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带着致“中国大汗”国书,率领着三艘帆船扬帆驶向西,寻找通往亚洲的航线。
此行,哥伦布没有找到美洲,却意外找到了美洲。
但杠精哥伦布坚持认为自己发现的就是印度,导致了印度人和印第安人成为了一个单词,哥伦布登陆地也被称为了西印度群岛。
哥伦布对印度如此执着,是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苏伊士运河,欧洲与亚洲的贸易,被居住中东的阿拉伯人卡住喉咙。
对于欧洲的商人们来说,找到直接通往印度的航线,就可以买到价格便宜量又足的棉花制品,从中获取超额的利润,于是有了前赴后继的探险。
可哥伦布没想到的是,他虽然没有找到印度,但是却重建了一个印度。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与黑奴贸易的兴起,大量的非洲黑奴在南美建立起了绵延不尽的棉花种植园,连成片的棉花血汗农场将廉价的棉花收割之后运往欧洲,欧洲的纺织机将棉花织布成衣之后,再卖往非洲购买奴隶。
围绕着棉花,最早的全球产业分工与三角贸易,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六百多年后,伴随着中欧贸易的枢纽苏伊士运河堵了,围绕着棉花的全球产业链博弈又来了。
而这场博弈,远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
记得我玩过一款工业革命时期的历史模拟游戏《维多利亚2》,有一次扮演普鲁士,正准备挑战英国霸主地位的时候,英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使得我那一局轻松的战胜了英国,称霸了全球。
而有趣的是,英国内乱的导火索是因为印度爆发了大革命,叛军占领了大量的棉花产地,导致依赖于殖民地印度的英国,无法从市场上买到棉花,其垄断全球的纺织工厂与服装工厂大规模倒闭,英国的工人们自然就举起了镰刀斧头。
而如今,中国正好取代了当年英国的位置,是全球最大的纺织业和服装业生产国,占据了全球50%以上的产量,拥有庞大的就业人口。
与此同时,中国的新疆,又是全球最重要的棉花产地,占据了中国棉花产量的近90%,是中国纺织业与服装业的根本与基石。
因此,站在西方的视角中,新疆之于中国,正好就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印度之于英国,大航海时代的美洲之于西班牙。
对于西方历史教育长大的白左们来说,潜意识当中,为中国提供棉花的新疆,自然跟当年美洲和印度一样,都是殖民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剥削之中。
而对于视中国为敌手的部分西方政治精英们来说,打击中国的棉花产地,可以瓦解中国的产业支柱服装与纺织,失业潮自然可以引发“颜色革命”,轻松的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
表面上的斗争是棉花,搅乱我们的供给,但实际上美国干涉的是全球企业的国际采购与产业链布局,在政治正确大旗的配合下,全球的服装品牌都不得不随之进行产业结构的“再平衡”与“再布局”。
简而言之,就是把服装纺织的采购与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出去。
所以,台面上棉花问题是意识形态的明枪,台下产业链转移与重塑是经济基础的暗箭。
暗箭,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毕竟,明清易躲,暗贱难防。
而我们要做的,是既要对这些试图转移的国际企业施压,又同时要尽可能的把他们留下来,又拉又打,是一个很考验微操的工作。
所以,我们的突破口,就像昨天文章说的,是已经在中国混不下去的HM。
而今天国内一群所谓的意见领袖,对MH事件的扩大化,搞出“下克上”式的民粹运动,让很多吃瓜群众对阿迪耐克的股价暴跌与明星毁约很开心,但是很少人会想到,义和团式的运动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灾难。
美方背后布局的人,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与全球服装产业巨头们之间对立,然后加速推动服装产业链的转移,而我们自嗨式的攻击行为,进行全覆盖的企业打击,反而在推进对方的战略目标。
而且,当年德国在挑战英国霸权时的一战二战,是怎么败于多线作战,历史课本上都写的明明白白。同样,120年前对向西方列强全面宣战,引发八国联军1人1银的教训,也赤裸裸的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落下之前才最有威胁,居合术的致命一击也是在拔刀之前最有震慑,反之特朗普外交上那样乱打王八拳,只会提前泄露出自己的底牌,过了三板斧之后就没人再害怕他。
“棉花革命”的背后,是西方少数精英在推动服装产业链从中国转移走,产业链走了,大量的失业民众才会转变为愤怒的红脖子,引发一系列的内乱与撕裂,使得其在两强的全球博弈中处于劣势。
而全球产业链本身为了市场和生产效率是不愿意离开中国的,就像我们之前没看到那样,大家都在想尽办法遮掩和敷衍,尤其是此次看到HM的前车之鉴,只会更加小心与配合。
可被带节奏的吃瓜群众非要逼着国际企业在棉花这个表面问题上,搞公开化的“二选一”,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在产业链的较量上,把不少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到我们的对立面,反而实现了对手的战略目标。
斗争本身并不复杂,把朋友变得多多,把敌人变得少少。
如果实在不懂这个道理,翻开毛选,重读第一篇的第一段: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