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王正兴:美军评价志愿军:战术水平不行,那请问你们美国人为什么打不过?|2021-03-16

朝鲜战争,美军参战老兵在战争日记(相当于我们的阵中日记)中说:中国人的战术水平比美军差很多,动作僵硬,反应速度慢,枪法又不准,打不中人。这一点,在英军战史其实也有提到,认为志愿军的战术水平和军事素养不及他们。
看完我就开骂了,去你妈的,为啥志愿军战士动作僵硬、反应慢啊?美国人说到的战斗是1月3日,当时零下二十多度,志愿军白天潜伏着,还要被你们的飞机大炮炸,那是冻的。你试试冻一个白天,晚上发起战斗时看看能不能爬得起来?
我知道,这句话中国的读者爱听。
但我马上要说一句你们不爱听的:美国人其实说的是实话,志愿军的战术素养和训练水平确实比英军、美军都要差。看了这句话,中国所谓的“左派群众”又要开始骂我了:狗汉奸,卖国贼。
我反正也习惯了。
不过我这句话说出来,包括我的老读者都要纳闷了:“你不是一直说志愿军的战术素养高吗?”
我说的都没错的,志愿军的战术素养确实比美军差,也确实比美军高。我啥时候说过不负责的话?
志愿军的战术素养和训练水平比美军、英军低,低在正规化、科学化。当时美军、英军等早已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不管是单兵战术素养还是分队战术水平,都比志愿军高。在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训练的情况下,非要说志愿军战术素养比敌军高,这是笑话。这是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
志愿军战士和英美军士兵相比,普遍性的文化水平要低很多。有人说文化水平低和打仗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这是一个指标,从这个指标反映出来的是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反应速度等。文化水平越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反应速度往往就差。这是普遍性的,不能用特例来反驳。
一、战斗精神
现在我就来解释,我一直说志愿军的战术素养比美军高,现在又说不及美军。为什么自相矛盾呢?
我说的都没错的。我说志愿军的战术素养比美军高,是指在战场上发挥出来的水平比美军高。这是绝对值。
我说志愿军的战术素养比美军低,这是相对值。战术素养来自于训练,而训练水平我们肯定不能和美国人比。
志愿军装备水平比美军差很多,这大家都知道。那么既然装备又差,战术素养也不及,那志愿军为什么能打赢?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想一个问题即可。当一支军队的装备水平、单兵战术、射击精度、火力控制、火力协同等各方面都不及敌军,但除了装备外,其他相差并不很大,那么怎么样才能在战场上战胜敌军?答案就是比敌军勇猛。
训练水平并不代表在战场上实际能发挥的水平。战斗的第一要义是保存自己,然后才是消灭敌人。但在战场上各方面都不及敌军的情况下,保存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勇猛。越不怕死越勇敢,训练水平的发挥才越接近100%。美军和英军等训练水平虽高,但这一点远不及志愿军,所以他们能发挥出的真实训练水平,打得折扣很大。此消彼长之下,在战场上志愿军的战术素养其实就不比敌军低,甚至还要高。
不要小看志愿军的勇猛,“不怕死不怕苦”这六个字是很难做到的。其实呢,我们中国人在历史上一直是比较怕死的,汉族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柔弱的民族,严重缺乏尚武精神。唐朝是个分界线,在唐之前还有点尚武的精神,到唐之后,那就是文人的天下了。
看军队的装备和训练的重点就知道了,唐朝以后,军队的装备远射武器的比例越来越高,训练考核选拔也向远射武器倾斜。这就导致军队失去了敢于和敌军肉搏的精神。宋军打不过契丹、党项、女真、蒙古,这是最主要原因。倭寇这种乌合之众都能在明朝的东南横行一时,这是根本原因。清军打不过英军法军,不敢肉搏也是一个原因。湘军兵力并不多,却能克制太平军,李秀成就说了,两广老兄弟害怕近战。太平军中最有经验和战斗力的老兵都不敢肉搏,怎么跟湘军打。唐朝以后中国军队普遍怕肉搏的陋习是怎么形成的呢?一是国力,经济好、国力强,装备的都是当时的“高精尖”武器,自然不愿意去肉搏;二是抑武崇文,铁血精神在丧失。在武器没有碾压性优势的情况下,光靠远射武器,是不足以取胜的。
所以我喜欢岳飞、岳家军就是这个原因,敢于和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骑兵野战肉搏并战胜之,了不起。戚家军就算了,倭寇从军队的角度来看,乌合之众而已,这个敌手的级别不能和女真骑兵比。
到了近现代后,这种铁血的精神在慢慢回归,直到在志愿军身上发挥到极致。
为什么我要把这一条列在第一?不是我说什么,别看志愿军的训练水平不高,但是如果使用同样的武器作战,就是大家都是轻武器加迫击炮、重炮。当时的美军已经打不过我们了,就算现在的解放军,其实训练水平远比志愿军高,也绝对打不过志愿军。一句话概括,在同样条件下作战,志愿军是无敌的,只有二战初期的日军能与志愿军抗衡。
在武器装备没有悬殊代差的情况下,战斗精神往往会成为决定性因素。
二、学敌所长
但是光有勇猛,那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我之前所说,很多指战员文化水平低,导致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差,因此只有单纯地勇猛。现代战争,单纯的勇敢,只会让自己成为靶子。我们查看志愿军很多战斗的总结检讨,这一类情况是常见的。
