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虚声:毛泽东棋盘上的美国和苏联|2020-08-28

(文)虚声

01 战略选择

 

时间回到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在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叫《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该文思想深度不及《矛盾论》、《实践论》等文,文学价值不如他的那些诗词;但影响一点也不小,它预示着新生的共和国未来在大国博弈中的取舍。

该文发表1个月之后的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议开幕时豪情万丈地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又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声告诉这个世界,共和国来了!

随后的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原本开启建设模式的解放军只好放下锄头、抄起枪、跨过鸭绿江。共和国建立之初,对外战略


向苏联,开启中苏关系10年黄金时期;随后中苏反目,前后拖拖拉拉几十年;如今中俄又走近,共同抵冲美国的压力。

70多年来,中美关系大致分三个层面:

层面一,朝鲜和越南军事对抗。

层面二,朝战和越战之间的政治博弈。

此后20多年,美国对中国大陆全方位封锁,先是重新武装日本、后又在东亚大陆周边支持亚洲四小龙。

 

层面三,越战之后中美走向和解,开始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如今美国又把中美之间的共赢强行解释为美国单方面的施舍,试图重新开启冷战模式。

这是共和国诞生之后,对外关系的轴线,其起点大约可以理解为毛泽东那篇《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本人从年轻时代就思索国际格局并有清醒的认知,且在人生事业的每一个阶段都在尽最大努力攫取国际资源为我所用

《别了,司徒雷登》算是他登上历史设计师舞台之后落下的第一枚棋子。

美国历史上,精英圈子对中国一直有三派——

敌视中国的反华派,如约翰·米勒(提交排华案议员)、蓬佩奥。

拉拢中国的亲华派,如老布什、克里。

 

研究中国的知华派,如司徒雷登、基辛格。

知华派也算是中间派,堪称中美关系的风向标。如果中间派偏向左边,那么中美关系会好转。反之,如果把中间派推到右边去,那么中美关系就会变差。从毛泽东那篇文章开始,相当于舍弃了中间的知华派,注定中美20多年的战略对抗。

写到这里,思维偏左的朋友估计心里会想,这是一篇公知文,搞不好还会宣传投降主义,先准备一些怼人的词儿。我想说先别忙着下结论。草根都能搞明白的问题,大战略家毛泽东会想不明白?

当然毛泽东也不是神,也会出错;但关键时刻的决策极少出错。如果说他写那篇《别了,司徒雷登》,可能没有把全部问题想清楚,但到抗美援朝出兵前夕,肯定把所有战略因素全考虑一遍,然后再选择一战。

 

02 必有一战

 

毛泽东一辈子做过无数决策,其中有三次最难。第一次是和国民党决战,第二次就是抗美援朝。在沉思决断的日子里,他有两周时间基本足不出户,甚至不下床。

我想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历史巨人的孤独,千斤重担只能一肩挑、一人决策;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大床里面都是书,在床上思索与办公之余,可以随时从那些书中寻找些什么。

那么他在那张大床上想了些什么呢?肯定在想军事上的事儿,但也肯定不仅仅只有军事上的事儿。

在军事上——

强国必然经历立国之战,必须在外部赢得强强较量。刘邦对匈奴作战失败,此后几十年,老刘家都要给匈奴送钱讨平安,直到刘彻横空出世。李世民在唐朝初年灭了突厥,大唐帝国空前壮大。宋缺乏一场立国之战,最终成了辽、金、蒙古的肥羊。

近代世界级强国:大英帝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而强;美国战胜英国而立,又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战胜英国而强;德国战胜了法国而崛起;日本战胜沙俄之后,方才成为列强;苏联完全就是战火中泡出来的。

毛泽东想把共和国带回强国行列,同样必须在战场上证明。当时能当磨刀石的国家只有两个,美国和苏联。以当时中国的实力,没法主动挑战。但机会送上门就应该仔细思考选择。

 

从宏观历史走势看,在朝鲜不和美国打,在越南就可能打。如果解放军没有在朝鲜半岛展示实力,日后中苏很可能大打出手。既然要打,晚打不如早打。因为刚建国那时候,军队经过几十年内战的磨练,战斗力在巅峰。

既然要打,为何选择美国而不是苏联?原因很简单,有一笔经济账需要付出巨额代价,让当时的中国与美国“和不起”。

 

03 美国账单

 

舆论中有一种声音,认为如果当年没有朝鲜战争,最初就选择亲美,那么将少走很多弯路,可能连台湾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谁不想两边吃肉呢?然而当时亲美的代价太大。

