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牛弹琴:三流产品卖中国?窘了!|2021-03-17

据日本《产经新闻》1月31日报道,松下将在2021年度结束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其位于马来西亚和日本岛根县的工厂将不再生产相关产品。


这是由于中国光伏行业已经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优势,松下决定退出竞争。


不仅是光伏行业,近年来,众多日本家电巨头或主动、或被动地退出中国这个庞大的家电消费市场。


亏损、裁员、被收购……曾经独领风骚的日本家电企业似乎陷入“集体大败退”的窘境。


日本家电企业怎么了?


文:崔赫翾

来源:瞭望智库(zhczyj)


1

电气时代的辉煌






1878年,在日本中央电信局开业仪式上,灯泡在日本首次被点亮。虽然它只亮了15分钟,但让日本人看到了电气时代的前路。


2007年5月29日,一名观众在北京科技博览会上体验日本品牌硬盘摄像机。图|视觉中国


在同一时代的东京,享有盛名的75岁机械发明家田中久重在银座创办了田中制造所,在此后100多年里,不断推陈出新,斩获无数个“第一”:亚洲第一台电风扇、电熨斗、电动洗衣机,世界第一台电饭煲、家用自动空调、笔记本电脑……


百年中,田中制造所几经易名、合并,最终形成了东芝公司。


其他家电公司也不断推出新品:三洋推出了世界第一台背光补偿CCD摄像机、数字录像摄像机DSR-C100;夏普推出世界第一台液晶电视,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液晶电视的普及,被称为“液晶之父”。


二战后,日本百废待兴,在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背景下,这些家电企业得益于美国技术吸收引进以及政府保护贸易政策实行,在50年代最先发展壮大起来。


随着1956年开始的神武景气,日本经济以年平均实际增长率10.2%的速度蓬勃发展了18年。经济的发展催生了需求,带动了家电业的发展。60年代初,电冰箱、洗衣机和黑白电视机被称为战后的“三大神器”,结婚的话必须要购齐。


【注:神武景气是指日本的经济复苏现象。1956年,日本制定“电力五年计划”,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并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因此大量原油从外国进口,大大促进了炼油工业的发展。日本经济至此不仅完全从二战中复兴,而且进入积极建立独立经济的新阶段。1955至1957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发展高潮。日本人把这个神话般的繁荣,称为神武景气。】


日本家电企业开始走上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少数大企业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前5位的企业集中度,黑白电视机达到了67.3%,立体声音响81.5%,收录机为64.4%。


形成了国内强势品牌后,日本家电企业又凭借日美同盟关系,开始频频从美国引进技术。与此同时,以松下为代表的日本家电企业,这个时期开始向东南亚、拉丁美洲国家或地区投资,后又从发展中国家市场转向发达国家与地区,先后在美国、欧洲等地建厂。


70年代以前,美国一直是全球黑电产业的绝对领导者,拥有全球最大的电视消费市场以及RCA、GE、Zenith等一大批电视机巨头。


【注:“黑电”即黑色家电,指可提供、娱乐的家用电器,例如彩电、音响等。“白电”即白色家电,指可以替代家务劳动的产品,例如洗衣机、冰箱等。】


到了70年代,日本黑电企业大举进军国际市场,逐步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黑电产业的领导者,在彩电、VTR(家用录像机)以及后期的消费电子领域也都形成了垄断性的领先优势。


日本主要家电外销比例(%)


VTR是日本历史上出口额最高的民用电子产品。在全盛时期,仅VTR产品的产值就超过了2万亿日元,其中出口额1.6万亿日元。


70年代末,国内市场基本饱和,他们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聚焦于具有巨大销售潜力的中国市场。


2

“盯上”中国






日本盯上的中国市场,其实是被欧美放弃的。


1979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欧美的一些家电企业纷纷来华调研家电市场。他们并不看好中国——一个刚迈过温饱线的国家,至少5-7年内根本无力消费家用电器这样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


2005年6月20日,顾客在上海一家电商场购买60英寸日本品牌液晶电视机。图|视觉中国


日本人却不这么想。


首先,看收入水平。1978年,中国全国职工的平均月工资只有51元。但是,日本人认为,中国现行基本政策稳定,经济一定会高速发展,工资增长前景也一定可观。


其次,看市场基数。以家庭为消费单位的耐用消费品市场来说,当时,中国有10亿人口,按户均4人算,有2.5亿个家庭,即使只有十分之一的家庭购买,也有0.25亿个家庭的市场,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难以比拟的。


