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靠摆摊发达了。 陕西90后小伙摆地摊两个月,收入7万,并且狂瘦20斤!
成都服装厂90后女员工,白天上班晚上摆摊,日赚4000,买了辆奥迪车犒劳自己。
“地摊经济”火了,大排档业主每天收入3万:
政策放开,每天净赚上千元,地摊服装商贩们乐坏了
这些新闻一出,围观群众都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对短期暴富的渴望让大家不再担心会晒黑、也不担心摆摊没面子。还要面子?再不出摊好摊位就让人抢没了!
一周过去了,现在,我要真诚地发出灵魂拷问—— 你的地摊还好吗? 每天盈利多少? 每天出摊几小时? 打开局面了吗? 准备长期做下去吗? ……
那些“拥抱风口”的人
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那些踊跃着出摊的“后浪们”,直到真正走进风口时才发现,飞起来的猪不是那么好当的。
上班族小韩很早就有摆摊的想法,最近看到鼓励摆摊的消息就果断出摊了。她卖的是耳饰和戒指,有些是平时冲动消费买来的,有些是为了出摊现批发的。
小区围墙外的那条街,晚上六点以后可以出摊,由于政策开放,不收费用,她拿了一个小行李箱装上货物和化妆镜就下楼了。行李箱能当小桌子,随时随地走到哪摆到哪。
出摊第一天,小韩不太放得开,生怕遇到熟人,犹豫了快一个小时才喊了两嗓子,慢慢地有人来摊前询问,她才渐渐放松下来。
从晚6点到晚9点半,每天都要坚守摊位3个多小时。第一天卖了35元,第二天卖了50元,第三天第四天赶上了雨天,没有出摊。
小韩算了一笔账: 平均每天卖100,抛除天气和个人工作原因,每周出摊4天,一天4小时,一个月流水1600,利润一半,这样算下来,平均时薪是12块钱。
比便利店小时工还低,比便利店小时工还累。
男朋友诘问她:这样不咸不淡地摆个摊,究竟是为了什么? 她自己也回答不上来。
学生党白静和她的三个室友,则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听说允许摆摊之后,在校大学生小白和三个室友用半个月的生活费批发了一大包T恤,还没研究过自己所在城市的政策,就慌忙进货、光速出摊,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刚摆到路边就遇上城管来撵人。
四个小朋友满脸问号:政府不是提倡摆摊吗?
得到的答案却是:政府鼓励地摊经济是没错,但所在地城市还没开放政策,随意摆摊设点、占道经营依然违法。于是四人只能揣好雄心壮志,打包回府。
没想到来自现实的毒打会这么迅猛。
吃货小宇则是看中了做食品的高利润,在夜市上卖起了烤肠。
小宇卖的长沙大香肠,在北京正规店铺里能卖到10~15元,在二三线城市里也能卖到7~10元,再看它的批发价格,10件起拍,每根诱人的大香肠只要4块2,而且工厂已经做好了开花切口,拿回来之后都不用自己动刀,只需要把香肠化冻,炸一炸,再撒上孜然芝麻辣椒粉,一根成本全套下来都不超过5块钱,按10块一根去卖就能赚5块。
一辆三轮车,一个煤气炉子,一块铁板,一口锅,成本加起来一千出头,每天卖个20根,10天就能回本儿,地段要是足够好,日入几百不是梦。
但出摊一周之后,小宇觉得自己有点吃不消——太累太热了。
白天要上班,晚上7点到11点还要守着小摊,南方的夏天又闷又热,有时觉得摊上的铁板简直多余,地面热得能直接烤肠。11点收摊,到家收拾收拾就该睡觉了,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赚钱的乐趣都无法消解这种忙碌带来的苦闷。
只见摆摊投入小利润高,却根本没想到自己能不能吃得了这份辛苦。 这几天摆摊的年轻人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比现实更现实。
“摆摊三天,收入0元,倒是隔壁卖奶茶的小哥哥今天卖出了两杯,上午一杯,下午一杯,都是我买的……”
坐了一整天,只卖出去一两盆,还算卖得多的情况
“我以为我干什么成什么,什么都没成是因为还没干,但是……出摊四天,收入0,今天坐了5个多小时,一无所获,我会继续坚持,但奉劝大家谨慎入市“。
