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政经启翟:如何高质量发展本国经济?千万别跟日本学!|2020-08-27

文 | 翟东升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崛起和灭亡,能带给我们什么政治经济学教训?
公共产品是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1871年之前,6年发动了连续三场战争,分别是对丹麦、奥匈帝国以及对法国,由铁血宰相俾斯麦以及传奇将领老毛奇主导。
这两位一文一武,主导了连续三场奇迹般的战争,最后形成了一个新兴帝国,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它通过统一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统一了国内市场,统一了法律,统一了货币,然后又拿法国人的50亿金法郎赔款做本钱,建立了金本位制度,推动了之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窗口,德意志第二帝国实现了对原先长期领先于它的老霸主——英帝国的经济反超。
我们知道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早期,有两个国家在经济规模、技术实力上超过了英国,分别就是美国和德国。
如果说美国超过英国主要靠规模的话,那么德国反超英国主要是靠质量。
德国人能够比英国人提供更好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德国能够提供更好的治理模式和经济发展速度。
那么德国究竟是靠什么办法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熟悉我的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朋友们都知道,公共部门才是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德国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关键的一条就是它的国家、它的政府能够为市场、为私人部门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来支撑它们的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比如说公共产品第一条,就是市场的创造和维护,它通过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实现了小德意志统一。
也就是除了奥匈帝国之外,其他德意志部门,德意志人口基本上都被它统一了,国内市场的障碍自然也被消除了。
更重要的是,对外它也搞自由贸易和高关税政策交替使用,变阵施治,目的就是要打开别人的市场,然后保护自己的市场。
福利制度是一种德意志第二帝国原创的制度安排,通过财富的再分配,向底层、中下层民众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养老的、医疗的,方方面面的保障。
这一方面创造了国内较大的、比较繁荣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考量。
为什么?因为德国的阶级矛盾一开始特别厉害,Liebknecht(李卜克内)和Bebel(倍倍尔)等人所创设的社会民主工党,在德意志社会内部形成了一种非常明确的阶级斗争趋势。
德国的统治者尤其德国皇权,特别担心这样一种政治斗争趋势,所以他一方面要打压社会民主工党,另外一方面又要掏空他的政治市场。
所以他们吸收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所主张的一部分政策理念,然后把它变成了国家的政策。
从而使得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斗争方式、斗争空间,都保留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政治框架中,而不是要推翻整个政治秩序。
所以这个福利制度有效缓解了德国的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也稳定了劳动者的队伍。
第三个公共产品,就是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的,全序列的高质量的教育。
德国是在全球最早搞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国家。有专门的研究者提出一个概念,叫“国兴科教”,就是主权政府主动拿出大量的财政支出来兴办教育。
到了1913年一战开战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16.8%的财政开支是国家教育经费,仅次于国防开支。
第四个公共产品是它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典型的就是铁路系统。
实际上我们搞战略史研究的时候会发现,德意志统一战争的过程中,老毛奇重要的创新就是充分地使用了德意志地区的铁路,在统一之前他就对铁路建设投入了重金。
铁路带来了大规模机动的空间,并在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使用。
在统一战争完成之后,德国的铁路系统建设也是继续投入重金,它的体制是由私人来投资,但是由国家来统一规划来管理。
它不是私营企业各自为政,包括定价策略、运营模式,都是由国家深度干预的。所以德国的基础设施非常好地支持了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还有一条值得一提,就是它的立法保护创新。
德意志帝国建国之后,1877年就推出了一个专利法,对内对外都进行自身专利的保护,从而为德国的创新产品、高科技产品实现在国外市场上的垄断保驾护航。
德国的这些做法,显然跟当时所流行的、由英国所创造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背道而驰。
为什么它有这个信心要去干这些事呢?这是因为它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政策,源自于他们的民族特色,叫做历史主义经济学。
历史主义经济学是德国学派经济学、社会科学对英式自由主义进行的系统的批判。
什么叫历史主义?简单解释一下,所谓historicism的一个原意是指拒绝普遍规律,强调特殊性。
那么放到经济发展模式上来讲,它当然就是拒绝简单地模仿英国这一套,因为我跟你的国情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所以我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提出我的政策。
这样一种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理念的创新,思想的创新,给德国政府提供了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所以在治国理政上他们自己有非常明确的独特的一套,我们称之为德意志道路。
通过垄断占据全球市场
我们再看看产业部门的所作所为。最初德国也是大量的企业涌现出来,但竞争充分之后,到了1870年代中期,德国经济就开始萧条。
因为产能过剩,其实是资本主义内在必然的逻辑。尤其是在金本位制度下,总的货币量供应有限的话,那么通缩很容易伴随着经济的萧条。
这个萧条的时间非常长,从大约1873年开始到1895年前后,整整持续了将近一代人的时间。
那么德国是怎么做的呢?
