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李子熙:最神秘土豪-沙特的前世今生(上)|2020-07-10

「一个坏土豆」合约作者|李子熙

公众号|一个坏土豆

作者个人公众号|李子熙

1

故事从萨达姆说起。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侯赛因下令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

如果不考虑美国可能会来干涉的话,萨达姆的做法是有其战略依据的。

第一,八十年代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打得伊拉克国库空空,还欠了周边阿拉伯国家一屁股债。

萨达姆认为自己是代表阿拉伯逊尼派,与异教徒伊朗进行的战争,为其他阿拉伯国家做出了牺牲,因此希望科威特能够免除债务,但遭到拒绝。

欠债的是大爷,大爷一不做二不休,心想既然还不上,就干脆把债主做掉算了;

第二,科威特与伊拉克有一块共享油田,萨达姆认为科威特利用技术优势正在过度开采,这让伊拉克吃了大亏;

第三,科威特虽然弹丸小国,但是地理位置优越,刚好卡住了伊拉克在波斯湾的出海口。如果能够把科威特并入伊拉克,对于伊拉克的石油输出来说,简直如虎添翼;

第四,最让萨达姆觊觎的,还是科威特丰富的石油资源,如果兼并了科威特,两国的石油资源总量,将占世界已探明石油资源的20%。到时就可以「携石油以令诸侯」。

第五,在一战前,科威特和伊拉克都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当时科威特的行政地位只是伊拉克辖内的一个自治省。一战期间,科威特才在英国的扶持下宣布独立,但伊拉克始终没有承认过。

因此,萨达姆认为,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只是恢复自己的固有领土而已,顺理成章,没毛病。

至于美国来干预的风险,萨达姆想豪赌一把,赌美国不愿意为一个区区科威特而大动干戈。

为了迷惑国际社会,在最近的一次阿拉伯国家联盟首脑会议上,萨达姆向与会的沙特、埃及等首脑们赌誓发愿、拉钩上吊——绝不会攻击科威特。

开会的时候,还特意坐在科威特国王旁边,跟他称兄道弟。

所以,这场入侵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1990年8月2日-3日,伊拉克的坦克和步兵,只用了两天,就占领了科威特,推翻了科威特现政府。

 

2

 

美国人坐不住了,不能让萨达姆这么胡来。

为了把萨达姆的军队赶出科威特,美国人必须说服沙特国王,同意美军派遣20万人的军队进驻沙特领土,向伊拉克出兵。

在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切尼的斡旋下,沙特国王法赫德力排众议,同意美军入驻沙特,发动「沙漠风暴」行动。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重创伊拉克军队,萨达姆被迫将军队撤出科威特。

其实,当得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消息以后,还有一只沙特人的武装力量来找过沙特王室,希望能够挂帅出征。

这个沙特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奥萨马·本·拉登。

本·拉登是出生于沙特的富二代。

他的父亲老拉登创办了沙特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一家建筑公司,拉登家族与沙特王室关系紧密,两个家族的孩子们都在一个学校上学。

本·拉登的父亲有55个子女,他排行17。父亲去世后,他获得了一笔不小的遗产,并在家族企业中担任总工程师一职。

但本·拉登的志向并不是盖房子,他是一个虔诚的逊尼宗瓦哈比派的教徒。

他的梦想是恢复历史上伊斯兰人的荣耀,让阿拉伯这块穆斯林土地保持纯洁,赶走那些异教徒,包括美国和苏联。

在他看来,萨达姆是一个背叛了伊斯兰教义的世俗独裁者,其所属党派「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是世俗的民族主义政党,对科威特的入侵,是「非伊斯兰的侵略行径」。

于是,本·拉登渴望得到沙特国王的允许,率领自己的武装力量进入科威特,发动一场荡气回肠、轰轰烈烈的伊斯兰圣战,在街头巷尾消灭伊拉克侵略者。

这里要提一句他的武装力量,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基地组织」。

八十年代的时候,为了在阿富汗对抗苏联的占领军,本·拉登散尽家财,招募并训练了一大批穆斯林武装人员,组成了「基地组织」,其宗旨是消灭全世界入侵伊斯兰世界的国家。

当时基地组织的攻击目标,就是阿富汗的苏联军队。等到1989年苏联撤军,基地组织面临无仗可打的尴尬局面。

刚好,1990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

本·拉登想抓住这个机会,把基地组织给「转正」,通过解放科威特,把自己树立为穆斯林世界的精神领袖。

带着这样的目的,他找到沙特王室中的一位王子艾哈迈德,推销自己的计划,希望沙特启用自己在阿富汗组织、训练和教育过的穆斯林战士。

但沙特王室拒绝了他的建议,选择了更有实力的美国军队进驻。

为此,本·拉登勃然大怒,与沙特王室分道扬镳。后来,他将沙特的统治家族描述为非伊斯兰教徒,多神论者。

他在自己写的一本《战争宣言》中,说道:

