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孩儿叫张京。
外交部翻译司的高级翻译。
这段现场翻译也将被记录在外交部翻译司的史册。
当美方代表率先“发难”,挑起争端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也临场作出反应。
严正阐明我方立场,驳斥美方的无理指责,整个发言长达16分钟。
没有准备好的稿件,也没有提前预备的方案,这个长相酷似“赵薇”的女孩儿展现了惊人的翻译实力。
切换自如,从容淡定,像是在朗读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
这还要从中国外交部的整个翻译系统说起。
当一名“翻译官” 比考清北还要难
大家还记得杨幂和黄轩出演的那部《亲爱的翻译官》吧。
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张京的工作单位,外交部翻译司。
但现实的竞争是残酷的,并没有什么玛丽苏的剧情和奇迹。
首先,纠正一下,没有翻译官这种说法。
一般翻译都管自己叫“译员”,翻译人员并不属于外交官。
一般(国家)领导人的随身翻译员都是来自外交部翻译司的,首先外交部翻译司需要考试,类似于公务员考试。
但是淘汰率非常的高,最后能过关的大概只有4%左右,并且要经过各种魔鬼训练。
只要一个环节不合格就会被淘汰。
外交部对翻译人才的选拔大致分为初试和复试、以及淘汰式培训。
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
复试时的入部英语水平测试非常难,英语专八在它的面前都算是小儿科了。
经过笔试和面试后,在众多的参考学子中仅有排名在最前面的10-15名,才有可能进入到下一阶段。
当然这还只是刚开始。
淘汰式培训这一阶段,学员们每天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以当天新闻和近期热点作为话题。
全面考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况、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等等……
而这一阶段,淘汰率高达96%!
张京在正式成为外交部译员之前的日常是——
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
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
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
每天都要承受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
和她一起的还有几十名学生,最后被挑选出来的只是凤毛麟角的几人而已。
在外交部翻译的难点在于——
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
因此,记笔记反而成为了翻译工作需要练习的重点。
除此之外,外交部的翻译们每天固定的工作就是打开收音机和电视准时收听外媒的广播。
需要一边听一边翻译,保证信息完整无误地翻译出来。
其次,三人一组做交传练习,一人念一段材料,另一个人负责记录,最后一个人负责翻译,然后角色互换,每天循环来提升翻译能力。
这也恰恰是译员职业成就感的来源,尤其是给敬重的这些领导人翻译。
既代表了中国,又展现了自己的专业实力,是中国外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才。
外交部的“翻译天团”有多厉害?
张蕾,1980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后进入外交部工作。
2015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大家都很任性”。
现场记者都为翻译捏了把汗。
没想到张蕾转过头来与吕新华交流,确认是“任性”后,立刻将其翻译为capricious,这一译法在当时也引发了网友的热烈探讨。
口译的做人第一准则是:低调,无论何时都要低调!最好让会场的人忘记今天有同传,就像足球场上的裁判一样。
保密是职业译员最重要的行业道德规范,因此今天做出的一切论述都不能逾矩。
这也是这一行非常微妙的地方:
也许国际政治在你眼前波云诡谲,也许你看到的完全颠覆人们所知道的,但有些事情连你的配偶也不能告诉。
巴黎高翻上学起就被灌输一个观念:
谨防记者,记者问一切问题都让对方联系会务组织者,哪怕是“聊家常”。
这些人需要低调低调不断努力提升自己,才有机会站在更高的舞台上。
在历史上,纽伦堡审判是除自杀身亡的希特勒之外所有纳粹战犯的审判台。
在国际口译界,纽伦堡审判则是同声传译行业诞生的神圣时刻。
不要小看翻译,他们是一批有可能影响世界的人。
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只懂得圈钱涨粉的流量女艺人和女网红,而是缺少如张京这般,值得我们肯定,为国争光的外交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