罗斯福时代的美国对国民政府还不错,抗战中后期给了不少援助;而且还在创建联合国时顶住苏联和英国的反对,力主中国位列五常。但罗斯福死后,杜鲁门政府比较短视,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吸血操作。

1946年8月,国共内战开打;到12月份,蒋介石召开国大前后,签订《中美航空协定》,允许美国飞机在中国境内自由飞行。

——相当于说中国领空是美国的领空,美国领空不是中国的领空。

1946年7月,美国得到在中国各个港口航船的权力。1947年1月份,国军全面进攻失败,蒋介石同意把青岛用作中美两国海军基地。1947夏,国军重点进攻失败,12月8号签订《中美海军协定》:一、由美国帮助中国建立海军机构,包括组织、舰队、军港、基地学校等;二、由美国帮助中国培养训练干部,包括控制监督;三、由中国供给美国以海军情报,并报告一切。

——相当于说中国领海是美国的领海,美国领海不是中国的领海。

最狠的一个条约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家有空可以自己看看内容,简直是大开眼界。简单列举下面几条:

 一、美国人可以在中国领土全境内任意从事各种活动。

 二、美国在中国活动的法人及团体,在经济利益上

无异于中国法人及团体。凡在美国组织的法人及团体,在中国均应认为合法。

 三、美国国民、法人及团体,在中国可以取得动产及不动产权。

四、美国货输入中国关税按最惠国征收;内地税及运输销售等待遇,比照中国货征收。

看看这些条款,“友好”在哪里?仿佛是日本强加给袁世凯《二十一条》之升级版,而且一下子升了好几级,比霸王条款还霸道。

 

如果是双向的,也好,可以大量移民中国人去美国,吃喝美国人的。问题是美国限制中国人的“移民律”仍然有效。

当时驻美大使顾维钧在纽约演讲:“中国全部领土、全部事业一律对美国开放”。

——也就是说,美国人可以当中国人,中国人不能当美国人。

如果那时选择亲美,蒋介石给予美国的这些超级福利大礼包,毛泽东得继续给

很明显,毛泽东不想给,也给不起。这也不符合他的性格。其实我都有点怀疑,如果当年蒋介石赢了,他允诺给美国的这个礼包能不能给得起。

如果毛泽东愿意给美国那些大礼包,那么他当年就不会上井冈山、长征、建设敌后根据地、和蒋介石决战。要知道孙中山时代,他就凭本事成为国共双方的骨干,1924年在上海滩就可以吃香喝辣,后来的一系列选择不过是为了内心的理想与信念,为了带领一个组织给历史一个交代,为了完成其历史设计师的角色。

所以毛泽东拒绝继承蒋介石赠送美国的大礼包,所以选择抗美援朝,所以亲苏

当然苏联并不比美国更高尚。但是在毛泽东的战略棋盘上:亲苏,是为了获取另一个大礼包,它的名字叫工业系统。

      

04 苏联礼包

      

毛泽东虽然半辈子在打仗,但其实很多时候都在看书,打仗的间隙也在看书,他的史学功底极为深厚。他非常明白,中国历史大一统时代,打完仗都要修生养息,发展经济。王朝时代,只要和平发展几十年,就可以重新崛起。

但是这个规律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工业文明已经到来,中国还在农耕文明时代。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欧美列强先一步进入工业时代,创造财富和武器的能力远胜农业帝国。马刀永远干不过坚船利炮。所以当毛泽东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时,对那个时代的冲击非常之大。

 

近代中国精英也曾试图搞工业。洋务运动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改革开放,实践三十年,取得不少成绩,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打断。中国第二波工业发展是民国时代,日本人又来了,把国民政府好不容易发展的一点家底砸个稀烂。

毛泽东没法像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开国者一样,仅仅通过修生养息就壮大起来,他必须构建工业体系。

所以毛泽东想从苏联那里获得的大礼包就是——借力苏联,尽快搞一套工业系统。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达到了目的。

抗美援朝前后,尤其是战后,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涵盖了当时所有领域。那或许是人类有史以来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最大规模的工业援助。具体概括为156个项目,也就是工业三大标志,开矿,建厂,工程。

 

要搞工业,必须有资源。老牌工业国可以到世界各地去偷去抢。中国已经落后了,显然要靠自己。好在中国很大,资源丰富。但是中国自己没有能力把资源挖出来。苏联来帮忙,帮助中国开采资源。

工业的标志就是工厂。苏联帮助中国建了很多厂。工业的血脉,电厂和石油化工厂;工业的骨骼,钢厂;还有轴承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等等。

至于工程,从修桥到造水库到两弹一星工程,这些都要感谢苏联早期的援助。

正是苏联的援助,中国工业迅速形成雏形。正如周恩来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说:现在世界上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像苏联才能无代价地把整个蓝图给我们,凡是它一种定型的东西,包括原子弹、导弹这些东西,都愿意给我们。这是最大的信任!最大的互助!

