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也被称为美国国庆节,由于受到疫情严重影响,今年美国相关庆祝活动场面与往年无法相比。不过,特朗普还是想努力地营造一种热烈气氛,拉抬一下选情。 “独立日”当天,他特地跑到南达科他州,在拉什莫尔总统山下搞了一场活动。他之前对女州长克里斯蒂说,“把自己的脸刻在山上是他的梦想!”
还好他是说说而已,不然,不知道该把谁炸了?才能给他腾出位置。
山上这四位看到特朗普或许在瑟瑟发抖,他们创建的基业正被这位天才努力掏空,而且他还争取再掏四年。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至今已有244年历史,再过六年,美国就二百五了,那将是全球二百五的盛大节日。
美国独立,客观地说,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是对殖民主义的一次沉重打击。但后来亲美人士给美国独立涂上了N层脂粉,将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建立在了三个文件上(《独立宣言》、《美国宪法》、《人权宣言》),言必称“民主自由”,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战争的重要性,尽管其本来就叫“独立战争”。
实事求是的说,如果没有枪杆子,美国不可能取得独立,就算将来独立,也不过是个北美版的印度,再多的文件也是只是废纸。
独立的真正动机
十七世纪末,英国将西班牙帝国撵出大半个北美洲后,在这里陆续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分而治之,进行了一百多年的统治,而英国奉行“重商主义”原则,殖民地只是上帝恩赐给英王的利润附属品,对其进行剥削和掠夺符合天经地义的自然法则。
英国政策的目标就放在了遏制北美国工业、贸易发展上面,殖民地必须是原料和市场提供者,而绝不能是竞争对手。
而美国(当时还没有美国,这么说只是为了区别)的商业资本家、种植园主、小手工业者随着人口和财富的增长,自然想摆脱英国的支配,因为两者已经形成竞争关系。
英国由于与法国连年作战,无法集中精力去真正控制北美殖民地,美国人抓住机会扩大了商业,初步建立了一些脆弱的工业,藐视英王法令,比如与英国的敌人进行贸易(走私)。
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着实打击了法国在美洲的势力,两国签定《巴黎条约》划分了北美势力线,这样,英国腾出手来,对殖民地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遏制政策。
同年,英王颁布敕令,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划下界线,禁止殖民地向西部移民,以维护英国对西部贸易的垄断。这个措施损害了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切断了他们向西部扩展的道路,而自由民也失去更多谋生的机会。
1764年,英国又出台《食糖法》,打击走私活动,并取消了殖民地某些商品的免税待遇,这触犯到了殖民地各阶层的利益,激起了一场抵制英国酒的运动。
殖民地商业资本和种植园主与英国利益集团之间矛盾越来越深。
1765年英国推出《印花税法》,准备在11月1日生效。双方矛盾迅速激化,《印花税法》产生的原因是英国财政紧张,而要维持北美驻军,又需要庞大军费开支和行政管理费用。
所以,英国议会通过了这项法案,凡是报纸、画报、证书、票据、债券、广告、历书、合约等印刷品,都必须贴上金额为半便士左右的印花税票。
这能增加多少财政收入?其实并不多,殖民地付出也不大。但核心问题不在于钱,而是英国在巩固它的支配权。
《印花税法》让美国人如此敏感,因为它是百年来伦敦政府第一次向北美殖民直接课税,如果北美的商人、种植园主、银行业者、手工业者不起来大规模抗争,此例一开,英国就会接二连三地向他们课税,像榨柠檬一样。
美国人有效地组织了起来,有组织,就有力量,否则,就是一盘散沙。中国人在一百多年前,就是组织不起来,直到中共成立才结束了一盘散沙局面。
10月,各殖民地串联起来,派出代表在纽约召开了反《印花税法》大会,提出了一个很简单又很容易在社会传播的口号“要自由,不要印花税!”
