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表示,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需要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方面。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在全世界走在了前面,例如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线上投资和即将看到的央行数字货币。数字金融创新有潜力帮助经济活动和金融服务实现“三升两降”,即扩大服务规模、改善服务体验、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降低成本并控制风险。但是,如果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当前,国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与之相匹配的创新和产业升级,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旋律。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金融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经济学研究当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克斯提出来,他说看英国工业革命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前,大概几十年,蒸汽机的技术都已经完全成熟,但没有形成工业革命,要等待金融革命才能使得这样的一些新型技术,尤其是蒸汽机,变成纺织行业、铁路行业、航运行业。也就是说,有技术只是一个方面,但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有金融来动员大量的相对廉价的资金,来用于投资,这样才能建设新的产业。
工业革命是同时需要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方面的,把这样的观念用在今天看中国怎么样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应该是比较恰当的。我们现在需要创新,一方面是科学家们要做工作,但另一方面金融行业也需要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
中国的金融改革40年前一开始,当时只有一家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但经过40年改革开放创新,今天已经有很庞大的金融体系,但这样的庞大金融体系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方面总体来说是银行主导,另一方面是政府干预相对比较多。简单的说,如果把这套金融体系放在过去经济发展大背景来看,应该说是非常有效的。四十几年,年均9%以上的GDP增长,加上四十多年没有发生一场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这在主要的大国当中,新兴市场国家当中,应该说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学者,我对很多金融政策也有很多批评,各方面的批评,但是总体的评价,我认为这套金融体系在过去几十年支持增长、支持稳定是有效的。
最近大家听到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的抱怨变得越来越多,原因很多,简单的一条我觉得很可能就是因为经济增长的模式在转变,过去是要素投入型的增长,因为有低成本的优势,现在低成本优势没有了,需要靠创新驱动型的增长。这个时候对金融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这一套也许就不再那么有效,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说金融不支持实体经济,我们金融需要创新,需要做大量的改变。
金融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如何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今天重要的任务。还有一个任务讨论不太多,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同样严重,就是怎么样解决老百姓投资难的问题。
现在客观现象是可以投资的资金很多,但是能投资的资产相对比较少。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老百姓有很多钱,没有地方投资,将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会有很大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老百姓对资产性的投资回报要求会越来越高,而过去在这方面做的不好。过去老百姓有钱就是房地产加上银行存款,但现在这样的一些投资已经变得不太满足。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么多的钱要去投资,如果将来集中到一些少部分的领域,做不好就会导致市场的大起大落,从而导致一定的金融风险。
融资难的问题全世界都有,因为中小微企业数量大、规模小、缺乏财务数据,为它提供财政服务比较难。但这个问题在中国更难,比如英国也有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只有一半的中小微企业可以获得贷款,中国的比例我们自己调查结果是不到20%。所以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有,但是中国这个问题更突出。
简单的说,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当中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如果他们不能获得很好的融资,他们在经济当中的贡献可能主要是辅助性的,对大局影响不大。但今天,他们已经贡献了城镇就业的80%和企业创新的70%,如果不能很好的支持他们,70%的创新都会受到影响,谈何创新增长?这个问题今天变得更突出,并不是说歧视更严重了,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子的,而是它的地位改变了。过去一些小的改变就可以促进增长,但现在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什么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很突出?简单来说就是两个问题,第一,获客难。第二,风控难。
获客难比较容易理解,这么多中小微企业全国都是,怎么找到他们都很难。过去开一个银行,分行开到一个地方,找到客户,给他们服务。但是一个信贷员能找到多少客户?数量是有限的,这样的话成本上去,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第二,风控难。一般传统的银行给企业提供贷款有三种方法,一种就是财务数据,财务数据我们经常知道的就是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损益表,现金流标,三张表历史一段时间,银行信贷员专业分析师可以看出来信用风险大概多高,这是第一种。而中小微企业往往很难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
