国人根本瞧不上他,当时中国境内有无数的势力,最弱的就是孙那一支,美国人可不愿意跟Loser站在一边。
一事无成,而且韶华已逝的孙中山当时应该已经觉得人生已经基本这样了,这时候苏联人突然来了。
苏联人在中国的地位和美国人正好相反,美国是香饽饽,大家都喜欢,大家都争相和美国勾勾搭搭,北洋的那几个军阀,都想投奔美国和英国。但是大家对苏联人都没啥好感,避之不及,苏联的信使在中国到处溜达,一个都没联系到,最终和孙走一起去了。
正是苏联和孙中山的这次协约,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一个东西——讲究团结,纪律,富有战斗力的“苏式政党”——被引入了中国。
国共第一次合作,苏联人给钱给枪给顾问,成立黄埔军校,训练党军,准备一起对付北洋军阀,先解决中国从1840年以来一次接一次的外国入侵和封建军阀。
这是国党最有机会实现自我革新的一次,苏联人尽管毛病一堆,但是确实是可以把国党改造成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政党。类似于一个小孩不好好学习,这次有机会去上警校,好好做人将来还是可以做一个有用的人。
但是结果并没有,在1927年4月12日,国党举起屠刀清洗了国共合作期间的战友们,以及自己队伍内那些坚定的想改变中国的人,剩下的有理想的人大部分也都离开了,蒋介石他们一伙也就彻底堕落成了一个军阀组织。
组织内部并没有多少改变现状的意愿,也没人脚踏实地去关注下基层老百姓到底想要啥。你忽略基层的需求,也就几乎得不到基层老百姓的支持,只是得到了各种势力集团的支持。
有点像你成立了一个公司卖电脑,你既不去研究市场需求,也不专注技术改进,天天考虑通过合并别的公司,拓展别的业务来赚钱,没有一个业务是专精的。这种公司可能会很大,但是永远不会是一个牛逼公司,竞争不激烈的时候还凑合,稍微有点挑战就得扑街。
第一次危机国党顺利度过了,并且逆风翻盘,从一个只掌握着一座城的南方小势力变成了一个控制了1/3中国的大军阀。但是根子烂掉了,本来有机会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现代国家,没想到变成了大清。
民国一直统治不到基层,它清洗了队伍中能干的官僚,剩下了一堆没业务能力的,政府彻底不会跟基层打交道了,只好依赖地主们管理,这不就是大清嘛。
留着地主这个中间商,国家财政能力就有问题,所以民国财政一直不太行,这为后来的1949年大通胀埋下了伏笔,很多人理解不了,为啥国共都在打仗,解放区这边没有通货膨胀问题?
原因就在这里,双方财政着力点不一样,解放区是官僚们直接从基层收,而且基层有的粮食多,有的粮食少,政府都知道,因地制宜,不至于把穷地方给逼死,也不至于存粮多的地方看热闹。
国府向地主收,地主又各种抗税,政府收不上来税,就滥发货币,最后把城市里的人都给逼反了。
2
第二次危机
国党的第二次危机发生在打败北洋政府之后。
大清完蛋后不是把社稷给了袁世凯了嘛,袁世凯干了四年,内焦外困,很快就死了。他死后他们兄弟们来来往往把持政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比大清还烂,所以很快就遭到老百姓的抛弃。
“北伐”就是一群南方新军阀联合起来挥兵北上,灭掉了袁世凯的小弟们,北洋时代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大家一般听说的知识分子工资高,主要说的是北洋时代,北洋政府合法性有问题,所以高工资养文科知识分子。从蒋委员长开始,文科知识分子待遇就不行了,
不过灭了北洋军阀后,很快就出事了,因为几个新军阀分赃不均,又打起来了。
一方是蒋介石,另一方是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
蒋介石尽管队伍规模比较小,但好在手里有钱。大清不是有“五口通商”嘛,也就是五个口岸在和西方做买卖,现在这些口岸被蒋控制了,手里有关税,在加上他控制了江浙地区,这地方从宋朝开始就富得流油,到了民国赋税更是比其他地方加起来都多,所以蒋介石是各个军阀里最有钱的。
蒋委员长手里有钱,再加上可以到处借钱,尽管前线仗打的一塌糊涂,但是蒋总是有办法收买对方的将军们,然后来个临阵倒戈什么的。
双方一边在河南山东那一带打的热火朝天,另一方面都在想东北派说客,准备说服张学良站到自己一边来。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东北军的战斗力非常成谜。
举个例子,红军长征后到达陕北后,东北军备调去陕北剿灭红军。
红军都疲惫成那样了,要武器没武器,要钱没钱,士兵们基本都瘦的皮包骨头,这种情况下,还是轻轻松松干掉东北军的三个师。后来小张发动“西安事变”囚禁了蒋委员长,这两年很多人都在骂小张,其实回到当时,你是小张的话,你也崩溃:蒋让你去剿灭红军,可是你又打不过,眼瞅自己的队伍要被红军给打没了,你能怎么办?