既然说到总结检讨,那就对了。志愿军克敌制胜最大的法宝就在于此,总结经验教训,向敌军学习。我军向来最善于学习,随便举个例子,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最怕和志愿军夜战。这个夜战怎么会成为志愿军的本领的呢?跟日军学的。这一点我们不怎么宣传,但当时的老人都知道。日军是非常擅长打夜战的,不管是八路军还是国民党军,都在日军的夜战下吃了大苦头。既然如此,那没啥好说的,自然要学,就成了我军精通的本领。
在朝鲜战场也是这么回事,美军的空地协同我们学不了,但步炮协同、火力控制那可以学啊。所以在志愿军的总结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1951年之前的总结经常批评指挥员不注意使用炮兵,不懂得使用炮兵。到了1952年之后,经常批评的是:有的指挥员,有了大炮就不愿意用小炮,有小炮就不愿意用步兵;严重浪费。
那时穷啊,这些炮弹打出去,很是肉疼,所以要批评不知道“节约”。换了现在的国力,那就狂轰滥炸好了,别说大炮,有啥高精尖武器,全给你招呼上,谁还用步兵去拼命啊。
这个批评在当时是很严厉的,从彭德怀到兵团一级、军一级对这个事批评都很重,但我却非常喜欢看,看着就舒服。对“浪费的批评”其实意味的是志愿军训练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我们的弹药保障越来越充足,也可以让美军尝尝被炮火支配的恐惧了。军事训练这个东西,还是要打真枪实弹的。我军向来穷惯了,连子弹都要计算着打,训练水平是不可能比西方高的。美军、英军等士兵回忆,除了机枪手,志愿军的枪法普遍不行。但是只要子弹炮弹管够,那就不一样了。
在朝鲜战场上,以前对国民党军的那一套,运动、穿插、分割、包围,对美军行不通。其实就是说在运动战期间,志愿军对美军的战术都是不成功。虽然38军在第二次战役打出一个经典战例,但那是特例,反映出来的不是志愿军整体的战术水平,而是彭德怀、韩先楚、梁兴初等人的个人水平。在志愿军最拿手的战术对敌军无效的情况下,志愿军就必须学会用敌军擅长的战术来跟美军等打。这就是运用火力的能力和协同的水平。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到了阵地战阶段,志愿军进行攻击时,都精准地计算兵力大小、弹药消耗、火器位置、地形因素。炮弹的消耗都要精准到“发”。开辟通路要多少发?破坏射击要多少发?压制敌火力要多少发?精准到“发”,就意味着步炮协同要精准到“分”和“秒”。其实就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程序,而基于武器的战术就是标准化的程序,让参与作战的每个人、每一件武器、每一件装备都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要干什么。
当志愿军的训练水平提升后,战术素养大幅度上升,在战争前期经常出现的打法粗糙的问题,就比较少见了。
当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在缩小与美军的差距,训练水平在达到美军的标准,而战斗精神不减。胜负的天平自然越来越往志愿军这边倾斜。
三、传帮带
这几年,网络上有一种声音,说朝鲜战争时候的美军因为战后大量退伍,部队精简改编,战斗力急剧下降。这是胡扯蛋。只有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大举进攻,美军仓促入朝作战时,那些部队才是不满编的。等到志愿军入朝后不久,在朝鲜战场的美军都达到了齐装满员,补充了大量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加强了大量技术兵种营。
还有一种声音,说朝鲜战争后期美军因为采取了轮换制,大量新兵轮换到朝鲜战场,又一次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这也是胡说八道。
美军有新兵?志愿军难道没有新兵吗?不算各军入朝前补充的新兵,志愿军补充新兵数量差不多是60万。请问那些说美军补充新兵导致战斗力下降的人来回答一下,美军补充了多少新兵?
补充新兵在战争中这是司空见惯的事,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补充新兵。而在于为什么志愿军和美军都大量补充新兵,志愿军的战斗力保持不变,而美军会下降?
原因是非常简单的,志愿军在重视总结经验、整补整训部队的同时,极为重视做好新兵的传帮带。志愿军的新兵在入朝前进行临战训练的水平往往不及美军新兵。可是到了部队后,我们的干部,我们的老兵手把手教他们怎么打仗。这些人的言传身教是极为关键的,这是战争经验的传承。
而美军呢,在这一点上把美国人自私自利的天性暴露得干干净净。美军新兵到了朝鲜战场,老兵们高兴啊,炮灰来了,替死鬼来了。危险的工作全部扔给新兵,什么都不教。为什么不教啊,教会了新兵,自己死亡的概率就会增大,那怎么能教,这些新兵就是来当替死鬼的。其实在碧潼馆战俘营里,这一点也很明显。英军战俘是相当团结的,组织起来搞互帮互助。而美军战俘对同伴的生死根本不闻不问,有的美军战俘生病了,其他美国兵就忙着过来搜战友的腰包,把财物据为己有;而不是说,战友生病了,要照顾一下。
老兵对待新兵的态度截然不同,那结果自然不同。所以美军在朝鲜战争后期战斗力下降的原因,并不在于补充新兵,而在于对待新兵的态度。这是一种“舍人为己”的“伟大精神”,这就是美国精神。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王正兴:美军评价志愿军:战术水平不行,那请问你们美国人为什么打不过?|2021-03-16

评论 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