第二种办法,所谓的房地产抵押,用抵押做贷款,这样的话把风险锁住了,这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第三种办法,我们叫关系型贷款,信贷员在社区里了解这个社区里的企业主,了解他们的个人、为人、生意能力、市场行业和市场前景。在没有财务信息,没有抵押资产的情况下做一个判断,发放贷款。这种做法其实历史证明是很有效的,就是全方位的了解客户,比简单的看一个财务数据或者是看一个抵押资产效果更好。往往在国外看,这样的一种贷款模式,它的平均不良率甚至要低于传统风控方法做的效率。
但它有一个缺点,每一个信贷员要充分的、全面的、长期的了解这个企业主,成本是相当高的,一个信贷员能跟踪多少个企业主,最后其实有一个成本的问题,而且有一些社区适用,有一些社区不适用。浙江有几家中小银行,他们做中小微企业做的很好,其实用的就是这套方法,但是他们到广东之后发现不太灵。因为不同的社区,方法就会打折扣。
数字金融创新可以帮助经济活动和金融服务实现“三升两降”
数字技术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金融问题?数字技术有的人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什么是数字技术,一般我们讲就是大科技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这样的一些工具。如果把这些工具放到今天的经济或者金融活动当中,有潜力能帮助我们实现五个事情,我简单的概括为“三升两降”。
三升是什么意思?第一,服务规模可以扩大。大科技平台,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百度,甚至像字节跳动,只要是平台建立起来之后服务几亿用户都是小问题。第二,金融服务的体验会不断的改善。因为每个人在平台上用,可以提供很多个性化服务,而且它的技术不断改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用户体验。第三,效率会提高。如果用数字技术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确实会有很大优势。两降,做好了就可以把成本降下来,把风险控制住。“三升两降”只是说有这种可能,如果做不好,不见得能达到这个效果,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数字金融里的业务很多,几乎所有的金融业务都会或多或少的用到数字技术,这是为什么在外面有很多不同的名词,互联网金融,我们大会用的金融科技,我个人比较偏向用数字金融,因为我觉得数字金融其实它不管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机构,我们讲的就是一条,用数字技术来解决金融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平衡的,任何金融业务都可以用数字技术,只要能用数字技术就是数字金融。
中国在全球数字金融领域里,比如移动支付、大科技信贷、线上投资和我们即将看到的央行数字货币,应该说是走在比较前面的。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做的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是对每年全国各个县、地级市、省份刻画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并分成了各个不同的业务类别。简单的说就是把每一个地级市用不同的颜色标出来,我们把所有地级市分成四个层级,最发达的是红色,其次是橙色、然后黄色、然后绿色,每年重新排一次。红色的标志就意味着这个地级市在那一年,在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当中是相对比较领先的。
简单地做一个对比,2011年的地图和2018年的地图,2018年地图颜色差异性明显缩小,这就是我们讲的普惠,从2011-2018年可以看到的是那些后进地区正在快速赶上来,这点是革命性的。过去我们要西部大开发,发展农村金融。唯一的办法是把银行和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一家家的分支机构开到那里去提供服务,成本很高,回报很低,很难做。所以金融里有一个叫二八法则,20%的客户抓住,80%的市场份额,再往下可以,但是成本很高,对金融机构来说很可能得不偿失。
我去到西部,到农村去调研的时候,发现有很多人原来几乎是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我在喀什碰到一个农民,他说他有一个银行帐号,但是他需要起码4个小时才能走到银行,他开完帐户以后从来就没再去过。存了钱,再去取也很不方便,所以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数字金融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今天只要有智能手机,只要有移动信号,就可以享受和我们差不多的金融服务,这就是革命性的普惠金融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数字金融大概最早从移动支付开始,移动支付最初就是解决线上的信任问题。淘宝在2003年上线,但上线以后其实很难解决一个问题,因为买卖双方是不见面的,而且距离很遥远,中间怎么解决信任,解决支付的问题,淘宝也花了很大的功夫,一开始做担保交易,后来建立支付宝,总之那是我们的起点。微信支付的路径不太一样,是在2013年开始建立,2014年年初在春节期间发红包,很多人都被吸引进去了。
这个图讲的是移动支付的覆盖度。在中国的经济地理学里,有一个叫胡焕庸线,胡焕庸是经济地理学家,他发现线的左边和右边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对称的,30年代西边人口占到全国的4%左右,现在我们查过了,数字有增加,但仍然不超过10%。移动支付的覆盖快速地向西部挺进,凸显了普惠的重要意义。
我们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农民原来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但是用了移动支付以后,他可以为市场生产,这样他就变成了一个从业人员,有一个正规的职业或者业务。实际上移动支付不仅仅是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对于偏远地区的很多老百姓来说,移动支付相当于把他和外部世界、市场连起来了,这个变化是过去扶贫也好,发展普惠金融也好很多努力都没有实现的一件事情。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两个波动性一直都很大,但是在2013年以后,生产者价格指数波动仍然很大,但是消费者价格指数一下变得很稳定了。我们最近在跟国际清算银行经济学家一起做研究,想论证为什么在2013年以后CPI一下稳定了,但PPI还是不稳定。我们的猜测就是移动支付支持了电商,把全国的市场一下统一起来了。