“零食是没少卖,但挣得真不多,遇到有人讲价,没想到自己会为了曾经看不上眼的几块钱去跟人掰扯。”好歹净赚了10块钱,还是很开心。
有人把自家种的李子拿到市区来卖,两个小时过去了,无人问津。
当然也有人路子够野,家里有工厂生产艾草制品,乘着“地摊经济”的东风,在二三线城市一天就能挣足400元。
但这些才是大多数人正常的摆摊收入,那些日赚上千的,往往都是幸存者偏差给大家带来的错觉。
急于挣钱的年轻人,往往只愿意站在成功的终点,去分析胜利者的共同特征。却忽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先决条件——是要吃得了辛苦。
小区门口那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妈,你只看到她一早上能卖100份煎饼,月入两万比你工资还高。
但你看不到的是,
她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炸好煎饼里的薄脆和油果,十年的时间里,除了过年没睡过一天懒觉。
上午九点多收摊以后,她来不及回家休息补觉就要去采购,因为早市收摊时候的鸡蛋和小葱,是最便宜的。
她经历了几十万次的重复动作,摊好了十几个万个煎饼之后,才能熟练的做到同时在一分半之内做好两个煎饼。代价就是十几年里都未曾缓解的肩周炎。
这个时代的摆摊,远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轻松。
无论你多早迎接清晨,在路上,都会有人在,你以为别人都在梦乡,但无论什么时候,这个世界上都有人比你快一些。
不要小瞧那些摆摊的中年人
《偶遇》一文中说“无论是谁,我们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永远不要轻视地摊,那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咬紧牙关的灵魂。
有拿命换钱的鸡姐
在南宁市中山路夜市还没拆的时候,她开了一家鸡粥店。
据她自己说,生意好的时候一晚上营业额就能过万。 但鸡姐却不是富婆。因为好赌,鸡姐2008年输掉了280万,豪宅、靓车都搭进去了,还欠了人家40万。
整条街的人都唱衰她,说“老鸡啊,你这辈子翻不了身了”! 鸡姐却很硬气:“谁说我翻不了身?我两年之内翻给你看!”
鸡姐每个月赚多少还多少,甭管是谁,该还的一分钱她都不欠。结果第一年就清还了40万元的债务。
还清欠款之后,鸡姐第一时间买了车买了房,“我就是要让这帮狗日的看看,我到底能不能翻身”。
这个爱讲脏话、一脸不屑的中年妇女,谈吐间总有种气吞山河的硬气。但鸡姐不觉得自己的经历有多稀奇。
“这条街谁没个一两百万?谁不是这么熬出来的?“凌晨三四点收摊都算早了,有时候缺钱缺得紧,甚至卖完宵夜还要卖早餐。
鸡姐觉得这是正常的等价交换,要钱还是要命?这从来都是一个单选题。 说完,鸡姐转头又去揽客了。
有推车摆摊四十年的老陈。
63岁的老陈摆摊卖啾啾螺已经整整40年了。
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出摊,靠着一辆手推平车,老陈养活大了两个儿子,还给他们各买了一套房,也给自己买了一套养老房。
下午四点,老陈会出现在当地旅游景点天后宫,码好棒槌螺等待顾客。 到了六点,他会转战到夜市区,坚守到凌晨12点。 每天上百斤的销量,全靠他一个人。
18岁的老陈因为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打工,文化水平不高,也谋不到好活路。差不多从20岁就开始了摆摊,40年来从没离开过他的行业。
老陈的小摊在泉州也是一绝,之所以宁愿挨着风吹日晒也要摆摊,是因为店面实在太贵了。
对待生活,他的付出是常人的一倍。
除了研究配料、手艺、技巧,还要忍受身体的疲劳和路人的白眼。一直在社会底层打拼,酸甜苦辣他都尝过,也只有他才懂得什么叫生活。
别看这摊子小,生意一点都不轻松。
就拿配料手艺来说,螺肉味道的好坏,配料的方式最重要,通常街边小吃的料是用筷子拌好的,而啾啾螺的好味道,是老陈“摇”出来的。