不过在1930年,东北军兵强马壮,张学良坐拥40万东北军,沈阳当时还有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呆在东北待价而沽。
后来蒋一咬牙,一跺脚,把华北许诺给了小张,北京天津青岛这样的北方重镇也给了小张,小张成了名副其实的“华北王”,还让他做全国海陆空副司令,小张觉得差不多了,挥兵入关,阎锡山和冯玉祥迅速就崩溃了,因为知道无论如何也打不过,大家又貌合神离地坐在了一起。
这次用金融杠杆取得的战争胜利让国民党继续忽略老百姓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战争结束后,国府并没有对国家进行大规模改造,也没尝试把中国改造成现代国家,依旧是那个大清模式。
蒋的政府类似于一个联盟,那几个军头相当于各个山头派系,他财大气粗,所以他做五岳盟主。
但是他在江浙那片自己的领土上都没法实施有效统治,基层什么情况蒋也是两眼一抹黑,其他军阀的地盘上更是完全水泼不进。
他可以在战场上把那几个打服,可是又没能力来一波“犁庭扫穴”,比如前往山西剿灭阎锡山,也没法深入广西彻底平了桂系的那俩军阀。
这里就有个问题,为啥不行呢?
还是老问题,财政能力不行,基层治理也不行,没法动员起来巨大的国家机器,所以没法剿灭那几支力量,第一次危机的时候形成的“体制缺陷”这时候开始起作用了。
后来我们知道,新中国刚成立,基本还是民国的底子,但是体制已经是现代国家形式,官僚深入到基层,所有的资源都一清二楚。当时也面临内忧外患,东北战事重开,西南匪患持续了几百年,印度还在西藏蚕食。
面对这个问题,新中国选择的不是“攘外必先安内”,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要一起搞定。四野的主力野战军过鸭绿江到朝鲜作战,邓公前往南方主持剿匪,还有一个兵团去解放西藏。国内轰轰烈烈开始禁毒。并且在1956年,这些事全部搞定了。
总之,持续了一百年的各种积弊,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就全部搞定了。为啥能搞定?
说白了,就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以及深入基层的资源整合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国府欠缺的。
尽管蒋介石通过金融手段顺利度过了第二次危机,不过这是国府最后一次改造中国的机会,可惜他没利用。
3
第三次危机
第三次危机爆发于淮海战役前后,这次危机其实是集前两次危机之大成,而且没能挺得过去。
解放战争开打两年后,攻守之势就变了,国军一开始四处出击,很快后勤供给跟不上。国府主要是依赖美国的物资供应,美国中间有段时间不给供应物资了,国府立刻前线跟不上了。
这也是为啥蒋委员长在日记里说,丢失大陆,最大的原因不是“苏史”(民国时候“斯大林”叫“史大林”),而是“美马”(美国的马歇尔),马歇尔停了一段时间物资。
问题是物资不够你自己生产啊,要知道,日本投降的时候国府接受了几乎所有的兵工厂,并且国府自给也有兵工厂,但是产能一直上不来。不仅产能不行,直到战争结束,当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都没能复工。
到了淮海战役前夕,我军已经做到弹药自给了,前线每天消耗的天量弹药是自己生产的,而且大家知道,生产炮弹是最后的环节,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矿,铁矿,还需要配套硝化工业,不然生产不出火药,解放军的队伍当时甚至掌握了铺铁路的技能,三年间就铺了1600公里铁路。问题是国府38年,只铺了1000公里,这个业务能力相差太大了。
单纯的“工业党”到底能不能搞好经济比较成谜,但是如果一个政党,完全没有工业基因,天生买办气质,那基本就是个废物。自己不想着抓生产,天天等着别人送,出事只是迟早的。
由于国军无论是数量还是物资供应都陷入困境,就开始转入防御,最后东北的部队想撤回关内,关内的部队想撤向淮河以南。
但是都没如愿,东北的队伍在辽沈战役中全部丢掉了。华北的队伍在淮海战役中全没了。
至于大家爱说的那些间谍偷作战计划什么的,那都不入流,这些年才聊的花边玩意,在绝对实力面前,有没有间谍差距不大,尤其到了1948年,双方都是打明牌的,双方都是大兵团行动,没啥秘密可言。
更惨的是随后的渡江战役,战役一结束,南方重镇,比如南京,武汉,上海,广州,重庆等等,都迅速就崩了,要知道,国军在抗战中在这些城市都展开了死战,最后付出了巨大的损失后有的放弃了,有的一直坚守到抗战结束。
为啥崩的这么快?
