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9年,经过三大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横扫大江南北,国府的崩溃就在眼前。
消息传到新疆,国府军政要员必须做出选择,抵抗到底,还是和平起义接受改编?
曾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的张治中,以起义将领的身份,给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发电报:
“不要抵抗了,国家和平最重要,赶紧起义吧。”
蒋介石发来的电报却是:“要想办法保住新疆,和平运动,万万不可做。”
该怎么选,其实也不难。
师长叶成、马呈祥等人威胁陶峙岳,说解放军能进新疆,也未必站得住,不如带部队去南疆,成则复兴党国,不成也能做土皇帝。
陶峙岳很清楚,国府大势已去,一支边疆军队又能抵抗多久,别折腾了。
他给叶成和马呈祥分析了局势,告诉他们抵抗是没结果的。你们要想给党国尽忠,可以离开,一定保证安全。
发现陶峙岳要和平起义,叶成和马呈祥也没办法,只能辜负蒋委员长的期望,带着800两黄金的巨额财富出走印度。
9月25日,陶峙岳发出通电,宣布7万新疆部队起义,第二天,包尔汉代表省政府宣布脱离国府。
至此,新疆和平解放。
而就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半个月,王震和一兵团接到命令,迅速向玉门关方向前进,一旦新疆和平解放就驻兵迪化,要是国军负隅顽抗,就在战场上教他们做人。
接到命令后,王震兵团没准备棉衣,便踏上西征的路程。
在翻越祁连山的时候,只有单衣的战士在雪地里前进,根本不可能停下来休息。因为只要停下来,身体不运动了,很快就被冻成冰雕。
一兵团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在9月下旬抵达张掖、酒泉一带,兵锋直指新疆。
现在陶峙岳和包尔汉起义,解放军就不需要打仗了,进去接收改编就行。王震便把兵团分成两路:
第二军出玉门关后,向南疆进军,解放聚居在南疆的维吾尔族同胞,第六军走北疆,直扑迪化,占领新疆的军政中心,然后再向西进军,和兄弟部队在葱岭附近会师。
这是一个宏大的进军计划,哪条路都不好走。
王震花费28万银元,向苏联租了45架飞机和装甲车、汽车,率领先锋部队长驱1000公里,才在10月20日抵达迪化,宣布人民解放军入驻新疆。
真费钱啊。
负责解放南疆的第二军,最悲壮的是5师15团。
12月4日,15团已经抵达阿克苏地区,还没来得及休息,突然收到消息,和田正在策划武装叛乱。
阿克苏到和田,中间隔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线距离是550公里,如果绕道喀什的话,路程更远。
救兵如救火,和田叛乱在即,已经不允许解放军慢慢前进了。
于是15团决定,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由北向南解放和田,震慑准备叛乱的武装势力。
他们背着武器,义无反顾的进入沙漠。
整整18天的时间,他们在沙漠里走了750公里。路上不断有人倒下,也有人渴的坚持不住了,指战员就鼓励他们:
“在阿克苏的时候,定的作战计划是去和田,我们爬也要爬到和田,一定要见到和田人民。”
话说完再问战士:“能不能坚持?”
“能。”
经过18昼夜的强行军,15团的官兵都眼睛血红,再加上风沙侵袭,每个人都像是沙漠里捞出来的一样。
12月22日,满身黄沙的15团官兵抵达和田。和田人民问这群陌生人,你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他们说,从戈壁滩来的解放军。
和田人民震惊了,解放军竟然能横穿沙漠,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天兵天将啊。那些准备武装叛乱的势力,哪敢和这样的军队交手?武装叛乱也就迅速平定了。
彭德怀听到15团的壮举,发出通电嘉奖:你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行军记录。
此后不久,一兵团的部队继续解放新疆各地,并且平定马家军余孽、国府特务、美国领事馆制造的叛乱。
到1950年初,基本稳定新疆的局面,建立起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并且把陶峙岳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
那年国庆节,各民族的158名代表在怀仁堂献礼,表演了各自民族的特色歌舞,柳亚子即兴写了一首《浣溪沙》,送给毛泽东。
毛泽东也和了一首《浣溪沙》,回赠柳亚子: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万方乐奏有于阗,说的就是新疆。
熟读历史的毛泽东,当然知道新疆是一片英雄地。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来,无数汉家儿郎出关征战,战死便把忠骨埋在天山脚下,胜利则高唱凯歌回玉门。
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中国英烈的热血忠魂,他们等待着后世子孙,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使命。
现在,轮到解放军了。
而英雄的背后,也是艰难的挑战。
汉唐经营西域的方式是屯田,就是从内地派兵去西域,一边打仗一边种田,这也是消化领土最有效的方法。