「沙特政权背叛了伊斯兰世界,与异教徒同流合污,协助他们反对穆斯林……把阿拉伯半岛开放给十字军战士,这个政权违背并反抗神明信使的嘱托。」

从伊斯兰教角度来看,本·拉登的确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这让沙特王室总是觉得腰杆挺不起来。

最终在2003年9月,美国军队全部撤出了沙特,沙特也没有加入支持美军的任何联盟。

3

 

但沙特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根本扯不断。

这要从沙特第一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说起。

阿卜杜勒的祖辈曾经是阿拉伯内志地区的部落领袖,后来被另一个大家族——拉希德家族打败。

1902年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年轻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带了四十多人,突袭了内志地区的中心城市利雅得,干掉了地方长官,拥有了自己的革命根据地。

乘着这次胜利的东风,阿卜杜勒东征西讨,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备受尊敬的部落领袖。

1925年,他从另一个部落领袖谢里夫·侯赛因的手里,夺走了伊斯兰世界的宗教中心——麦加。

这个谢里夫·侯赛因可不是一般人,一战期间英国人曾经与他结盟,煽动反对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伊斯兰叛乱。著名的英国情报员「阿拉伯的劳伦斯」,就是与他和他的儿子们并肩作战。

本来他有一手好牌,势力范围坐落在交通便利的红海沿岸,又有英法西方国家的支持,统一阿拉伯仿佛唾手可得。

而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地盘,以沙漠为主,既荒凉,又偏远。

但结果就是,来自贫瘠土地的阿卜杜勒·阿齐兹,打败了资源富饶的谢里夫·侯赛因。战败后,谢里夫本人流亡塞浦路斯。

193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建立了沙特阿拉伯王国,成为第一任国王。

成立至今,相对于埃及、伊朗、伊拉克等其他伊斯兰国家,沙特王国的政权十分稳定。

这得益于两大法宝:石油和宗教。

沙特王国成立之初,经济拮据,最大的收入来自于从前往麦加、麦地那朝圣的信徒们收取「买路钱」和「香火钱」。

对于一个君主制的国家来说,财政紧张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臣民的忠诚度,常常取决于国王有多大能力满足臣民的财物需求。

20世纪初,英国人在伊朗地区发现了石油,之后伊拉克、巴林等地发现石油。英法等西方的石油公司像苍蝇一样纷至沓来,抢占石油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

新兴的世界大国——美国,将宝押在了沙特王国的身上。

1933年5月,美国加州标准石油公司与刚刚成立一年的沙特王国,签署了一项特许权协议,开始了他们的地质考察和石油勘探。

从此,开启了美国与沙特之间近九十年的,建立在黑乎乎、黏糊糊的「石油」之上的友谊。

在连续五年不成功的钻探、已经准备接受失败之后,1938年3月,美国人终于在达曼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

1939年5月1日,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扭动油路开关,宣告沙特阿拉伯这艘石油巨轮,扬帆起航。

石油给沙特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这些财富巩固了沙特王室的统治地位。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阿拉伯的传统历史中,一个部族领袖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和权势,除了要有军事实力之外,还要在金钱上足够慷慨,能及时回应人民的需求,比如赐予他们礼物和现金。

在这方面,沙特王室做得还不错。

他们为人民提供了现代化的医院、学校、交通设施和商业机会,为上层阶层提供了丰厚的财富和任性,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土豪国家。

 

4

 

说个人见人爱的小例子。

1987年2月的时候,一只沙特代表团秘密访问中国。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到中国的导弹基地验货,看看DF3导弹执行发射程序的全过程。

验完货后,沙特人很满意,于下半年签订合同,以35亿美元不打折的价格买走35枚DF3,射程覆盖整个中东地区,以至于萨达姆在1990年对科威特动武的时候,不敢对沙特有一点非分之想。

大家不要小看中国赚得的35亿美元,今天看不算什么,但要知道我们国家当时的外汇储备仅仅只有20亿美元。

再后来,沙特又相继从中国买了一百多枚「东风快递」,成为「中国制造」的忠实客户。

石油除了给沙特带来了财富,也给它带来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

1960年,沙特石油部长塔里基和委内瑞拉石油部长阿方索,邀请了其他富油国的石油部长到巴格达开会,会上成立了欧佩克组织,当时他们占世界出口石油总量的80%。

该组织的使命为:

第一,通过控制石油产量,保卫石油价格;

第二,促进当地政府对自有石油资源的控制。

沙特毫无悬念地成为欧佩克组织的领袖,在此后的60年中,每次世界石油风波的前台幕后,都离不开沙特的身影。

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是欧佩克组织的一次成功出击,这是人类第一次用石油做武器,进行的经济战争,让全世界见识了石油资源一旦被掐住脖子,会发生什么。

当时正值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盟友,欧佩克成员国宣布对部分国家实行石油禁运,造成了油价从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接近12美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危机对美国、西欧和日本的汽油供应造成了沉痛打击。各国对汽油实行限额供应,在加油站排队的车越来越多,车主根据车牌号按照指定日期轮流加油。