原因也不复杂,民心丧尽,就跟这次高雄人抛弃韩国瑜似的,那会老百姓把国府给抛弃了。
一个政党,敛财是特长,比如1945年南京光复,国府发行新货币,把以前汪精卫的地盘上的老百姓狠狠搜刮了一遍,导致百姓们纷纷怀念“汪主席”。生产建设改造社会方面一窍不通,搜刮老百姓倒是天生会,这样的政府,不被抛弃有了鬼了。
4
第四次危机
国民党最大的一次危机,是到了台湾之后,直接从执政党变成了在野党。
这事还跟蒋氏父子有关。到了台湾后,台湾一直持续到1988年,叫“戒严时代”,跟韩国一样,搞的是军政府。
老百姓意见非常大,不过有件事让他们多多少少有点安慰,也就是蒋经国这人跟传统国民党的人完全不是一码事,他是前苏联政工干部出身,他上台后,台湾跟现在的我国差不多,发动台湾干部深入基层,狂发展基建,天天修路,搞代工,省钱搞研发,后来还搞出来了大家熟知的台积电。
蒋经国自己对电子一窍不通,但是他根据直觉认为这玩意在未来将会牛逼的不得了,所以很早就开始在台湾布局电子业,台积电就是蒋经国支持下搞出来的,当局在当时没少往里砸钱,事实上这种行业几乎没有不砸钱的,日韩也是政府大力扶持下搞出来的。
可以说,后来台湾的一切,都跟蒋经国的风格相关。
但是老百姓对他的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台湾老一辈没有不怀念蒋经国那时候台湾人干劲十足力争上游的工作激情,另一方面实在是对这人的独裁气质有点受不了。
所以在蒋经国死后,国民党被迅速翻盘,换上了民进党,大家受够了蒋经国那套僵硬的体制。
但问题也出现在这个时候,民进党许诺给大家说是要民主,大家抛弃了终于有点进步的国民党,然后惊喜地发现民进党上台后除了扯皮啥都不干,怨气越来越大,后来又怀念起国民党来了。
这也是为啥后来又把马英九选上去了,因为他是蒋经国的英文秘书,开口闭口要像蒋主席一样为人民服务。大家一开始受不了那种戒严时代的憋闷,但是民进党折腾了一些年啥都没折腾出来,大家又怀念那时候的经济高速发展,所以又把国民党给叫回来了。
这倒是跟韩国有点像,韩国人现在最不受不了的,就是军政府时代,但是前些年经济疲软,韩国人还是选了初代军政府大佬朴正熙的女儿,说明大家还是很怀念那些年的经济大发展的。
不过台湾人没想到的事,选上了马英九之后才发现,蒋经国时代的国民党的那种“工业党”气质原来是蒋经国自己的气质,他死后,那个党又变回去了,又变得脱离群众,无所事事,不干一件正经事的,这也是为啥在马英九之后,国民党又被选下去了,因为国民党堕落到根民进党没啥差别了,还背负这一堆历史负债,今后估计也完蛋了。
5
尾声
说了这么多,其实大家也看出来了,这个党基因有问题,从一开始就没学会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业务能力也有问题,无论是搞生产还是搞打仗,都一塌糊涂。而且他们热衷搞内斗,外战内战都外行。
这不是博主是个小粉红所以编排他们,大家有兴趣查一下蒋经国的在台湾主政时候的言论,他日常批评官僚们不好好去干活,成天空话大话,而且反复强调服务意识是第一位的,到基层去,好好抓生产抓建设。
蒋经国那段时间是国民党唯一靠谱的一段时间,不过蒋经国明显没能成功改造这个政党,他死后,他的党又迅速堕落了,成了现在那个样。
江湖上有人说那个党是个“百年大烂党”,“美苏中德扶不起来的大巨婴”,“中国的印度党”,有一说一地讲,这个说法真没啥问题,国民党确实是比较差了点,一出生就先天缺陷,后来尝试过几次改造,都没改过来,越改越歪。不过有个明显的优点,这也是蒋委员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的优点,这个党是坚决支持“一个中国”的,只不过说的是中华民国。
文末还是要说一句,这样一个党,还是希望大家能多珍惜,不出意外,它很快就要完蛋了,你们可能再也看不到它了。
—–全文完,为了防止被删,这次就不开评论了。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