最后,看消费迭代趋势。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日本人认为,西方现代家庭消费模式将会对中国家庭产生重大影响。老百姓将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老四大件”迅速进入单缸洗衣机、黑白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新四大件”的消费阶段。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日本人认为,中国人很有可能迅速进入对双缸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录像机等高档家电产品的消费。


目标锁定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进入中国市场。


1979年,松下电器与我国签订《技术协作第一号》协议,拉开了日本家电企业在中国发展事业的序幕。松下幸之助说过:最能打动买主的不是商品,首先是培养和熏陶。他们深知新市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其大小取决于买主对其的了解程度。


这些日本企业利用我国引进国外电视剧之机,每周数天在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上通过广告介绍其产品和企业。


1979年,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卡西欧”想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由于之前从没有外国公司在中国做电视广告的先例,因此中央电视台也不知该如何处理。最后经过双方协商签订了协议,中央电视台播出卡西欧公司的广告,而卡西欧公司则出钱购买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中央电视台的播放权。


由东芝公司独家赞助的《东芝动物乐园》在北京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段播出。观众在这个节目中能欣赏到世界上80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种动物的珍贵画面,了解动物知识和趣闻,在此期间提升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


日本企业用童声做的广告更是抓住了一代中国少年的心。


当时,日本电器行业协会的一份对华研究报告称,中国电器消费在20年之后将与日本处于同一水平,届时,谁的无形资产在,谁就是胜者。用儿童做广告,就是让中国的儿童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接受日本广告,等到20年之后,正好是日本电器的消费者。


除了强输出,日本还采用了市场渗透战略。他们利用港澳同胞回内地探亲携带家电产品作为馈赠礼品的机会,向华南市场渗透,进而向北方进军。


从1983年开始,我国从日本大量购进家电产品,1984年,进口电视机146.6万台,其中进口彩电118.77万台;1985年,电视机进口量猛增到508.5万台,而白电中的冰箱进口量增加了3.4倍,洗衣机增加了2.8倍。


电视、冰箱、洗衣机,作为80年代现代生活标志的“三大件”与平民百姓生活的结合,成功地确立了“日本制造”高品质、现代化的形象。


巅峰时期的日本彩电曾拿下过全球40%的市场份额,独领风骚。90年代初期,通过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日本彩电企业依旧牢牢占据着全球龙头地位。


3

势如破竹下的危机






1996年4月1日起,我国国务院宣布彩电的进口关税将降低超过12%。这一利好政策极大鼓舞了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日本彩电企业。当时就有企业表示,“不惜30亿美元也要占据中国彩电市场的绝对份额。”


形势一片大好中,一场危机悄然而至。


面对“洋彩电”大举进军的严峻市场形势,国产家电企业长虹公司拿起价格武器,率先打响反击战。


1996年3月26日,长虹宣布:从即日起,旗下17英寸到29英寸所有品种的彩电在全国61个大中城市150家大型商场降价销售,降价幅度从8%-18%不等,平均每台彩电让利100元到850元不等。


2006年12月10日,郑州一家电商场里正在促销的诸多国产品牌彩色电视。图|视觉中国


长虹彩电市场占有率随即一路攀升——由1995年的22%猛增至35%。在接下来的数月中,TCL、康佳等全国十几家彩电企业纷纷跟进,通过降价手段抢占市场份额,单机最大降幅达1200元。


中国彩电三强(长虹、康佳、TCL)格局由此形成。


日本家电也不是没有想过降低成本,扩大利润。


90年代的三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开始把一部分洗衣机和电冰箱的生产委托给中国的海尔集团,但产品却因被打上了非本土制造而身价大跌。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被螃蟹扎得不轻。


价格下不去,日本家电企业在销售市场上自然分不到一杯羹。


4

哪失灵了?






一场价格战就走到了危险的边缘,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我们看到的这么简单。


一是战略失误。


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日本家电巨头曾凭借“一流产品卖本土、二流产品卖欧美、三流产品卖中国”的策略,成功开辟全球市场,并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富裕起来的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市场逐渐呈现多样性。质量、售后、创新点越来越多受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日本家电企业依旧采取机械的“三分法”自然是难以维持曾经的辉煌。


