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菲律宾、越南的劳动力比我们便宜,但我们的低端产业并没有完全转移出去?因为我们有办法跟他们竞争。同样的低端产业,他们只能用人力来和我们的机器和技术来竞争,这样的话,我们自然还能生存。 文丨唐毅南 在《劳动法》刚通过的时候,就有学者认为,这将提高中国的人工成本,导致低端产业的人工成本上升,失去竞争力。但这其实低估了中国人力资本的效率和价值。中国的教育是比较好的,我们基础教育很厉害,所以中国劳动者能够积累自己的劳动力资本,我们能够承受劳动法的冲击。后来《劳动法》通过以后,确实并没有发生什么大范围的转移,对吧? 低端产业部分转移是正常的,因为低端就业岗位有什么特点呢?就是穷人才做嘛。但如果我们要共同富裕的话,就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某一些低端产品,它的附加值无法增加,那你怎么办?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并不是说低端产业不转移就能解决的。 实际上任何技术革新都是消灭工作岗位的。比如以前打电话,那不得有接线员吗?一旦有了程控交换机,接线员就失业了。再比如贝多芬的爹是一个小城音乐师,逢年过节有什么庆典就去给人家奏乐,但留声机一出来,这个职业就被消灭了。像戏剧演员,电影一出来,他们的舞台也就很小了。所以其实所有的技术进步都是消灭工作岗位的,阻止人力成本上升和阻止技术进步,最终你都不能保护低端劳动。 在史老师的解决方案上我做一点补充,就是劳动力的资本还可以升级。十四五不是就有中国特色的学徒制了吗?我们反复讲过,机器加工精度是下降的,没有人的参与,造不出高端机器来。而中国现在高端的零部件和设备只能靠买,那更要劳动力升级。 但这个解决不了多少就业,像大数据等等这些统统是消灭工作岗位的。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有机构成提倡提高资本,但当在生产中资本的投入量,大于劳动力的投入量,资本就会逐渐替代劳动力。那在这个情况下,你共同富裕还搞不搞了?所以你无法通过保有低端制造的岗位来持续进步,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中国之后仍然可以有全产业链,低端产业他们用人制造,但我们可以用机器制造,那低端制造业仍然可以继续存在。低端制造业实际上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产品低端,第二个用于制造这个产品的机器和劳动力低端。我产品再低端,也可以用高端的设备和人才去制造,原则上是没有问题的。 就好像衬衫,以前我投入一点点机器,投入很多劳动力,那我现在全自动,机器自动化程度非常高,而且很智能,什么复杂的图案都能给你织出来。那这是低端制造还是高端制造?它的产品仍然很低端,但用的设备和人力不低端,所以低端产业的转移是有限度的。 如果像中国有全产业链,有社会制度的配套,国家还重视收入分配,那么同样的低端产业,我们的全产业链就能维持。为什么美国中低端制造都流失了?这个其实是资本力量在后面主导的,因为它的生产成本和中国的生产成本产生了极大价差。 但为什么菲律宾、越南的劳动力比我们便宜,我们的低端产业却没有完全转移出去?因为我们有办法跟他们竞争。同样的低端产业,他们只能用人力来和我们的机器和技术来竞争,这样的话,我们自然还能生存。 所以我并不觉得需要通过保有重人力,轻资本的低端生产方式来保有低端产业,我们完全可以用高端的生产方式来升级低端产业。一个实体企业,只要会计上实现利润就能生存,具体投入多少人工,多少设备,原材料用什么档次,投入多少研发费用,都是根据经营目标在调的。所以并不是说低端产业一定是人工成本占大头,所以我国的低端产业也不一定就会转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