德国企业采取的办法首先是组织卡特尔,然后进一步发展开始搞辛迪加(Syndicate)。
所谓卡特尔就是企业间的松散联盟,而辛迪加与它的区别在于,辛迪加有行业的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实现各个企业之间的商务经费的公摊,然后产品集中销售,利益均沾,大家来分摊。
最典型的是1904年巴斯夫、拜耳、爱克发这三家著名的大的化工企业形成了一个三方联盟。
另外一家著名的化工企业成长的快,所以他就暂时没加入他们,而是以自身为龙头,牵头了一批中小型的同行,另外搞了一个集团叫赫斯特。
一战之后,到了1925年,整个德国化工业这两大集团全部合并成一家公司,叫做法本工业公司。
这家整个集中了德国所有化工企业化工业大佬的大公司,就代表德国去跟美国和英国的同行进行竞争。
我们看到,在一个持续通缩,也就是销售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大时代里,德国产能过剩的这些行业,会不断地通过兼并,通过价格的协调,通过产业的合作,来对抗通缩的大环境。
这首先当然是企业自发的,但它也是得到政府的认可和法律支持的。1878年俾斯麦推出的德意志公司法,承认卡特尔协议的法律效力。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一般认为,垄断会带来低效,这种所谓的低效是指一个单独的社会经济体内部,如果出现垄断,那么消费者的福利会有损失,竞争就不充分了。
但问题在于,真实的世界并不是单独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在一个全球开放的经济体系里边,德国企业通过联合最终形成了一家大公司。
这家公司是垄断,是寡头,但它有规模效益,它这个规模效益是全球消费者的福利损失。
德国企业通过联合,占了全球市场很大份额,所以能够获得定价权,从全球市场上获取非充分竞争带来的超额利润。
然后他又通过工资,通过社会福利体系分享给他的雇员,分享给他本国的国民,所以他本国国民的收入福利是增长了的。
(这里捎带说一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后不久,尤其是美国参战,并对德宣战之后,德国化工制药等领域在美国大量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等,全部被美国没收掉了。)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政府除了有意扶持这些产业巨头不断联合,同时它也在努力保护一些小型企业,家族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形成了一批隐形冠军。
德国有一些家族企业,他们有百年的历史,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就做某一个小产品,这样有特殊的技能一代代传下来,到今天还存在一批隐形冠军。
当然,最近这一两千家隐形冠军中有不少被亚洲和中国的企业所收购,因为德国人生不出孩子,许多都传不下去了,后代们不愿意经营了。
但总体上是德国政府鼓励大企业、巨头的形成,但同时也确保大树底下还有一些草,还有一些中小企业跟它一块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生态,相互协作。
金融为实体产业所服务
德国之所以能够形成高质量发展,第三个方面,就是它的金融为实体产业所服务。
德国总体上没有出现金融空转,实体被剥削的局面,而是鼓励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紧密结合。而且这个紧密结合不是业务上的结合,而是股权和人事上有高度的交叉。
由于银行在企业里面有股权,所以银行会派人去企业里担任高管,反过来大的工业资本攒了钱之后,他们也入股银行。
另外一方面,德国的银行是全能银行,就是它除了可以做贷款之外,还可以做投行的工作,可以帮你发股票、发债券,还可以组成银团,来给你提供特别大额的信贷。
它的融资能力特别强,强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德国拿走之后,法国社会对德国的态度直到一战之前一直是怀恨在心。
但即便如此,两国的金融业之间还是有紧密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模式主要是法国的银行吸收了法国老百姓的存款,然后把钱投到德国银行里边,由德国银行放贷给德国的工业。
所以这么一来,结果就是德国越做越强,而法国跟德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总体上来讲,德国的金融业为德国本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为本国的经济对外开放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
最后总结一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崛起能够为今天的中国进一步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哪些经验,哪些启发呢?
我的体会是,首先国家应该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提高在教育和研发领域的投入,并且必须下大力气保护知识产权,打造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配合的这样一个健康的产业生态,不要被自由主义经济学所束缚。
另外一方面,应该搞好社会的再分配,因为通过社会再分配,你才能实现社会团结与和谐,扩大国内总需求,而不是压低本国居民的收入和福利,依赖国际消费者。
德国的发展模式跟日本二战之后的发展模式是非常不一样的。日韩或者东亚在二战之后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依附式发展,其实是一种半殖民地的发展模式。
它的逻辑是什么呢?是宗主国大规模的出口,压低本国民众的福利,通过出口形成大规模的制造,然后慢慢地从微薄的利润中形成资本积累,然后慢慢地升级。
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在亚洲被认为理所当然,但这种模式并不是必须如此。
德国的发展模式没有压低本国民众的福利,而是给本国民众、本国劳动者提供了比较好的福利。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使得本国的企业无法通过压榨劳动力来获取利润,而更多是要通过科技发展来获得利润。所以德国的发展模式要比东亚的发展模式要更加健康一些。
表现在汇率问题上,二战之后,我们看到德国人在实现工业化不断赶超的过程中,工业化恢复的过程中,德国马克的升值是比较爽快的,说升就升。
而日本老是拖着不想升,老想占出口的便宜,结果怎么样?结果德国的经济扭曲是比较少的,而日本的经济扭曲更加严重,最后导致了大泡沫,自己玩自己。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政经启翟:如何高质量发展本国经济?千万别跟日本学!|2020-08-27
分享到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