上面这段在“不被理解”和“民国梦”中已经做过详细推理,这里相当于简单回顾一下。

但是中苏蜜月期大约只有10年,并没有持续下去。原因就在于苏联的贪婪和愚蠢

 

05 苏联的贪婪与愚蠢

 

现在有部分中国人总是设想,如果当初亲美而非亲苏会怎样;同时也有一部分中国人设想,如果苏联不和中国闹掰会怎样;但很少有人推理,苏联为什么会和中国闹掰。

中苏关系的转折点是长波发射电台。

1958年1月,苏联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相当于又搞出一个大国重器。接下来就需要搞基建,解决外出潜艇与基地的通讯和联络问题,具体就是要建长波发射电台。

这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台,长波电台特点有三:需要极其庞大的天线设备(波兰有一座长波发射塔高达691米,曾是历史上最高的人造建筑)、耗电量巨大、传输速率非常慢。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长波电台。

当时苏联有三个选项:

选择一,在苏联本土搞,但苏联出海口偏僻,耗资巨大且通讯质量难以保证。

选择二,在印度搞,被赫鲁晓夫否决。

选择三,在中国搞,赫鲁晓夫认为最合适,可以监视美日在太平洋的活动。

1958年是苏联援助中国的高峰。但是按苏联的方案,相当于允许苏军跑到中国搞军事基地,有损国家主权的完整性。

为捍卫主权,同时也为照顾苏联的利益与面子,当时中国给出一个方案:中国愿意自己搞长波电台,费用由中国承担,欢迎苏联提供技术帮助,建成后可由两国共同使用

但苏联仍然坚持自己的方案。虽然经过一番博弈,长波电台最后按照中国方案建设起来,但,中苏关系却由此开始逆转。

如果就事论事,一个单纯的军事项目,听起来也不是特别的严重。但是把视野放大,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苏联向外投射影响力的手段,要么意识形态辐射,要么是国防重工业项目援助。简单说,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思维,让被援助国对自己形成依赖。苏联认为有恩于中国(其实中苏合作是双赢),就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要依赖苏联,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中国。

对于共和国来说,接受援助相当于发展经济、壮大自我,但绝对不能依赖任何国家。

从毛泽东的角度看,更不可能去依赖苏联。中共诞生之初,依赖过苏联,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毛泽东带领中共历经千辛万苦,才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方才取得最终的革命胜利。赫鲁晓夫希望用援助的方式,让中国再次依赖苏联,很天真,也很贪婪

 

中苏决裂的本质在于苏联还是战争年代的思维。

和平年代的经济建设,需要可持续发展。苏联并没有吸取中苏决裂的教训,一方面在中国北方边境部署大量兵力,试图恐吓威慑;另一方面去援助印度与越南,套路还是和之前一样,简单粗暴的军工项目(援建越南金兰湾海军基地就是典型)。

如果苏联稍微有点搞市场经济的意识,把印度与中国庞大的人口纳入其经济机器中,冷战的走势一定是另外的模样。

在国际丛林中贪婪一点无妨,如果不懂得自我调整,那就是愚蠢了。

苏联的愚蠢之处就在于总是试图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在东欧对华约小兄弟,时不时就出动坦克。对中国也想用强,但摄于中国军队抗美援朝的表现,而没有动手。

1969年,苏联挑起珍宝岛冲突,中苏关系跌入最低谷。

 

由于苏联在冲突中没占到便宜,竟然策划要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核打击”,太愚蠢了。

而且1969年前后,中苏还共同支援越南对抗美国。苏联策划对中国核打击,首先告知美国,想要让美国保持中立。苏联以为当时中美正在越南对峙,美国不会插手。

苏联的愚蠢给中美和解送来一个契机。

 

06 中美契机

 

美国历史上打过很多战争,最窝心的两场战争便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朝鲜战争之后,出于遏制中国大陆的思维,美国打了越南战争,结果掉进泥坑。

尼克松上台之后,急需甩掉越南战争的包袱,一直在寻找契机。

得知苏联要干蠢事之后,尼克松很高兴,认为找到一个向中国传递善意的机会,立刻把消息泄露出去,传向全世界。这是中美缓和的第一个契机

尼克松的举动把勃列日涅夫气得大叫,“美国佬出卖了我们!”

