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张曙霞:我国还会不会发生类似武汉的严重疫情? |2020-07-21

“即使有可能小规模反弹,我国也不会再出现类似武汉那样严重的疫情。”近日,在瞭望智库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课题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如是研判。

他认为,接下来,我国疫情防控会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是类似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原因不明,出现暴发疫情;二是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疫情局部传播扩散。

 

而随着秋冬季的到来,由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医疗资源承压,届时可能会导致新冠肺炎疫情加重。

 

“我们可以采取围堵、检测和疫苗三大防控策略。”基于武汉、北京的疫情防控经验,吴尊友所在的疾控系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

 

国内疫情防控,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接下来,全球疫情和国内疫情将分别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在疫情可能会加重的秋冬季,我们如何做好防控,新冠疫苗接种有望吗?对这些问题,吴尊友在会上进行了详细解答。

文丨张曙霞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不到一个月,创下认识新传染病的世界纪录

 


 

 

首先,快速回顾一下早期武汉疫情防控时间线。

 

去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张继先大夫向江汉区疾控中心报告了几例不明原因的肺炎,区疾控中心对病例进行了核实,确认是“异常”肺炎,就向武汉市疾控中心做了报告,市疾控中心进行了核实,随后汇报给武汉市卫健委。

 

12月30日,武汉市卫健委向各医疗机构发了一份《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医院核查有没有类似病例。

 

通知一出,12月31日早上,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组织工作组、专家组到武汉协助工作,当天,通过对40多个病例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些病人多数都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于是当即决定关闭华南海鲜市场。国家卫健委也立即成立了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

 

今年1月3日,在此次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未知的情况下,我国依然立即向世界卫生组织及韩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通报了疫情相关情况。这有赖于,2003年非典发生以后,我国建立了定期与相关国家互相通报疫情的制度,一旦发生疫情,各国之间都会相互通气。

 

1月7日,通过病毒分离和专家鉴定,认定新冠病毒是造成这起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病毒分离,有四个单位同时独立进行,包括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病毒所、解放军医学科学院,最终都得到相同的结果。这说明结果可靠、不会出错。

 

1月9日,我国将病原学鉴定结果通报给世界卫生组织。

 

1月10日,我国就研发出诊断试剂,并及时送到武汉,用于新冠肺炎病例临床诊断。

 

1月11日,我国开始每天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进展。

 

1月12日,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上传了病毒基因序列,这对全球是巨大的贡献,各国都能据此研制诊断试剂。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月23日,武汉“封城”,24-27日,湖北省内15个城市相继“封城”。

 

回顾这段早期事件的时间线,从确定不明原因肺炎到“封城”,前后总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特别是最早期,从疫情的确定到病原体的分离,前后只花了7天时间,而从发现病原体到诊断试剂研发并送到疫情现场,则只用了2天时间。可以说,这样的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认识一种新发传染病的世界纪录。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过去十多年我国对卫生系统和科学技术的支持。

 

归纳起来,早期关于疫情的科学研究中,我们主要有四项重要的科学发现:一是分离病毒确定病原体,二是破译病毒基因序列、研发诊断试剂,三是确定潜伏期,四是确定传播途径。这四项重要科学发现,不仅为中国控制疫情、制定防控策略奠定了科学基础,也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支撑,可以说,这是中国对全人类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重要的科学贡献。

 

2

早期疫情防控面临两大瓶颈

 


 

早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主要面临两大瓶颈:第一,短时间内涌现大量病人,而医院床位准备不足,病人无法及时入院,导致大量病人积压在医院门诊或者滞留家中,造成病毒继续在医疗场所的就诊病人和家庭成员之间蔓延扩散。第二,当时的实验室检测诊断能力不足,曾经有一段时间,武汉大量病人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后来有医生提出以临床诊断为依据,随后出现2月12日一天就有1.2万临床诊断病例上报。

 

对于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以及诊断病例,我们采取了分类管理的策略并不断改进。

 

其中,密切接触者最早实行居家隔离或宾馆隔离,后来发现居家隔离不能完全实现阻断传播的目的,因为部分密切接触者已经感染病毒,而绝大多数的家庭居住条件很难保证阻断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

 

而疑似病例当中有人感染,有人并没有感染,最早把多个疑似病例放在一个病房,造成了他们之间的交叉传播。

 

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立即改变了策略,对于密切接触者,一律改为宾馆集中隔离,对于疑似病例,明确规定一人一个病房。

 

