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李子旸: 印度为什么没有“秦始皇”?|2020-6-27

中国、印度两国,都是大国,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有独特的文化,历史上都长期以农耕为主,都曾经遭受西方国家的入侵和殖民-半殖民统治,现在又都是发展中国家。

但中印两国也有很多截然不同之处,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中国很早就实现了政治统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印度,历史上长期是个地理名词,一直处于分崩离析的散乱状态。到今天,虽然有了表面上的统一,但在很多方面,可以说,今天印度的统一程度,还赶不上两千多年前的秦帝国。

在政治上,印度的东北和南方等地方,都有很强的分离主义势力。东北部的阿萨姆等几个地区,人种属于蒙古人种,长相和中国人很像——印度人把这些人叫做“中国佬”。这些印度的“东北人”一直在谋求独立,是印度的重大政治隐患之一。你去印度旅游,几乎不可能去东北部这几个地方——印度高度戒备中国人去那里。

南部的隐患更大。大家都知道印度电影有个宝莱坞。其实,在印度还有卡莱坞和提莱坞。宝莱坞以孟买为中心,拍摄印地语电影。提莱坞以加尔各答为中心,拍摄孟加拉语影片。卡莱坞则以南部泰米尔纳德的金奈为中心,拍摄泰米尔语的电影。加上印度电影没有字幕,所以,印度人看不懂印度电影,是常事。大家都是各看各的。

泰米尔语比印地语要古老得多。泰米尔纳德邦的离心倾向也一直很强。印度在全国推行印地语,泰米尔纳德邦就坚决反对。

实际上,印度国家真正牢牢掌控的,主要是北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东北部的“中国佬”和西北部的克什米尔这两个“犄角”都不稳固,并且,越往南,中央政府掌控力度越弱,地方分离主义倾向越强。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是国土方面。在宗教上,也分为印度教、伊斯兰教两大对立部分,长期争斗不休,时不时就爆发个极端事件。

总之,印度的统一,和中国相比,一言以蔽之,就是山寨版的。

不过,好歹今天印度还算是维持表面上的政治统一,如果回到历史上去看,那就简直是一地鸡毛。

英国人第一次把印度从一个地理名词变成政治实体。根据我们中国人的统一观,大家可能认为,不管怎样,英国人把印度弄成了一个整体。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

看看这张英印帝国的地图。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图中橙色的部分,才是英国人统治的地方。黄色的部分,是大大小小的土邦,英国人管不着。当然,这些土邦的王公和英国人之间有种种关系,但毕竟他们才是这些地方的统治者。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仍然是碎片状的。

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以后,由于巴基斯坦分离出去独立建国,各个土邦还有一个选择归属的过程:是愿意加入印度,还是加入巴基斯坦?可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互相算计和大大小小的闹剧。

克什米尔地区就是因此成为难题的。克什米尔的王公,磨磨唧唧地不确定到底加入哪一方,一厢情愿地想要继续独立。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事情以后,克什米尔就被印巴两国各占一部分,还都觉得自己吃了亏,然后就打到今天也弄不清楚。

至于英国人到来以前呢?那就只有天晓得了。印度人不像中国人那么爱写历史,历史事实一团迷雾,神话和现实交织在一起。可能只有等到以后发明了时光穿梭机,才有望搞搞清楚。

不过,在一片迷雾之中,也有少数清晰点,比如阿育王。

说来很巧,阿育王的年代,和秦始皇很相近。阿育王是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在位。秦始皇则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如果当时有后来的交通条件,这两人完全有机会见面聊聊。

虽然年代几乎同时,但这两人的历史功绩可就差得太远了。

阿育王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也一度建立起强大的孔雀王朝,统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区,但印度并没从此奠定统一国家的基础,很快又再次陷入分裂和混乱。以后连阿育王这样的帝王,也不再有了。

秦帝国虽然短命而亡,但秦始皇在不长的统治时间里却大有作为。书同文,车同轨,建驰道,统一度量衡,北修长城,南入岭南,建立起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为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世中国虽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终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样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同样的农耕社会,同样的历史悠久,为什么印度在历史上就没有奠定国家统一的基础呢?或者干脆说就是,印度为什么没有“秦始皇”呢?

从地理上看,印度统一应该比中国更容易。

图片来源:互联网

看印度的地形图,大部分都是绿色或者浅绿色。印度将近一半的国土是平原,其余的高原和山地,海拔也不高。中部的德干高原,名叫高原,平均海拔却只有500-600米。这怎么叫高原呢,这不是瞎起哄嘛。

如此平坦的地势,军队来往穿梭,很方便,按说,地方割据势力很难存活,应该很容易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才对啊。

反观我们中国,山地居多,而且很多都是那种难以翻越的连绵山脉,很容易给地方割据势力创造条件。比如四川盆地,简直就是专门用来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可偏偏是中国而不是印度,很早就建立起统一国家,还一直延续今天。印度那么有利的地形,反而破碎不堪,一地鸡毛。到今天,各地也还是离心离德。

这是怎么回事?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地理和地缘的差别所在。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的学问,而地缘,全称是“地理缘由”,主要是研究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运行如何受到地理的影响,或者说,人们是怎样利用地理条件搞事情的,所以有“地缘政治”的说法。

