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对互联网巨头们动手了!
12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说:
“大型科技公司利用数据垄断优势,阻碍公平竞争,获取超额利益。”
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不要痴迷于急功近利、不热衷于短期变现;在科技创新上要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这一切的信号都标志着一件事,那就是互联网巨头们的社区团购业务,将迎来政府的重拳整治。
因为互联网巨头搞的这个生鲜社区团购,对国家而言有害无益。
生鲜社区团购可以搞,但不是现在互联网巨头的这种搞法。
过去几年被屡屡证伪的生鲜电商,在今年的疫情中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人买菜必须要去菜市场的习惯,被疫情给硬生生的改变了。
9月,阿里巴巴入场,副总裁侯毅直接任负责人,被CEO张勇定为阿里的1号项目。
互联网巨头们简直都疯了,无论有没有电商和生鲜基因,都要来抢这个市场。
为占领市场,他们给出了0.99元/袋的蔬菜价格,一个社区小贩永远给不出的价格。
因为这个价格,比他们的进货价还要低,甚至比他们上游的批发商的进货价还要低。
巨头们上哪搞来的货源,居然这么便宜,卖这么低价他们有钱赚么?
烧钱换市场,打垮所有竞争对手后依靠垄断地位再提价获取暴利,这一招已经被证明为是一条简单粗暴可行的赚钱道路,资本特别的喜欢。
实际上,自2010年之后,中国的互联网领域的成功者靠的都是这套玩法。
哪怕失败的蛋壳公寓,其高收低租的亏钱玩法,其实也是同出一脉。
也就是蛋壳玩砸了,不然过几年后大家就可以看到房租疯涨的奇观了。
当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被淘汰,市场上只剩下3个以内的寡头时,垄断就出现了。
企业小,代表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代表没有实力参与那些大资本才玩得起的科研创新。
所以中国不仅在鼓励企业做大,甚至直接推动各种兼并重组。
企业越大,规模经济越明显,而市场经济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过程。
所以大企业,巨头企业的出现,是明显有利于中国经济的。
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定义是很相似的,两者的临界点非常模糊。
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你的存在是不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好处。
而那种这种低价倾销,灭掉所有竞争对手再提价的手法,很明显是双刃剑里恶的一面。
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一度垄断了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
对利润的无止尽追求,让这个垄断企业,成为了全美经济的噩梦。
出于对利润的本能追求,在获得垄断市场支配地位后,石油的价格,被洛克菲勒提升到了市场能接收的极限。
同时他为了一段输油线路,还果断地关掉大型炼油厂而毫不顾忌上万名工人的死活;
老罗斯福总统,就是挥舞着“反垄断”的政治旗帜上台的。
1890年,美国通过了《谢尔曼法案》,强制拆分国内的垄断企业。
随后,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被美国政府给拆成了34家地区石油公司。
在纯粹的市场经济中诞生出来的垄断企业就是一个怪物,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接受这样的怪物。
在随后的100年里,美国对于垄断的定义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一切的出发点,还是为国为民。
正是因为对于垄断组织的严厉打击,导致美国的资本通过垄断赚钱成为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好不容易花费巨大代价干掉了所有竞争对手,还没来得及提价收割用户,就被美国法院给干掉了。
没办法通过垄断赚钱的前提下,资本就只能通过科技优势来获取竞争优胜者地位。
如果没有科技优势,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资本的利润会被打压到无限趋近于零。
出于对利润的追求,美国的资本只能被迫的涌入了高风险高回报的科研行业。
但中国这边就不一样了,国家三番五次引导资本去搞创新,但资本就是不去,弄一些皮毛科研应付了事。
企业不愿意搞很正常,资本唯利是图,只听从利润的指挥,这是他们的本性。
如果通过垄断就可以轻松简单的获取大量利润,那我为什么要去搞科研创新?
美国企业最喜欢打的是科技战,通过科技的优势,把成本几毛钱的芯片卖你几十块。
而中国巨头最喜欢打的是补贴战,通过不断的烧钱搞死所有竞争对手后,统一提价30%,坐地收租。
很多企业刚崛起的时候,整个厂的研发部里,没几个本科生,甚至连人都没几个。
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山寨别人的山寨产品,甚至还要靠挖山寨厂的技术员,才能获得山寨技术。
西方有一个瓦森纳协定,对中国的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限制。
限制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禁售,清单之内的技术和产品,如果中国没有研发出来,那么一律禁售。
如果中国研发出来了,那么这个技术和产品就会被移除出瓦森纳协定,欧美企业开始对中国进行疯狂的低价倾销。
低价倾销的目的,是让刚研发出这个产品和技术的中国企业赚不到钱,从而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更新,甚至破产。
通过扎扎实实做科研发财的企业,真的没几个,也就华为杀出了重围。
以前的中国太落后了,具备极大的后发优势,所以哪怕不靠科研,中国经济也能迅速腾飞。
搞科研,压着企业去搞是没有用的,唯一办法就是搞好科研环境。
而搞好科研环境的第一步,就是让认真搞科研且成功的企业,能赚到钱。
第二步,就是让不搞科研的企业,赚不到钱,至少是赚不到大钱。
而那些通过危害社会利益赚大钱的行为,更是应该被严厉打击。
互联网巨头的介入,虽然没有创造什么核心科技,但至少会让这个领域更有效率。
某种意义上,提升效率也是科技的一种体现,所以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喜欢称自己为科技公司,这个称呼其实也没错。
但互联网巨头的科技所带来的效率提升,本质上都是通过压缩人力来实现的。
本来1万个人干的活,如今100个人就可以干了,然后收1000个人的钱。
这本来也不算坏事,某种意义上还是好事,毕竟当年的工业革命发明的机器,干的也是同样的事。
但我们考虑事情,不仅要考虑长远,也要考虑眼前,做一件事必须要配合时代的背景。
疫情后,总理为了保就业,提出了地摊经济,千方百计的保护低端人口的饭碗,这就是时代背景。
还有中国的扶贫,耗费了巨大代价去提升低端人口的生活水平,这就是时代背景。
如果单纯从效率上考虑,那么我们是没必要搞什么地摊经济的,也没必要去扶贫。
优胜劣汰,不行的人直接淘汰,资源应该给那些优胜出来的精英。
但如果真这么搞,就会出现巨大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买单。
社区生鲜电商真搞成了,这些小摊贩的饭碗就全都没了。
如果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还搞地摊经济和扶贫干什么呢?
更别说巨头资本压根就没打算和这些小摊小贩来搞正常的市场竞争,而是通过低价倾销,利用资本的优势把这些弱小的摊贩给统统直接碾碎。
恶意低价倾销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底层民众的利益,不仅仅是损害了小摊小贩,还损害了那些买菜的普通居民。
因为资本是要逐利的,而不是做慈善的,他今天亏出去的每一分钱,垄断之后都一定要赚回来。
通过垄断,在明天的涨价里,从你的口袋里硬生生的掏出来。
等你门口的菜市场被资本给彻底玩死,方圆3公里之内都没有菜可以买的时候。
菜价在极低和极高之间反复切换,会带来市场的混乱和剧烈的震荡。
这种恶性竞争是纯粹的社会内耗,没有给中国带来一丝一毫的价值。
资本做大之后,不能只想着赚钱,还只想赚最轻松最简单的钱,而不想负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种行为连资本主义国家都不会允许,更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只想靠垄断地位赚钱的资本巨头们,早晚都会付出代价,巨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