对于轻型、普通型确诊病例,通过方舱医院进行隔离治疗,重型、危重型病例送到定点医院治疗。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方舱医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五大功能:

 

一是隔离,方舱医院隔离的作用比治疗的作用要大得多,由于大部分病人都属于轻型、普通型,不需要复杂的治疗,更重要的是把他们与家庭、社会隔离开来,减少病毒继续传播扩散。

 

二是分类与分流。

 

三是基本的医疗服务。

 

四是日常症状监测与转诊服务,当轻型、普通型病例症状加重,就需要转到定点医院治疗。

 

五是基本的生活安排和社会活动。

 

3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三大技术发现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有三大技术方面的发现。

 

第一,传播动力学。一个衡量传染力的指标是基本传播系数(R0值),也就是在没有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如不戴口罩,没有社交距离等,一个病人平均会传染几个人。

 

从全球来看,R0值在1.9到6.5之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群密度,传播系数有所不同,如果采取干预措施,会降到1或者更低。在我国,绝大多数人是由于与有症状的病人密切接触而感染,大约1%-5%的人会因为密切接触而感染。在武汉,有些隔离点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高达15%。

 

另一个衡量传染力的指标是二代续发率,即每一百人暴露于感染的人中,有多少人会被感染。疫情发生早期,二代续发率大概是10%,随着病人快速诊断、及时隔离,很快降到了3%以下。

 

由于我国采取的措施及时果断,疫情控制得很好,没有给病毒更多的机会扩散。病人主要呈现家庭聚集性,家庭聚集发病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比例达75%-85%。

 

第二,新冠肺炎疾病的自然史。诊断时,80%的病人属于轻型、普通型,15%属于重型,5%属于危重型。病程变化方面,10%-15%由轻型、普通型发展成重型,15%到20%由重型发展成危重型。我国新冠肺炎总病亡率为5.6%,武汉7.6%,湖北除武汉之外是3.6%,全国除湖北外是0.9%。

 

有几个重要的时间点需要注意,一是从感染到发病的平均时间是5-6天,这个平均时间是一个专业名词,我们取的是中位数,90%的人平均潜伏期是3-7天,有一部分人可能1-2天就发病了,还有一部分超过7天,极个别的人会达到14天。只要我们把99%感染者的潜伏期确定下来,就能确定隔离时间,所以现在隔离时间都定在14天。

 

二是从发病到康复,轻型和普通型的平均时间是两周,重型、危重型的平均时间是3-6周,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是2-8周。

 

此外,无症状感染者是核酸检测为阳性,但没有任何症状。这其中,一部分一直没有症状,我们称之为隐性感染人群,还有一部分人会在随后观察过程中出现症状,被归类为潜伏期病人,每个确诊病例都会经过无症状感染的阶段。而在所有核酸检测为阳性的人群中,自始至终都是无症状的感染者,全国平均占比7.4%,上海最低,小于1.0%,江苏最高,35%。儿童症状比成人要轻,全国91%的儿童(<18岁)都属于轻型、普通型病例。

 

第三,排毒规律。人感染新冠病毒后,排毒高峰在疾病的早期,尤其是出现症状的前后。病人出现症状前一两天就开始排毒,具有传染性。症状出现后的5-7天,排毒量也比较高,传染性强。我们发现病人的粪便当中有排毒现象,但粪口传播还没有流行病学证据。排泄物经下水道形成的气溶胶传播有个案报道。轻型、普通型病例排毒期大约7到12天,重型、危重型可能大于两周。有少数病例长期核酸检测阳性。北京就有几例患者发病100多天后仍然核酸阳性。但这样的病例目前还没有发现具有传染性。除了新冠肺炎,埃博拉等其他传染病也有类似情况。

 

4

全球疫情仍不乐观,冬季或加重

 


 

先说我国,第一波疫情经过1月、2月两个月的时间很快得到控制,3月、4月以境外输入病例为主,6月份发生了北京以新发地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暴发疫情,我们发现快、定位准、措施果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疫情也得到控制。

对这次北京疫情防控,我是持乐观态度的。6月18日,我就判断北京疫情基本控制住了,当时,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在下降,而且北京发现的病例大多属于感染早期,尚未出现症状。这些现象都说明北京此次的应对堪称典范,为今后全国其他地方以及全球其他国家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再看全球,整体而言,疫情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今年3月份以来,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持续增长,至今未见下降趋势。

 