全国市场本来是统一的,但过去因为物流的问题、交通成本的问题、信息的问题,其实相对分割是很明显的。今天不一样,我们发现只要一个产品,比如说牛奶产品在线上有卖,线下的价格就变得非常稳定,全国都是这样。这就是市场融合的过程,让我们的经济变得更加稳定。
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创新,大概有四个不同的故事:P2P、大科技信贷、供应链金融、银行数字化转型。
P2P本来也是一种线上利用大数据,大科技平台所做的贷款,最后不成功,原因很多,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目前的信用条件环境下,这样的一种业务模式如果只能做信息中介,可能是商业不可持续的,没有基本的支持,缺少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能力,控制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就是你找的交易对手是错的,道德风险就是钱借完之后就不回来了。
在这样一个平台的基础上,借钱人从来没见过,距离几千公里,将来借完了也不会再见到他,没有任何风控的手段,这个模式我自己觉得是不可行的。但很可惜的在相当一段时间,监管部门没有指出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谁可以进来,谁不可以进来。最后导致野蛮生长,从2007-2016年年终最后出台了暂行管理办法,到现在基本上清零。
不是简单的说数字贷款、信贷,一定就会成功。我前面讲的数字技术只是提供了这种可能性,做好了才有可能、有前途,做不好甚至更糟糕,P2P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做不好更糟糕,现在大家都在承担这样的后果,这是一个不好的例子。
但也有比较好的大科技信贷,所谓大科技信贷就是这些大科技公司,利用大科技平台获客,积累数据,然后用大数据风控模型来做信用风险评估,最后解决了获客难和风控难的问题。
我们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一起进行了一项研究,9月底发布了工作论文,基于网商银行将近2百万贷款数据,分别用两种不同模型,一种是传统银行风控模型,一种是大数据风控模型,对比看哪个效果更好。用我们的数据最后得出的结果,就是大数据风控模型在预测违约方面是有优势的,包括数据优势和信息优势。
第一个数据优势,是因为有相当的一批实时数据,现在发生什么,在平台上是可以监测到的。用现在的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情况,可能比很多滞后的财务数据来预测时效性更强。第二个信息优势,是因为用了很多行为变量,财务数据可能是瞬息万变的,但是一个人的行为,一般不太容易变。
这个方法看起来不错,但也有很多问题,将来金融周期变了模型是否依然可靠?这个问题我们还在研究,现在看到的是网商银行的逾期率,在7月份开始已经往下走了,背后的原因很多,不是单纯的模型做的好,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有实时检测,也有贷款的期限比较短。但总之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的逾期率已经开始往下走了。我预期明年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会上升,这当然有很多其他原因,但总之现在看起来好像是在发挥作用。
数字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结合了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方法,具体的业务形式可以有预付帐款融资,设备融资租赁,应收帐款融资等。简单来说,就是把动产监控住,用一些技术方法来验证交易,确信这个交易是真实的,将来资金是可以回来的。
数字供应链金融这个业务我们国家做了很多,但做的特别大的现在还比较少。但我个人对这个业务是很乐观,它的好处是真实的控制住了交易和信息,这样的服务,可能是直接嵌入到供应链里,可以更好地支持产业链当中的企业。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贷款规模可以大大增加,因为它直接跟经济活动和生产相关。
最后开放银行的模式,其实银行也可以同样用数字技术工具做贷款,将来靠数据,而不是靠抵押做贷款,有可能使得宏观经济稳定性会发生一些改变。即将推出的央行数字货币,ECNY,对于我们的数字金融,对于我们的商业银行都会带来一些新的改变。将来更长远的来说,有可能会重构我们的金融体系,改变我们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作用的机制,甚至改变将来国际金融体系的布局,但这个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要话题。
数字金融创新确实有很多的好处,最大的好处我们看到的是普惠发展,同时也看到了很多风险。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一些业务模式本来就没有可持续性,做的不好会有问题;另一方面监管也在逐步跟上,这使得市场情绪波动非常厉害。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在全世界走在了前面,所以数字金融创新是国际前沿的金融创新,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故事。中国在很多领域走在前面,今年在新冠疫情期间国际货币基金总裁专门邀请我们,组织了一场线上讨论会,讨论在疫情期间,当隔离和封城成为唯一有效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的时候,中国的一些新型互联网银行、商业银行还在持续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点他们认为是很惊人的。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了解中国银行是怎么做的,对宏观经济有什么含义,最后其他国家有没有可能借鉴学习这样的一套方法,我想说的是,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确实走在了国际前列。
凡是金融活动,也会存在一些风险,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认识到数字技术应用到经济金融活动当中,有一些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规律可能会改变。比如原来我们一般理解边际报酬递减,但我们现在发现长尾效应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服务规模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比如原来理解的垄断,似乎只要规模大,市场份额大就变成一个垄断者。在数字经济里,这个问题要重新考虑,规模只是一个方面,最关键的还是看有没有限制竞争,有没有限制新的竞争者进入。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都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保证将来数字金融的健康发展,可能需要机构和监管部门一起共同努力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