而且,日本家电企业忽略产品迭代浪潮,盲目崇拜非必要技术,使家电日企创新节奏放慢。


磁带机、CD、MD产品不断迭代更新。但索尼忽视了存储大、操作简易、外观精致等用户需求,错失数字音乐时代。


松下在录像机问题上,也因看不准VCD和DVD将替代录像机的世界潮流,在录像机上进行了过度投资。此外,松下还在等离子屏和液晶屏之间,选择了等离子屏,但等离子屏的技术瓶颈,直到停产的前一刻也没有突破,没有生产出40英寸以下的产品。后来LED的出现,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2013年,松下带着高达431亿日元的亏损,遗憾宣布退出等离子面板/电视机的生产业务。


夏普成为“液晶王者”后,一直追求制造出非常特殊的电视面板,例如,四原色液晶电视Quattron、氧化铟镓锌面板等,售价颇高,最终被飞利浦、三星“后来居上”。


二是“大企业病”频发。


从流程上来说,日本企业在华公司的任何决策必须层层上报,得到公司总部批示后才能执行。在日本公司工作的员工都得照章办事,不允许与制度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符合准则本来是好事,但是过犹不及,这会导致日本企业在僵化的管理体制下,无法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


以商品定价为例,企业价格想变动需要向总部报告,整个流程下来恐怕需要几个月时间。


【注:从管理层特点上来说,日企的管理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创业家族保持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他们有人事决定权,这类管理层强项是战略决策速度快,而软肋是一旦决策错误,可能引发致命伤。第二类企业的管理层是从公司内部提拔上来的,每一届总经理做3-4年,比如东芝和夏普。他们在任期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以至于这些高层很难有先见之明。】


三是竞争愈发激烈。


2000年后,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则顺势而上,一跃成为家电行业的龙头。


中国家电企业的强势发展,更是将日系家电拉下神坛。2015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品牌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75%。面对全球家电市场竞争,索尼、松下、夏普等愈发力不从心。


5

退场意味着溃败吗?






松下、索尼、夏普、东芝在财报中先后提到由于2011年的地震和海啸导致销售减少、价格竞争激化、原材料价格上涨,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


2016年,鸿海精密同意以388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250亿元)收购日系电子巨头夏普。20天后,美的集团发布公告,称已与东芝株式会社就收购其白色家电业务事项达成谅解备忘录,美的将通过收购获得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控股权。


曾经的日本家电巨头们在中国启动“托管”模式越来越多。以三洋为例,在日本和东南亚,三洋牌的白色家电是海尔的;在中国大陆,三洋牌白色家电是惠而浦的,彩电是长虹的。


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利润一降再降,日本家电企业基本在中国消费市场上失去了踪影。但退场意味着溃败吗?


这里有被动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主动的选择。


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二次制造业大迁移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接棒美国承接全球制造业。而近些年日系家电巨头转手家电品牌及业务,中国家电企业接手。几十年前欧美家电向日系家电交棒的历史正在重演。


日本家电企业更多是制造与销售的退出,专注于上游阵营。他们有意识地收缩竞争激烈的B2C市场,转而将精力转向市场更为广阔的B2B领域,坚决砍掉没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在有竞争力的业务上持续深耕,做强做大。而中国公司购买的往往是品牌、生产线、运营服务等方面。


逐步剥离消费电子业务之后,松下在2014年逐步恢复元气,松下电器2014财年(截至2015年3月31日)营业利润达3819亿日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1795亿日元,同比增长49%。而日立在2012年主动结束了有着56年历史的电视制造业务以及液晶面板和硬盘业务,大力发展健康与智能物流等新业务。


索尼也自2012年以来,陆续出售或合并中小型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业务,在固守其影音、娱乐等核心领域的同时大力发展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显示,索尼2017财年前三季度(201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实现纯利润5076.2亿日元,是上年同期456.39亿日元的11倍多;销售方面,索尼2017财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加15.7%,约为6.6万亿日元。


赢在工厂时代的日本家电企业,在市场时代地位动摇,或成功转型或者如东芝一样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日本家电企业的转型可能会为中国企业腾出市场空间,但从长远看,这个机会又很有可能进一步固化中国企业的“制造者”角色,让中国在新产业、新技术领域再次失去机会。


此外,中国和日本经济体制不同,市场空间更大,企业分工更细,而日本家电企业大多是综合性经营企业,除了做家电,还兼跨能源、核电等领域,向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其中更不乏像东芝这样的百年老店。


与有此背景的日本家电企业相比,中国家电企业起步晚,基本靠国内市场支撑,主营业务相对单一,发展的阶段和程度也不一样。因此,也不可盲目借鉴日资企业。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牛弹琴:三流产品卖中国?窘了!|2021-03-1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