美国、巴西、印度这三个国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量一直遥遥领先,美国已经连续几天日报告超过了5万,巴西紧随其后突破4万。原来我们乐观估计,印度由于气温比较高,疫情不会严重,但还是对病毒认识不足,印度新冠肺炎病例一路上扬,单日新增病例数超过了2万,位列全球前三位。此外,还有南非,单日新增病例数也超过1万。这几个国家累计确诊病例数大约占到全球的一半。

 

亚洲疫情主要受印度的影响,形势并不乐观。印度确诊病例一路上扬,印度尼西亚也是呈现持续上升态势,新加坡在4月中下旬达到流行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巴基斯坦在6月上旬达到高峰,现在呈现下降趋势。日本4月上中旬达到流行高峰,5月份出现下降、稳定态势,到6月底7月初又出现反弹迹象。韩国在2、3月份出现疫情高峰,4月份基本控制,5月份以后出现了小幅反弹。

 

中东地区疫情一路上扬,欧洲疫情发展不均衡,疫情暴发较早的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基本控制,其他国家依然处于高水平流行态势。

 

非洲和美洲的疫情也一路上扬。

 

初步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全球疫情将持续高水平流行,冬季将会在高水平流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这个加重不完全是新冠肺炎造成的,而是由于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会增加,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转。

5

我国不会再发生类似武汉的严重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我国将面临两方面压力,一是类似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原因不明,出现暴发疫情;二是输入病例引发疫情局部传播扩散,如东北的舒兰、绥芬河等案例。随着全球复工复产,尤其是境外航空公司要求中国重启更多航线,使得输入风险越来越大。例如,6月11日,南航一航班17名旅客核酸检测阳性;6月27日,川航一航班6名旅客核酸检测阳性。

 

不过,即使疫情有可能小规模反弹,到秋冬季疫情防控可能还会面临一定压力,我国也不会再出现类似武汉那样严重的疫情。

 

为什么这么说?

 

2月16-24日我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专家考察组,向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的组长报告了我的一个初步评估:以湖北的发病率、病亡率测算,如果我们没有采取围堵策略,中国应该大约有150万新冠肺炎病例,6万人死亡。这个判断他们是同意的。

 

现在看来,中国除湖北之外的30个省份,没有一个省份的新冠肺炎病例超过2000个。当武汉出现疫情后,其他30个省份在不完全了解新冠肺炎的流行特征和防控策略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就已经遏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所以说,我们有十足的信心和把握认定,即使有疫情反弹和境外输入病例,也不会再出现类似武汉的严重疫情。

 

而且,北京这次应对疫情,也为全国其他城市乃至全球做了一个榜样,最主要就是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坚决、果断、精准。所以说,出现病例是正常现象,不出现几乎不可能,重点在于如何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把它扑灭。

 

6

面对可能反弹的疫情,可采取三大防控策略

 


 

基于之前的经验,对于秋冬季或加重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可以采取三大防控策略:

 

一是围堵策略。一旦发现疫情,及时围绕确诊病例寻找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和隔离。例如北京疫情暴发,应对就比较从容且精准,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比较小。

 

二是检测策略。这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技术策略。核酸检测是当前新冠肺炎病例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通过检测,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感染者。例如,武汉对人群进行大规模核酸筛查后,证实当地无症状感染者确实很少,这样的结果让老百姓放心,让决策者放心,复工复产就没有任何顾虑了。而北京没有完全照搬武汉的做法,而是围绕新发地这一主要传播源开展了扩大检测,实施应检尽检的策略。

 

三是疫苗策略。首先,是充分利用呼吸道传染病疫苗,提前布局已上市疫苗的接种,从而减少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防止医疗资源挤兑、减轻医疗系统压力。此外,由于流感病毒在不断变异,要预测好今年秋冬季以及明年春季等流感易发季节流感的发病趋势和类型,选择合适的疫苗类型,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其次是新冠疫苗,目前国内是几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一期、二期结果已经出来,免疫应答、免疫反应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特别是进行第二针强化、第三针强化以后,免疫应答率非常高,抗体滴度也很高。期待年底疫苗能够应用。

 

不过,新冠疫苗接种,一定要根据新冠肺炎疫情构成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之后再做决策,遵循高风险人群优先的原则。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到了冬季,有一些重点人群和特殊行业要优先考虑。重点人群,就是感染新冠肺炎以后,病情严重或愈后不良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再就是可能会造成疫情大规模扩散的特殊行业人员,像航空、快递、餐饮、医疗机构等从业人员,都是要优先考虑的。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张曙霞:我国还会不会发生类似武汉的严重疫情? |2020-07-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