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从首次服役参战到目前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是到目前仍然没有另外一种有人驾驶的大型飞翼体全隐身战略轰炸机可以拿出来和B2进行一对一的近距离现场PK。目前最多只有一些和B2外形有些相似的无人驾驶的隐身飞翼飞上了天。这种状况导致B2在公开后的20多年里,居然一直没有一个可以直接比拼的对象,甚至在超级大国内部都没有出现过第二种B2。目前看来新一代B21的体量居然还不如B2大,综合作战指标还会进一步的缩水,最大的升级也许是在综合航电和可以无人和有人驾驶方面相互切换。不过以现在超级大国新一代军工项目管理的全面混乱状态,已经喊了十几年的B21,绝不会在2025年以前完成首飞。因此B2的“孤独求败”形象,在超级大国内部起码可以达到维持30年之久的罕见程度。甚至有可能出现,B21项目搞到2030年,也无法批量拿出实体机,导致项目最终下马。
那么B2也就真正成为一代绝唱了。这种可能性其实概率并不低。要知道土星5号火箭,航天飞机这些当年实打实的成熟项目,超级大国现在换个马甲都做不出来。30年前的YF23隐身战斗机,现在还能再搞出几架样机,进行前6代机的早期试飞吗?这个也要打个大问号。因此已经出现要逆向B2的技术的说法,恐怕是超级大国真的到了依当年的葫芦摆在眼前来画瓢,都会画错了的程度。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B2到目前为止的唯一性,并不能掩盖B2在整体设计和实战性能上仍不够充分完善的现实。B2的主要缺点其实并不难找。比如生产数量不足,目前实际上只剩下20架。按照停产飞机的妥善率,实际一次性出动的架次恐怕很难超过5架。而区区5架轰炸机,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特战渗透尚可,而对大国之间的战略对抗,则只能是象征性的威慑作用。真正要对其他全球性大国也形成难以摆脱的战略心理压力。
这种隐身大轰炸机,起码一次性出动50到60架才像个打大仗的样子。这也是为何B21在原始规划中。就要求生产160架以上的原因。就是要求未来至少可以一次性出动三分之一,在某一个战略方向上形成可信的战略轰炸。B2除了数量不够,其看家的隐身技术也已经跟不上形势。B2采取的还是第二代的隐身涂层技术。遇到日晒、潮湿就会出现隐身涂层的脱落裂纹,因此在出动前必须在恒温恒湿的机库内维护腻子和涂层1个月以上的时间;而出动返回后又需要马上再重新维护,费时费力导致可用效率极低。而目前已经出现第4代隐身材料,基本可以长时间的免维护;重量极轻,隐身效果相当可观。B2还有一个隐含的缺点,但是在超级大国的全球体系下,并不容易表现出来。这就是B2的内油航程其实是不足的。B2的内油航程理论上是1.2万公里,但是考虑到夜间突袭其他大陆航线复杂,飞行高度忽高忽低。因此B2的实际作战飞行航程,可能只有8000到9000公里。1.2万公里的内油航程,基本只是纯粹理论上全程以高高航线的飞行距离。
8000多公里的轰炸航程,对洲际突击还是明显不够的。因为洲际突击单程往往就在1万公里的飞行距离以上。如果要返回就是2万多公里。不过超级大国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全方位基地体系。100多个海外基地和机动性的航母战斗群,随时可以为洲际突击的B2进行多次空中接力加油。因此B2的大多数洲际任务,都会至少进行3到4次空中加油。而其他大国都不具备这种全球接力加油的条件。因此其他大国的战略轰炸机,基本上出动时就必须带足往返内油。这样主力轰炸机的体量必然比B2要大出不少。TU160战略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260吨,可以靠自身油料从北极地区直飞南美某国。而B2只靠一次性内油绝对飞不了这么远。在外部同样是缺乏海外接力基地的情况下,某新隐轰的体量必须学习T160,而不是B2的170吨级。4台更大推力的发动机可确保体量进一步放大。另外。体量放大后,携带重型弹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可能从B2的25吨到30吨级,放大到30吨以上级别。巨大的机群一次出动,就足够瘫痪一个中等级别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