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200字,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一)中日关系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二)无独有偶,中欧关系是一样 (三)中国实力与中美关系的嬗变
(一)中日关系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马上就要开学了,这两天正陪孩子狂补作业。不过我也没资格生气,因为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有点佩服自己,曾经在最后两天补齐60天的日记。
这两天新闻还不少,一是安倍要因病谢幕了;二是世界著名裁缝——美国,又制裁了11家中国企业;三是字节跳动,还打算跪。
8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突然宣布即将辞职,原因是老毛病又犯了——溃疡性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复发。
这种病非常非常痛苦,伴随着腹痛、腹泻、便血、发热等症状,每天要频繁跑厕所,而且无法治愈,只能靠药物维持,还要避免劳累,一劳累就容易复发加重。
这病困扰了安倍长达50年,时轻时重。2007年他第一次因病辞任首相,今年是第二次因病辞任首相,不过他已经成为日本历史上任职最长的首相了。
我对安倍没什么好感。他出身政治世家,他姥爷岸信介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号称“满洲之妖”。从遗传学的角度,安倍也是妖,至少也得是人妖。
虽然说我不赞同血统论,但他不仅继承了他姥爷的血统,还继承了他姥爷的右翼思想。对这笔血债不认账,并未对日本的侵略史做出深刻反思。
不过有一点,中日关系并非一个两个政客所能决定的,对日本来说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决定性因素。
第一,美国态度。基本上是中美关系好的时候,中日关系也不差;中美关系恶化,中日关系也恶化,毕竟日本受到美国全方面的控制,日本政治上没有独立性。
所以我们还可以发现另一条规律:只要是主张对华友好的首相,总是干不长。正所谓:反华反得狠,首相坐得稳。
比如福田康夫首相,2007年就任首相,但是他主张对华友好。他在访华期间,曾经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敬献花圈并默哀,谴责当年日军的暴行,呼吁和平。
结果他参观访问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回去之后两个多月就被迫辞职了,当首相还不到一年。
无独有偶,鸠山由纪夫2009年当选首相,也主张反省历史、对华友好,还积极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甚至提出了亚元和东亚共同体。然而他也不到一年就下台了。
安倍晋三第一次当首相,也主张对华友好,但也只干了一年。2012年他吸取了教训,对华强硬,结果成了在职时间最长的首相。
最近几十年,日本首相更迭频繁,任期都不太长。只有两位首相,位置特别稳固。其一就是小泉纯一郎,其二就是安倍晋三,这两位首相都以对华强硬著称。
毕竟,美国远离世界岛中心,所以非常重视两个离岛,一个是英国,用来看住欧洲;一个是日本,用来盯住中国。
第二,中日实力对比问题。中国国力弱的时候,日本对华友好;中国实力增长了,中日关系开始恶化,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中日关系到了冰点。
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经济实力很弱,对日本经济毫无威胁,反而可以向日本提供廉价的资源和能源(石油、煤炭、稀土),以及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
这时候对日本来说,当然要对华友好啦。当时的日本制造,对中国来说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日本货简直是高端产品的代名词。
反正我记得上学的时候,一个日本的随身听都要好几百,甚至上千,什么爱华、索尼、松下,对学生来说都是奢侈品。
那时候跟日本的差距,可以用绝望来形容。我们的人均GDP是人家的四十分之一。别说追美国了,赶超日本都不敢想象。
为什么从小泉开始,日本开始整体右转,反华势力非常猖狂?因为日本进入了失去的十年,而中国经济却在高速发展。
现在日本的家电和电子产品,已经基本不见踪迹了,佳能和尼康照相机的市场,也被国产手机市场不断蚕食,日本汽车面临国产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严峻挑战。
所以,对日本来说反华是一种必然思潮。日本作为世界经济格局的既得利益者,必然警惕甚至反对任何后来者,到嘴的蛋糕谁也不愿意分出去。
2010年,中日之间发生了撞船事件,中日关系降至前所未有的最低点。巧合的是,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超过日本。
不过蛋总有信心,再过一些年,中国跟日本拉开差距之后,中日关系会再好起来,日本估计已经死心了。这对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心理过程。
(二)无独有偶,中欧关系是一样
用同样的思维,我们也可以看看欧洲的反华思潮。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欧关系还是不错的,大家肯定记得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
但是2008年的时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英国、挪威、瑞典等国,反华思潮陆续开始抬头。这是为什么呀?