通常一出摊就是一整天,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老陈还要为每一位食客摇匀啾啾螺。收摊时经常累得抬不起胳膊,要缓好一会儿才有力气推车回去。
真实的生活从不顾及人们的喜好,不像小时候,腻了、累了、烦了,想不做就不做,但出来摆摊,你敢犯懒,下一顿餐桌上的菜就得少一个。
为了生存,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在竭尽全力。想出摊,就得学会吃苦。
有被炭火熏红了脸的腰子姐。
2019年地摊上最火的网红之一。本名陈丽美,今年31岁,可能到这儿了你还对不上号。但那句耳熟能详的“来了老弟”,你一定听过。
腰子姐本来在黑河市的一个烧烤档上卖烤腰子,七年如一日,和丈夫一起打理自家的小生意。
她最讨人喜欢的就是总会热情地和一些顾客说“来了,老弟”,然后双手将热乎乎的烤大腰子递给食客,走红之后甚至有人慕名而来,专门来照顾腰子姐的生意。
食客要拍她的视频,腰子姐也乐呵呵地答应着。于是在抖音里,我们看到的腰子姐永远是大嗓门、笑呵呵的,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
腰子姐身材胖胖的,有人猜测是不是腰子姐自己也贪吃,边卖边贪嘴?
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腰子姐最初摆地摊时经历的挫折,每天收摊都要到凌晨三四点,回家住怕打扰老人孩子休息,夫妻二人一合计,干脆就近租了个地下车库,用几个凳子拼成一张“床”凑合着过夜。
长期的身体疲累、饮食不规律和睡眠不足,几乎透支了腰子姐的健康,她开始出现内分泌失调的问题,还造成了病态肥胖。腰子姐说,没办法,每天烤到两点钟,就是为了养家糊口。
说到底,这个世界,谁不是咬紧牙关和生活死磕呢。
摆摊未必很赚钱,但一定会很辛苦。
每一个在摊位上支棱起来的小老板,他们坚持的理由其实只有一条:
“我要挣一些辛苦钱,这才是生活才是命”。
写在最后
五千年以来,支撑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优秀品质,就是一个“勤”字。
“勤”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的文化里有太多相关的典故来证明“勤”的重要性: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
中国今天的崛起也源于这种可贵的品质。
在短短70年的时间里,我们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什么?就是这一代人咬着牙、流着汗拼出来的。
勤劳,是渗入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品质与动力。
中国的劳动参与率连续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除了老人、孩子和学生,几乎所有人都在工作。
当外国人在工会中一轮又一轮地游行抱怨时,我们在流水线上将一个个中国制造销往世界。当大多数国家惬意地享受假期时,我们加班加点地完成了一次次的弯道超车。
是生产线上的寸积铢累; 是普通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兢兢业业; 是一代人两代人透支了健康熬尽了心血; 是无数吃苦耐劳、坚毅肯干的无名英雄,创造出了今天的中国。
勤劳的一双手,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开放“地摊经济”最大的意义,也许不只是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收入来源,也是在年青一代人身上唤醒勤奋、坚韧的民族特性。
如果连摆地摊的苦都能吃下去,要是把这份坚毅和勤奋用在工作、专业的钻研上,会不会也能做出别有洞天的成绩?
那些在地摊上点滴做起家业的“前浪”,那些怀揣着对财富向往的“后浪”。 为了明天的美好生活,一起奔涌向前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