毛泽东得知苏联疯狂的想法之后说:“不就是要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战略上藐视敌人。

但是在战术上,毛泽东给予苏联足够的重视,果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全国很快进入了“要准备打仗”的临战态势。大批工厂转向三线,大学外迁(中科大就是那时迁出北京的,原本要迁到河南、被拒,不得已迁往安徽)。中央开始向外地疏散在京老干部,北京等大城市开挖地下工事。解放军全面进入临战状态……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毛泽东开始重新审视中美关系。所以在1971年春,中美实现乒乓球队互访,形成独具特色的“乒乓球外交”,为中美和解送来第一缕阳春(半世纪之后,那位最牛八零后,效仿“乒乓外交”的经验,照猫画虎,搞了一场“篮球外交”)。

乒乓球队互访几个月之后,1971年夏(7月),基辛格借道巴基斯坦,秘密访华,分别拜会周恩来与毛泽东,为尼克松访华打前站。

同为国务卿,对比下基辛格与蓬佩奥,就会发现国务卿与国务卿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07 历史交汇

 

苏联不仅威胁中国,还全方位支持印度,趁中美尚未缓和、中国内部搞运动之机,支持印度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底,九一三之后),把巴基斯坦打解体。

当时中美都支持巴基斯坦,苏联这一手相当于把中美一起阴了。但同时也给中美制造了第二个和解的契机。

从那之后,中美意识到苏联是彼此共同的对手。尼克松看到,仅仅甩掉越战包袱还不行,要顶住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还要和中国和解。

尼克松能看到的局面,作为大战略家的毛泽东自然早就了然于胸。

毛泽东不动声色,等待契机,等尼克松行动。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震惊世界。

 

毛泽东和尼克松的谈话其实非常轻松,谈谈哲学、聊聊天,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那些站


历史浪头上的大人物们,其实都是举重若轻。毛泽东一辈子,不论是作为农民、还是书生、统帅、领袖,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从容不迫。

但是毛泽东去世之前,没有拉开改革开放大幕,也没有实现中美建交。这段故事说起来非常复杂,我已经在不被理解中做过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他知道中美关系到了历史拐点、知道尼克松会来,坐着等待便是。中美从朝鲜战场拳拳到肉,到越南战场相互克制(中国没有派军队,美国陆军不过17度线),再到1971年毛泽东和尼克松握手,算是不打不相识。

从宏观历史看,中美交汇是世纪性洪流——

政治上讲,直接改变了冷战版图。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逐渐消弭于无形。

经济上讲,中国改革开放和美国全球化思维兼容互补,共同推动了过去数十年全球经济繁荣。但如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犯了和苏联类似的错误,总认为自己有恩于中国(其实中美合作也是双赢),要求中国依赖自己,想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中国

中国当年拒绝了苏联政治军事上的霸权逻辑,现在自然也会拒绝美国在经贸上的霸权逻辑。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兜售“新冷战”时,显然不明白尼克松与基辛格当年让美国获利有多大。

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国家,离得太近看不清,需要放在整个大历史中才能勉强看清轮廓。

 

08 大历史规律

 

中国的历史很长,是当今文明世界唯一一个从古文明延续到现在的国家,历史异常丰富。美国历史很短,但经历过立体史观中所有的周期层次。

美国建国,中国处于所谓“康乾盛世”时代。华盛顿和乾隆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美国内战重生,清政府也在和太平天国南北内战。战后两国同时进行工业化建设。随后美国登上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第一大国的王座,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完败,直到解体。

美国强大之后从陆权向海权转变,在欧亚大陆渗透;中国北洋政府则覆灭。

美国作为海权超级大国在欧亚大陆确认霸权,蒋介石政府崩溃,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陆权大国,并不可避免地追求复兴、不可避免地走上超级大国之路。

第一次海权的英国和陆权的法国争锋,引起全球殖民地战争,导致超级帝国美国诞生。

第二轮海权的英美联手陆权的法国和陆权的德国争锋,引发第一轮世界大战,导致超级帝国苏联诞生。美国走上超级帝国之路。

第三轮海权的美英联手陆权的苏联和陆权的德国、日本争锋,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共和国诞生。苏联走上超级大国之路。

第四轮海权的美英联手陆权的中国和陆权的苏联对决,导致冷战。然而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是中国也走上超级大国之路。这也预示着中美之间的竞争博弈之路注定不同凡响。

这个世界上总有少数人,能比别人先一步看清历史规律趋势,并作出载入史册的选择,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少数派。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虚声:毛泽东棋盘上的美国和苏联|2020-08-2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