来自南卡罗来纳的代表克里斯托弗在会上说,“这片大陆不应当有什么纽约人、新英格兰人,我们都是美利坚人。”
会后,各殖民地纷纷出现了暴力活动,11月1日法律生效那天,纽约总督马车被砸毁,波士顿的首席法官、海关负责人、军官的住宅被砸,还有模拟税票代销商的稻草人绞刑游行……
英国议会在3月17日不得不撤销了《印花税法》,以退为进,3月18日颁布公告,声明伦敦有权在殖民地征税。
但美国人组织起来之后,就由不得英国人耍花样了,1765年下半年各殖民地都成立了各种组织,宾夕法尼亚叫“联合派”、康涅狄格叫“团结党人”、纽约叫“取缔派”……统称“自由之子”,妇女组织叫“自由之女”(抵制英国货)。
“自由”,是殖民地反抗者最响亮口号,也是美国一直自夸的“立国精神”。美国跟民主没什么关系,不然,他们只能走议会斗争路线,而不是暴力抗争(革命),“民主”是后来被美国抢走了话语权。
“自由之子”让英国代理人大为惊恐,他们的报纸将其称为“罪犯的后代”、“暴民”,而美国人称其为“英雄”。
美国人厉害之处在于,他们并没有因为英国撤销《印花税法》而放弃斗争,反而渴望更大的胜利。同时,加强了舆论阵地,各殖民地都有反抗英国的报纸。
抵制英国货,是那几年美国人主要反抗手段,同样是雨伞,美国制造的就叫“自由伞”,报纸广告上一目了然。“自由之子”还制作小挂件“自由之树”,佩戴这个标记,就能在各殖民地找到自己的伙伴。
从抵制英国货到走向暴力反抗的标志是“波士顿惨案”,1770年1月,驻纽约英军砍断了城市里的三根“自由之竿”,在砍第四根时,英军16团打出了“社会渣滓”、“罪犯后代”的横幅挑衅护竿者。
1月9日,双方发生肢体冲突,英军打死一人,打伤多人。
纽约的冲突,迅速通过报纸传到了波士顿,这里有两个团的英军。2月,一名英国税吏枪杀了一名少年,波士顿民众已经群情激愤。3月5日,几名群众向英军投掷雪球,军官下令开枪回击,当场打死五人。
波士顿人抬棺游行,参加者有一万两千多人, 这在当时是个惊人的数字。英国答应了他们的诉求,将英军撤出波士顿,但“波士顿惨案”令殖民地民众与宗主国产生了不共戴天的仇恨情绪。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是些矛盾必然结果。
1774年,英国颁布五项不可容忍法令,导致独立战争爆发。本质上这北美资产阶级与英国资产阶段(封建+殖民)的一场事关核心利益的决战。
枪杆子的胜利
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军事力量,陆军和海军力量远在各殖民地之上,再加上北美保皇派势力,因此,美国独立运动领袖们起义前是犹豫不决的。
而法国在这时给北美殖民地提供了秘密军事援助,因为法国人坚定认为,消除“贪得无厌、不公道、无信义”的英国力量,是法国的责任。就算殖民地无法赢得独立,英国也将为了平定叛乱而蒙受无法估量的损失。法王路易十六从皇家军火库中拨出了价值20万美元的军火,通过中间商(白手套)送给了美国。
除了法国支援,各殖民地激进派也在积极准备军事斗争,1774年波士顿人首先武装自己,并建立了地下通讯网(情报侦察)。12月他们获知英国将军盖茨准备将朴茨茅斯军火库中的军火运走,“自由之子”马上行动起来,劫走了这批军火。
有了军火后,他们成立了马萨诸塞“民兵联队”,1775年3月接到大陆议会命令,随时准备对英军开火。
4月18日夜,英军军官史密斯率八百名士兵搜查“自由之子”在康科德的秘密军火库,通讯网成员得知后,派瑞维德和德维斯骑快马飞奔列克星顿和康科德报信。
当时,“民兵联队”就在沿途组织了埋伏,4月19日拂晓,民兵与英军在列克星顿遭遇,打响了独立战争第一枪。
去康科德的英军在回程途中,遭到了伏击,如果不是盖茨调派900名英军接应,他们很可能被全歼。战斗结果,英军死73人,被俘26人,伤174人,民兵伤亡不到英军三分之一。
这场胜利,让美国人坚信英军是可以打败的。
消息传到纽约后,“自由之子”分支机构呼吁纽约人武装起来,赶走英国人,当时两艘抵达纽约港的英军军火船,在码头被截,军火全部被“自由之子”搬走。士气高涨的美国人袭击了市政厅,抢走500支步枪和大量子弹。
4月28日,有了枪支的纽约民兵占领了所有市政机构和物资仓库,港口船只全部扣留。
5月1日,纽约殖民地成立“百人委员会”,统一指挥抗英运动。
1775年6月17日,新英格兰殖民地民兵在班克山打退了英军多轮进攻,虽然最终撤离,但英军付出的代价是死伤1054人。
在班克山战役鼓舞下,查尔斯顿也成立了民兵,而且有了军火生产厂,要让每一个人都武装起来。
佐治亚州民众攻破军火库,并从英国船上抢到了大批枪支弹药,与英军对峙。
宾夕法尼亚首府费城,工人和商人成立了“军事联盟”,并开始征兵。
9月,“平民委员会”成立,这就是美国的“军事委员会”。
新泽西也建立了武装组织,到了10月,几乎各殖民地都有了民兵团体。 这些武装联合起来,就是“大陆军”的主力,亚当斯推荐华盛顿当总司令。这支军队属于各殖民地,只是在抗英时走到一起,独立战争后自然各找各妈,所谓华盛顿主动辞去总司令,只是个美丽的故事(谎言)。
1776年,第二次大陆会议(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期间,7月4日13个殖民地通过了《独立宣言》,这一天,被定为美国独立日。 1777年有了第一面国旗,《贝特西·罗斯绣国旗》
美国人跟英国打了将近七年,才最终真正独立(英国宣布承认殖民地独立),1781年10月17日,英军将领在约克顿投降,1783年9月3日,英美签定《巴黎协议》,至此,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宣布独立的倡议是里查德.李(李将军他老爸,弗吉尼亚州长)提出的,然后大陆议会成立了《独立宣言》起草五人小组,由杰斐逊执笔。 在上面签字的56人,大多数是奴隶主。
美国独立后,接下来就是对印第安人变本加厉的屠杀和驱赶,同时,由于奴隶问题没有解决,也给后来的内战埋下了祸根。
这个新国家的出现,首先是独立运动组织建立了武装,掌握了枪杆子,是军事斗争在前,《独立宣言》在后。
如果没有军事斗争的胜利希望,犹豫不决的殖民地精英是不敢公开造反的。看看美国,再看看印度那个什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它的命运基本注定了。
枪杆子里出政权!简简单单几个字,大道至简。黑人也要懂得这个道理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