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药入列常态化防疫,能否让疫疾防控行动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防疫抗疫和民生经济两手抓、两不误的最佳目标?非常值得研究。
目前新冠疫疾在全球呈现出泛滥趋势,由于西方防疫的整体失败以及医疗系统的挤兑崩溃,很多人间惨剧正在世界各地不断地发生着,每隔18秒就有一个新冠病人死去。这无疑更加凸显了中国在抗击疫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目前,随着全球化疫疾的泛滥,境外输入病例以及各地偶然闪现的突发传染病例很可能将长期存在,因此国家疾控中心也提出了常态化防疫和精准疾控的思路。中国社会如何在坚持抗击疫疾的同时,让社会继续平稳运行,成为了一个新课题。在全球疫疾失控的现实面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和思考。
这一次北京疫疾虽然发现较早、控制迅速、但仍在较大范围内引起了很多生产生活的暂停或停滞,在北京去往燕郊的路上每天有上下班通勤的几十万人因核检资料检查而无法返家休息,还有很多挺过了第一波疫疾的中小企业、门店、小产业从业者、生鲜食材从业者没能挺过这第二波疫疾。
当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首位,我们所有人都要不可避免地因为疾控措施而付出一些代价,西方目前这种混乱和恐怖的局面,在我们中国绝对不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常态化防疫,但同时也要思考经济和民生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如何做到防疫和民生经济两不误呢?除了大规模隔离和核检之外,我们还有没有什么别的牌可以打?
除了大规模隔离和核检之外很多人在等待疫苗,但是北京的毒株是来自欧洲的老品种,毒性更强,传播更快,这和我们正在加紧研发的疫苗毒株不同。——而这很可能就意味着单一疫苗对不同种的毒株效果不同,甚至没有效果。更重要的是冠状毒的特性就是相对不稳定,变异较快,这也是为什么流感永远无法被流感疫苗消灭的原因。针对这类毒株,人体产生的抗体存在时间较短,而毒株新变种出现的时间又太快,因此疫苗或许并非冠毒的终结者。
除了大规模隔离、核检以及等待疫苗和更新疫苗品种之外,我们手里还有什么牌可以打呢?笔者仔细翻阅了非典和新冠期间各地医院的医疗数据,发现了一个冷门武器,那就是中药汤剂和艾柱。根据公开报道显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曾表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有近13%的新冠肺炎患者会转为重症患者,有7%的患者可能转为危重症。但在由中医“国家队”接管的江夏方舱医院,截至3月10日正式“休舱”,564名接治患者当中“没有一例转为重症”。
无独有偶。当年在抗击非典时,广东87岁高龄的中医泰斗邓铁涛临危受命,担任中医专家组组长。以邓铁涛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医院收治了58例病人,没有病人转院,没有病人死亡,没有医护人员感染,取得了“三个零”的成绩。新冠和非典都是病 毒 性肺炎,邓老一方面是采用中药汤剂调理病人身体状态,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医院定时定点燃烧艾柱的方式,杀灭空气中气溶胶内悬浮包含的少量 病 毒。
从这些实战经验来看,在抗击疫疾过程中,中医药的确能够极大降低毒株对人体的伤害,0重症的成绩就是铁证。一旦新冠不能发展为重症,那么它的危害就会同步大大降低。同时,如果实验能够证明点熏艾柱可以杀灭空气中的悬浮病 毒的话,那么我们只要在公共场所推广定时定点使用艾柱,就可以更进一步极大降低人传人的风险,最终实现全新的中医药防疫新常态。
由于笔者不是医疗工作者或医药学家,目前所掌握的资料也有限,因此本文谨做抛砖引玉之用。笔者建议,鉴于中医药在抗毒领域的出色成绩,我们应该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学者,着手开始进行研判和研究。如果确实可行,那么可以尝试人群聚集点和公共场所,推行新的中医药常态化防疫方案。
第一:在地铁、学校、机场、餐厅、市场、超市、娱乐场所等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定时定点使用艾柱,降低人传人风险。
第二:由各地方卫健委牵头,组织采购并储备中药验方大青龙汤和清肺汤,每当发现零星感染病例的时候,就对患者以及行动轨迹内的接触者配发中药汤剂,最大程度地将可能存在的潜伏期感染者或无症状感染者体内病 毒清除。
第三:运用科技武器,在生鲜冷链类档口、进出库过程中追加紫外线照射程序,一般45分钟就可以消灭环境内病 毒,并完全不影响生鲜冷链食品的本身营养和口感。
笔者认为,将表现出色的中医药引入常态化防疫措施当中来,或许可以破解当前防疫和民生经济相矛盾的二元困局。可以极大减少疫疾发生地的封闭隔离范围,降低封闭隔离人群人数,减少公共场所人传人风险,降低重症患者比例,并且中医药防疫成本还相对较低。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让防疫措施对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防疫抗疫和民生经济两手抓、两不误的最佳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