相对于地理,地缘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什么事,一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复杂了。

中国和印度的地理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和政治统一的关系,只有在地缘的角度下,才能看清楚。

中国的地形,虽然复杂,遍布大山大河,往往让军事行动很困难,但整体上是明显的核心区远超外围,也就是中原地区的体量远超周边地区。先是关中,然后向东扩展,到黄河中下游,中原地区一直是平原地区最大,农业产出最多的地方。隋朝以后,则用大运河把中原和物产最丰富的长江中下游联为一体。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一旦中原稳定了,中央就有力量逐一收拾周边的割据势力,完成统一。不过,反过来也会形成,一旦中原出乱子了,周边割据势力就会蠢蠢欲动,自立为王。

这正是中国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深层原因。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体量足够大,比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大,但总是不如中原地区大。所以,才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对比一下印度。印度的地形,大部分都很平坦,看上去很有利于军事行动,但既然大家都是平地,力量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一家独大,成为中央,征服其他地方,统一全国,反而困难了。

偶尔出个雄才大略的阿育王,成功实现大范围统一,属于极小概率事件,很难持久,更难重复。结果,统一就成了昙花一现。而各过各的日子,谁也别想大范围扩展,就成为主旋律。这不就是长期分散混乱么。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小农经济,从根本上来说,并不需要中央集权国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有何哉”。上古时期的中国农民,对国家就是这种漠然的态度。而印度人则差不多把这种态度持续到了今天。

想想就能理解,辽阔无边的大平原,遍布众多很相似的小村落。村落经济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的,和外界联系很少甚至全无。世世代代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对远方都没什么感受,不但谈不上支持中央集权国家,其实都很难理解国家这种抽象的组织概念,既不理解远方的皇帝到底是干嘛的,也不理解国家、皇帝跟我有什么关系。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为什么要不辞辛劳地到处巡游,以至于累死在半路上,一方面是让六国旧贵族放弃复辟的愿望,但也是为了通过威武的皇帝车队,让沿途百姓对皇帝和帝国有具体形象的认知。事实上,今天的国家,也在通过国旗、国徽、国歌等可见可闻的具体形象,让民众感受和认知国家这个其实属于抽象的概念。

如果中国社会一直是上古《诗经》时代那种状态,那么多半也和印度差不多。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在政治上,也就表现为印度那种长期的散乱分裂。

可是,中国人的运气没那么好,或者说,比那好得多。

说运气没那么好,是因为从上古时期以后的文明时代以来,中国就长期面临两大难题:河患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这两大难题,解决起来无一不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只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源,形成合力,对抗自然和人为的这两大难题。

独立的小村落,既不可能抵抗游牧民族的骑兵,更不可能解决水患。相比被杀死和被淹死,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指挥,交赋税服劳役,整体上是合算的。

有这两大难题,中国人民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注定不轻松。所以说,运气不太好。但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在解决这两大难题的过程中,中国这个国家被整合成越来越坚强的整体,最终形成了今日所见的广土巨族。

相比之下,印度人就没有这种难题,不过,也因此长期没有国家统一的动力。

印度没有黄河这样难以捉摸的大河。印度气候并不好,夏天太热,并且雨季旱季分明,降水悬殊。但这些问题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努力也没用,所以印度人选择了信仰神灵而不是供养中央政府。

看起来,印度历史上饱受外族入侵,但其实频率比中国低得多。这个低频率也是又好又坏。好处是印度人不像中国人那样经常遭受游牧民族的劫掠屠杀,坏处是印度人就没有动力组织起来抵抗侵略,而这就让侵略一旦到来就横行无阻,所以印度历史上多次被外人征服。

外人入侵印度,主要是通过西北方向的开伯尔山口。中国人为了防御外敌,很早就在边境修建长城。印度人为什么不修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频率太低。

中国人修建长城,付出很大代价,但经常会用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家愿意出力出钱。除非朝廷不顶用了,政治废弛,那没办法了。只要国内政治秩序正常,长城就会被修缮维护。

印度那边呢,虽然从历史上看是多次被外敌入侵,但具体看年份,两三百年甚至很长才来一次。就算有人费劲巴力地在开伯尔山口建了防御工事,一两百年用不上,也早就荒废了。谁有那么大的耐心,会为几百年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耗尽当下的财富呢?

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历史上遇到且必须解决的两大难题:自然的水患和人为的外族入侵,在印度那边,自然的困难,大到人力无法解决,只能祈求神灵;外族入侵则是频率小到不值得为此付出代价准备。

总之,在印度漫长的历史中,大家供养一个中央集权政府,其实并不合算。果然,印度就没出现这种强大的国家。就算印度有类似秦始皇那种雄心勃勃的统治者,他也毫无机会在印度打造统一的强大王朝。

一句话概括就是,若无必要,勿增实体。

比较中印两国在国家统一方面的差异,能看清楚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对国家和个人都适用,那就是:只有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人的能力才会增长。轻松愉快的生活固然好,但如果长期如此,人就会渐渐成为废物。

这也是人生的一大悖论:我们都不喜欢辛苦劳累,但如果逃避掉所有的辛苦劳累,那反而不是成功,而是最大最彻底的失败。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李子旸: 印度为什么没有“秦始皇”?|2020-6-27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