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南山见解:了解这段中国制造“贱卖”史,才懂得格力的口号有多骄傲|2020-09-01

文 | 宁南山
现在提到中国制造,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想到“强大”二字。但今天我们不说这个,而是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制造业的危险时刻。
我们所说的危险时刻,距离今天并不遥远,也就是十多年之前。
由于发达国家企业和中国同行的竞争关系,除了直接用先进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使用各种办法阻止中国竞争对手的崛起,也是其市场战略的重要一环。
在当时发达国家的企业不仅技术水平先进,而且其资本实力也大大优于中国同行,因此直接的对中国潜在竞争对手进行收购,成为了各种手段中常见的必杀技。
当时的中国资本还处于短缺状态,不少正在进行改制的企业不太适应市场竞争,经营存在困难,大量职工需要安置
尤其在2001年加入WTO之后,国内的一些企业和政府对于通过引进外资来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来实现地方和企业跨越式发展存在着渴望,本身也存在着被外资收购的意愿。
这给发达国家企业通过收购来消灭潜在的中国竞争对手,从而保持自己的市场优势提供了机遇。
比如今天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徐工机械和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电器,在十几年前都曾经面临被出售的局面。
3.75亿美元卖掉徐工机械
在讲徐工机械收购案之前,我们先来简单认识一下这家企业。
2019年徐工机械实现营业总收入591.76亿元,同比增长33.25%,其中海外收入达到74.45亿元,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达到了36.21亿元。
然而15年前的2005年10月26日,新华社从徐州发了一条专电,关键信息是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投资集团签署协议,出售其全资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85%的股权。
该交易总价值约3.75亿美元,按照当年的汇率3.75亿美元,约等于22.42亿元人民币。
而徐工集团2003年营业收入超过154亿元,其中子公司徐工机械的收入大约占集团的60~65%左右,也就是大约100亿人民币。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当时以仅仅20亿人民币多一点,就出售徐工机械,这绝对是不划算的。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作为国企,徐工集团当时总体效益并不好,很多产品线处于亏损状态,不仅面临贷款和债务压力,同时还存在妥善安置大量员工以及退休人员的任务,而企业发展又需要投入资金研发新型产品和技术。
简而言之就是:缺钱。
在当时,通过债转股改制引进新的资金和资本方,同时利用外资获取新市场和项目是国企寻求生存发展的一种方式。
出售股权,徐工也希望保留管理团队和品牌资产,以实现继续发展。
新华社通告发布后,时任徐工机械董事长接受采访说,引入凯雷投资,将使徐工集团获得高新技术发展资金和新的项目,加快徐工机械做强做大,走向国际化的步伐。
从这一表态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制造业的某种心态,就是希望通过出售企业来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项目,并且认为这样可以加快企业走向国际化。
对外资带来资金、项目和先进技术的渴望,在招标过程中就已经有所体现。
2003年春,徐州市政府有关部门启动徐工整体改制工作,向海内外发布项目推介。
2003年秋,国内外30余家企业和基金蜂拥而至,其中有德隆集团、三一重工等十余家国内民营企业,以及美国同行卡特彼勒、摩根大通,还有上文提到的美国财团凯雷等。
有意思的是,2004年6月第一轮竞标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全部出局,入围的6家全都是外国资本和企业。
徐工给出的原因是中国企业报价总体比较低,并且总体实力不佳,不能带给徐工好的发展。
最终在2005年10月,徐工集团与美国凯雷资本签署协议,只待国家批准,事情看起来就是那么顺利。
眼看着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控制权即将易手,改变这一切的是三一重工。
2006年6月起,三一重工的总裁向文波连续发博客,披露徐工机械收购内幕,并且提出三一重工愿意以高出凯雷30%的价格收购徐工。
另外他还爆出竞标过程中,摩根大通曾报价31.98亿人民币,高于凯雷的22.42亿元报价,向文波的博客文章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一个月之后,2006年7月,中国商务部在北京组织的听证会,将徐工集团、徐州市政府以及三一集团高层召集到北京进行质询。
同时美国凯雷集团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也携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到达北京活动,就收购一事进行沟通。
听证会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听证会之后三个月,徐工集团和凯雷重新签订的协议,从3.75亿美元收购85%的股权,变成了18亿人民币收购50%的股权。
单位价格明显上升了,但是中国商务部仍然没有批准。
又过了半年,2007年3月,徐工集团和凯雷双方再次重新修订协议,变成收购45%的股权,单位价格再上升11%。
而到2008年7月,由于协议期已过,徐工和凯雷投资发布联合声明终止合作,徐工机械被收购事件自此谢幕,中国保住了徐工机械的所有权。
在十余年后,2020年6月,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公布的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有11家中国企业入榜,其中徐工集团位居全球第4位。
9个亿卖掉格力
无独有偶,在徐工机械讨论出售的同时,2004年格力电器也面临着发展史上的最大一次危机。
格力电器的高层在四处奔走交涉,原因是有领导想以仅仅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把格力电器卖给美国公司。
而在2004年的时候,格力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38亿元人民币。
当时政府提出出售格力电器的建议,原因之一是希望为珠海引进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但是这并不是中国的世界500强,所以遭到格力电器高层的强烈反对。董明珠和时任格力董事长朱江洪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4年董明珠直接到省里去向省委书记汇报,希望能够阻止出售。
她说了两个理由,第一,中国当时不少企业的治理结构都是模仿外国公司的结构来设计的,但是格力电器有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研发能力。
第二,格力从1997年开始就没有银行贷款,企业并没有严重的负债问题,不存在必须被出售的压力。
这次汇报完之后,书记并没有当场表态。但半个月之后,省里派调查组前往格力调查后,决定不卖。
格力电器用2004年到2014年这10年时间,给国家上税了150亿人民币。
想一想,如果当时格力被出售了,那我们的国家还会有这么多税收吗?连格力这个品牌可能都没有了。
到了2019年,格力电器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981.53亿元,净利润达到246.97亿元。在2020年的世界500强排名中,格力排名第436位。
如果当时真的以9个亿人民币就把格力卖掉了,只是为了引进一家外资的世界500强企业,那会给我国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不自信导致价值低估
尽管徐工机械、格力电器的结局终归于圆满,但它们只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力挽狂澜,免于被收购命运的企业。
也有很多中国品牌更改了国籍,例如中国最大炊具品牌之一的苏泊尔电器,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公司ATL东莞新能源、哈尔滨啤酒、乌苏啤酒等都已经在外资旗下。
也有很多中国品牌在被外资收购后一蹶不振,开始走下坡路。
比如活力28,小护士、丁家宜,美即面膜、羽西、大宝、中华牙膏等日化产品,有的在被收购后逐渐没落,有的则彻底消失。
究其原因,除去资金、技术、企业经营等客观原因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我们在面对外资时还是不太自信。人在不自信的情况下,往往就会低估自己的价值。
20多亿人民币就想卖掉徐工机械,这家公司2019年的净利润都不止20亿人民币;
9个亿的人民币就想卖掉格力,目的只是为了引进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完全没有想过格力电器自己也能发展成世界500强,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
也没有想过今天的格力每年能够贡献100多亿人民币的税收,200多亿人民币的净利润。
今天的中国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那些落后的行业,还是不相信中国企业能够在未来取得巨大成功,不相信中国企业能够成为全球行业的佼佼者,这种不自信的心态并没有离我们远去。
下一期我们将深入中国制造的“幽暗”历史,尽管让人心痛,但希望我们能从中更了解中国的产业发展。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南山见解:了解这段中国制造“贱卖”史,才懂得格力的口号有多骄傲|2020-09-0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