因为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横扫全世界,来自中国温州的国际小商贩把西班牙的零售业打得落花流水。
欧洲国家,很多小便利店、小餐馆也是定时上下班,每天八小时,双休日节假日照常休息。但是中国人来了之后发生了变化。
很多中国人开的小便利店小餐馆,不但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平时甚至可以24小时营业。给当地人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抢了当地从业者的生意。
这其实是全球化给西班牙商贩带来的阵痛。全球化本身就是资源通过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
中国人没有做错什么,中国人通过勤劳给西班牙人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和类似于24小时的便利服务。现在中国人要是撤了,他们估计还不适应。
这几年欧洲国内的反华声音比以前小多了,因为新的分工已经形成。原来的小商贩基本都转行了。
(三)中国实力与中美关系的嬗变
其实中美关系也是如此。
中国的GDP不足美国10%的时候,美国把中国当作商品倾销市场,甚至把中国当作对抗苏联的盟友,比如1979~1989年。1989年中国的GDP只占美国的6.5%。
当中国的GDP达到美国10~20%的时候,美国既把中国当作调戏和逗闷子的对象,又把中国当作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包括商品倾销市场)。
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4年的黄海危机、1996年的台海危机、1999年大使馆被炸、2001年的南海撞机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这个阶段。
美国注意到了中国的快速崛起,已经开始多少有了点危机感。2000年大选的时候,小布什开始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这年中国的GDP达到美国的12%。
当中国的GDP达到美国的20~60%时,美国正式警觉,并开始制订全面计划,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2008年中国的GDP达到美国的31%,2016年达到美国的59%。
这一阶段就是奥观海时期的对华政策,政治军事上实行亚太再平衡,经济上搞围堵中国的TPP,同时还推行颜色革命。
当中国的GDP超过美国的60%之后,美国就会如临大敌,全国上下形成共识,可能会不择手段对中国进行打压(当前阶段)。
60%是一道红线,当年的日本和苏联都死在了这条线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日之间的贸易战,也是刺刀见红,激烈程度不亚于现在。
所以美国发动贸易战,跟谁当选没关系,只是特朗普上台的招法更具有懂王烙印——王八拳特色。
中国的崛起,的确对美国霸权地位造成冲击。美国长期依靠科技实力,独霸产业链的最高端,现在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对手抢肉吃,他肯定不干。
为啥要搞死华为,为啥要封杀一大票中国企业,其实是时代发展到这里了,中国的实力发展到这阶段了。
当中国GDP达到美国的100%以后,我认为中美关系可能要好转。因为美国有一种传统,打不过的敌人都是朋友,包括新冠病毒。
因此,当中国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美国渐渐发现,遏制中国已经成为幻想,搞不好突然来一句——土豪,我们做盆友吧!
我个人预测,当中国GDP是美国的1-4倍的时候,中美关系可能逐渐好转起来,地球村进入村支书+村长模式。
当中国GDP是美国的4倍以上,也就是中国人均GDP超过美国的时候,情形可能是这样的——
美国:大哥,十八毛(大毛又分裂了)内个家伙,竟然敢对你不敬,我替你去收拾他!~
总之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际政治领域也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中国对手的层次。
就像打游戏一样,随着不断升级,难度系数也越来越大了。从欧洲和日本,逐渐到了美国这一级,也就是boss级,过了这一关就通关了,有点困难是必然的,也是必经阶段。
回到中日关系。过去中国的发展,对日本的中高端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日关系肯定不会太好,这阶段刚好对应小泉和安倍,他们是中国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陪跑员。
但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中,日本已经不是中国的对手,因此中日之间合作面又将超过竞争面,将来中日关系说不定会逐渐改善。
安倍卸任之后,我估计会进入一个动荡阶段,以后日本首相可能更换比较频繁,直到新的稳定格局形成。
中日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中国实力到底有多强,中美关系也是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