对经济的影响显著,美国GDP下降4.7%,日本下降7%,欧洲下降2.5%。

蝴蝶效应还引发了越南战争中的南越燃料短缺,加剧了其在与北越作战时的军事劣势。

不过,沙特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打击以色列,对于沙特王室来说,利益永远比政治正确重要。

早在1945年,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美国军舰「昆西号」秘密会见的时候,国王就明确表示,虽然本人不喜欢美国对以色列犹太人的立场,但不影响沙特与美国之间的关系。

而罗斯福则承诺,只要沙特能保障对美国的石油供应畅通,美国将保护沙特王室千秋万代。

这也是五次中东战争,沙特都没有直接参与的重要原因,沙特王室一向奉行利益优先,政权稳固优先。

所以,沙特发动石油禁运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为了声援埃及和叙利亚,而是在于从西方的石油公司手里,夺取石油市场的控制权和话语权。

我命由我不由人。

 

5

 

前面说了,沙特政权的稳固有两大法宝,一是石油,而另一个就是宗教。

这要从沙特王族的祖先——穆罕默德·本·沙特说起,他是当时阿拉伯的一个部落的酋长。

1740年,他与伊斯兰教瓦哈比派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结盟,宣誓双方对彼此忠诚,在阿拉伯半岛打出「反清复明」,不对,「纯洁伊斯兰」的口号。

沙特与瓦哈比俩人,一武一文,政教合一,一个负责军事政治,一个负责宗教事务,共同在阿拉伯建立了新政权。

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沙特家族的势力起起落落,直到1902年阿卜杜勒·阿齐兹在利雅得之战中异军突起,最终光复了祖上的霸业。

沙特阿拉伯王国继承了家族传统,政教合一,《古兰经》是最高宪法。国王权力受伊斯兰教义约束。重大决定需经瓦哈比派宗教领袖——乌里玛(泛指伊斯兰教学者)授权。

在阿拉伯国家,如果和宗教领袖不能搞好关系,那么政权的稳固就会出现大问题。

前车之鉴就是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王过度世俗化的开放政策,冲击了当地伊斯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以政教分离为目的的宗教改革,招致宗教人士的强烈不满。

沙特王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宗教的力量,这使他们在政治改革中慎之又慎,不敢越雷池一步。

比如,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同意美军进驻沙特的问题上,沙特国王并不是一锤定音的人。

沙特王室在与宗教领袖乌里玛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说服工作之后,乌里玛才重新考虑了他们的立场,并最终宣布,正式批准国王采取一切手段阻止邪恶力量对王国的侵略。

君主制,加上瓦哈比派国教,虽然有利于国内统治,但沙特给世界的印象从来就是极端保守、独裁专制。

这尤其体现在女性问题方面。

在沙特,对于女性的规定很多,比如出门必须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工作场合,男女必须被分隔开;在法律层面,女性在法庭上不会被视为称职的证人,女性证词需要法官酌情决定是否采纳;法律允许一夫多妻……

最厉害的是一项监护制度,赋予男性(父亲、兄弟或丈夫)控制女性生活各个方面的权利。

女性想要就业、求学、出国旅行等,都要有其男性监护人的书面许可。

鉴于来自国际的压力比较大,沙特政府也尝试着在女性权利上做一些适当改革。

2018年6月24日,沙特政府解除了女性驾车禁令,宣告了世界上最后一个禁止女性开车的国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堪比人类登上月球。

 

6

 

在独裁和专制方面,沙特王国一直为西方人所诟病。

这两年,最吸引眼球的国际事件,莫过于沙特流亡记者、对沙特政府持不同政见者——卡舒吉,于2018年在进入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后,人间蒸发事件。

据英国传媒《中东之眼》报道,10月2日,为了与女友办理结婚所需文件,卡舒吉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进入沙特领事馆后,被沙特政府派出的暗杀小组,活活肢解,过程持续7分钟,手段残忍。

看来西方小报也是唯恐天下不乱,这么夸张的情节是恐怖片看多了吧。

沙特当局事后已经承认,卡舒吉是被谋杀,但是死亡原因是由于被人错手勒死。

土耳其媒体称,当时沙特政府派来的15人小组,起初想劝卡舒吉回国。

但卡舒吉意识到情况不妙就大声喊叫,行动小组慌忙勒住他的脖子、捂住他的嘴,最终导致了他的意外死亡。

行动小组为了掩盖罪行,派了一个人穿上卡舒吉的衣服、戴上他的眼镜,又沾上胡子,从领事馆离开,造成卡舒吉活着离开领事馆的假象。

而尸体,则被他们用工具肢解成几个部分,然后丢弃,但直到现在,依然不知道真实的下落。

土耳其和许多西方国家指责,这起案件的幕后操纵者,是现任沙特王储穆罕默德,他是现任国王萨勒曼的儿子,第一任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孙子,世界上最有权势的85后。

这几年,由于国王萨勒曼已经年迈,且传闻他已经患上了痴呆症。

王储穆罕默德已经是沙特王国的实际掌控人,他以政治改革、铁腕打虎闻名,那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他要将沙特带向何方呢?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李子熙:最神秘土豪-沙特的前世今生(上)|2020-07-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