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美国的非官方渠道公开了美国6代机首飞的消息,国内各种文章惊呼美国又占据了技术顶点。但是笔者在这里澄清一下,美国首飞的是六代机的技术验证机首飞,啥叫技术验证机呢?
比如心神战斗机,就是日本的五代战斗机技术验证机。心神尺寸偏小、发动机技术落后、有效负载微乎其微,但是由于其验证了五代机的一些传感器和气动外形等技术,日本也可以宣称其五代验证机试飞成功。至于含金量和咱们11年时候歼20首飞成功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咱们的五代机出来也快有十年了,按照中航工业一直以来的“服役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传统,六代机当下进度应该已将完成了风洞实验,小尺寸模型试飞和试验性航电设备在2020年这个关键的技术节点,杨总也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他眼中的下一代战斗机发展方向。
激光武器、3D打印、无人机集群作战、高超声速都是噱头
杨总师在文中引用了美国空军的下一代战斗机能力征询书(就是美国空军问问洛马等几家军火商,咱们下一代战斗机到底要有些啥功能呢?),表示新概念技术很难直接进入下一代战斗机,成熟性和可靠性限制了它们的应用范围。
一个一个说,制造方面的新技术不能直接上现役装备这很好理解,一般而言一型新式装备的新技术不能超过30%,否则装备的可靠性就很难保证。没错,笔者又要把朱姆沃尔特号驱逐舰拿出来鞭尸了。
2016年11月21日朱姆沃尔特号穿越巴拿马运河时因发生技术故障而抛锚,疑似全电推进系统出了问题,这是实战背景下无法容忍的故障。
而之前一段时间在互联网上炒的火热的无人机集群攻击模式,也一直面临着强电磁干扰的问题。中美的电磁干扰能力到底有多强,从朱日和演习就可见一斑——你啥时候听说过红方在朱日和战场上用过无人机的?
至于高超声速,双方先把神龙空天飞机和X-37B整明白吧。
六代机必然为重型机,并且向战斗轰炸机看齐
杨总表示,未来空战模式完全是信息化主导的。这就要求第六代飞行器拥有更大功率的雷达、更高灵敏度的光学传感器和更先进的火控航电系统,整机用电功率极速上涨。并且,杨总认为下一代战斗机必须具有超大航程,在航空推进技术没有质的突破的前提下,重型总是比轻型机飞得远的。
再者说,空射反舰导弹可也是算在空面导弹这个分类里面的,歼-20的弹仓已经是无与伦比的大了,但是受制于导弹的体积以及弹仓的尺寸大小,歼-20也只能携带一枚鹰击-18。与文中描述的充足的空空/空面武器相差甚远。
所以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个啥:
图-22M逆火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2.3马赫,实用航程7000公里以上,最大载重量超过20吨。可惜不能隐身,航电设备也差了点,不然完美契合杨总的大载重、大航程、高速度的期望。
反介入能力
咱们花了20年的时间将东亚打造成了世界上反介入能力最强的区域,而美国成名已久的宙斯盾加持下的区域防空系统,使得空中打击力量愈发难以有所斩获。而21世纪初兴起的战略轰炸机空射巡航导弹的防区外打击模式,也面临着先进五代机猎杀的难题。
并且弹药打击效率与打击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打击距离越远打击效果越差。这一定律的终极体现就是B-2轰炸机空投巨型钻地弹MOP,这种14吨的铁炸弹可以击穿60米厚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这是常规空中打击能力的天花板。
随着防护能力的提升,中美都愈发需要一款可以穿透对方高密度防空网,完成定点清除的战斗机。这项工作类似于F-117和B-2的活。但是杨总构想中的下一代战斗机要在保持B-2的全向宽频带隐身能力(F-22、F-35的侧后方都是高雷达反射区,歼-20的发动机也是红外特征明显)的同时,还得有不下于逆火轰炸机的速度。
在原文中,杨总是这么说的:
有些军迷们看到这里感觉就有点眼熟了
这玩意不就是军迷们心心念念的超音速隐身轰炸机——轰-20么(笑)。
快速原型、快速部署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杨总强调了下一代战斗机对研发体系改革的迫切要求。相对于歼-20几十年的研发周期,杨总引用了美国的“快速原型”研发体系。
其中,快速原型旨在利用5年左右时间开发出一个可部署原型,并在作战环境中进行演示评估,6个月开始生产,并在5年内完成作战部署。
也就是说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计划必须以十年为周期,快速迭代。尽量将美国在科学技术积累上的优势转化成实际的战斗力,这也标志着未来美国军事研发计划将从以盈利为导向转化成以实战为导向。
而中国随着风洞科技、超级计算机技术和系统科学的突破,国内飞行器设计循环也在逐步加速。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世界航空军事技术又将进入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之后的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而鹿死谁手?却是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