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设定2021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6%以上。
对于这个“6%以上”,官方解读普遍云山雾绕,民间解读普遍惨不忍睹。
因此,政事堂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下这个“6%以上”。
以这两天讨论的教育为例,把经济增速跟高考制度相比较,“制定GDP”跟“不制定GDP”,可以完美对应高考的”国家统考”跟”自主招生”两个方向。
国家各省制定的GDP,就像中高考的统一出卷,而制定GDP背后隐含的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则对应”国家统考”之下,教育发达的省份在统筹之后把招生名额发放给落后的地区。
因此,对于富裕的地区来说,国家GDP每强制增加一个点,就要为此承担更多的转移支付压力,而对于落后的地区来说,每一个点的GDP增速,都代表着大量的新增就业。
这种冲突,才是否制定GDP问题的关键。
就像苏南的白富美可以通过健美操特招上清华,穷苏北的穷小子则要通过全国统考上人大,越是发达(富裕)的省份(家庭),越支持不制定GDP(自主招生),越是落后(贫穷)的省份(家庭),越需要国家制定GDP(统一高考)。
所以,就像近年来素质教育和自主招生成为了舆论的主流,不制定GDP也是一种“政治正确”。
毕竟,越有钱的群体和省份,他们的话语权就越高。
这本身也没有什么对错,都是根据自身情况的最佳选择。
而国家的选择,同样也没有什么对错。
从总体经济利益效率来看,不制定GDP(自主招生)肯定是好的,但是从全国公平的角度,制定GDP(国家统考)则是对的。
因此,在本届两会上,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全都要”的我们,提出了大幅低于明年实际增速的“6%以上”,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给出一个数值的左右或者区间。
背后,是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因此,“6%以上”,这几个字还是要拆成两部分。
代表着公平的“6%”,是对落后地区的保底;代表着效率的“以上”,是对发达地区的放权。
一方面要保持着宏观经济调控的底线思维和良心,另一方面又要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才是今年GDP增速制定的深意。
而看懂了这个内核,也就会明白,国家对今后城市地域之间经济形势的判断,对于就业置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