但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汉朝屯田只有2万人,唐朝不过5万,连人口大爆炸的清朝也只有12万。
在各民族混杂居住的新疆,10万人的屯田规模,只能说聊胜于无吧。
哪怕军队的战斗力强大,也只是军事层面的收复,一旦国力衰落或者驻军人数跟不上,新疆很快被异族占领。
无数次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其实总结起来就两条,一是提高新疆的生产力,二是从内地大规模移民入疆。
只有如此,才能让新疆和内地一样,变成中国永远不可分割的领土。
但是在新疆刚解放的时候,新疆没有现代工业,农业生产水平很低,有些地方还处于半原始状态。
另一个问题更严重。
当时新疆共有433万人口,汉人只有区区29万,其中大部分还是王震兵团、陶峙岳兵团的官兵,以及派到新疆的行政工作人员。
新中国要治理新疆,可以说非常困难。
2
解放军要在新疆生存下去,首先得解决粮食问题。
当时王震和陶峙岳的两个兵团,共有17万人,再加上各地党政机关的行政人员,新疆脱产人员达到20万以上,一年需要10万吨粮食。
但是新疆太穷了,人均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除去口粮和种子以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剩余。用收税来养活大军,想都不要想。
买粮食也不现实。
新疆离内地路途遥远,交通很不方便,从内地运粮食到新疆,运费是粮价的8—10倍。从苏联进口粮食,需要动用外汇,而刚成立的新中国,根本没有多少外汇。
新疆军区的后勤部长甘祖昌,每个月都要用飞机去北京运银元,用来给部队买粮食。
即便国家用最大的力量支援新疆,还是不够,1950年1月,北疆的13.5万人已经处于半断供状态。再过3个月,新疆的经费缺口达到22万银元。
这些困难,其他人也明白。
原美国驻迪化领事馆的副领事马克南,离开新疆时就放下豪言:“共产党的军队好进不好出。我要亲眼看着他们饿死、渴死,葬身于黄沙之中。”
事到如今,除了自力更生没别的办法。
1950年,王震命令新疆的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开荒屯田解决粮食问题。
开荒屯田要有水源,没水就种不出粮食来。
早年间国府治理新疆的时候,准备修一条54公里的引水渠,结果修了几年,依然是个残次品,根本没法用。
王震找到工程师樊宝云,问他引水渠该怎么修建,如果可能的话,再扩大一些。
樊宝云算了一番,告诉王震:“引水渠可以扩建到70公里,但是需要7000立方米的片石,而片石在20公里外的山上,100辆汽车拉一个月才能运来。”
解放军都穷成这样了,哪来的100辆汽车?
王震告诉樊宝云,我们没有汽车,但是有拖拉机……人形拖拉机。
几天后,驻扎在迪化的官兵全体出动,人人肩上拉着一个爬犁,一口气能拉20公里,硬生生的把片石运到工地。走在队伍第一个的就是司令员王震。
迪化的人们都震惊了,堂堂司令员竟然亲自劳动,还是做最苦的活,不禁发出欢呼声:
解放军,亚克西。
需要100辆汽车运一个月的片石,解放军用人力劳动20天就全部完工,国府多年没完成的工程,当年就修成了。
到1950年底,解放军在新疆各地修建水渠32条,总长1235公里,可以灌溉127万亩耕地。
有了水,就可以开荒。
王震命令部队,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他们要把成熟的耕地让给老百姓,自己到沙漠边缘和盐碱滩上,重新开垦土地。
那种荒凉的地方,怎么能种地?要是可以的话,以前的屯田军队就种上了,还轮的上你们显摆?
解放军不信邪,我就要种。
各部队分配好任务,便奔向新的战场。荒地上没有住房,他们就挖几个大洞,在上面盖上茅草,做成简单的地窝子。
那种房子不保暖,战士们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哈一口气,揭起嘴上的冰片,然后扛起工具出门干活。
有个老军垦战士回忆,每个人分一片荒地,做为当天的任务,谁先干完就是战斗英雄。
于是他们把随身带的馍馍放在前边,等干到那里再吃午饭,而且新疆的气候干燥,不想硬邦邦的干馍,就得快点干。
啃完馍馍以后继续干,算下来,每天要劳动十几个小时。
整整一年时间,解放军开垦60多万亩荒地,远超预定目标,并且在当年就实现粮食、蔬菜、肉类自给自足,再也不用向国家要了。
到1952年,全军播种面积达到110多万亩,收获粮食9960万公斤,建立起第一批军垦农场。
短短3年时间,解放军就在新疆扎稳了。
和开荒修渠同时进行的是工业建设。
新疆不是穷么,但是办工业需要资金,怎么办呢?王震在动员大会上说:“我们要在新疆建钢铁厂、纺织厂等项目,但是不能向毛主席伸手要钱,也不能剥削新疆人民,我只能问你们要。”
军队能有什么钱?
其实也有的。
王震向总后勤部要求,新疆的军装自己做。他把军装的双层领子改成一层,干部的4个口袋保留2个,战士的2个口袋保留1个,只为节省点布料。
吃饭也可以节约一点,粗粮吃到半饱就行,剩下的粮食节省出来,平均每人每年能节约91块钱。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扣,节约出来的物资全部用来买机器,很快在新疆建立起棉纺厂、钢铁厂、拖拉机修配厂、水电站等一系列工业项目。
而这些项目对于新疆来说,就是持续发展的保证。
这样的成绩,连陶峙岳都佩服的不行:“今日新疆建设之成就,实有赖于当时王司令植其始基。”
其实王震只是建设新疆的代表人物,那些进疆的1兵团、起义的22兵团官兵,都是让新疆改天换地的英雄。
3
新疆最大的问题是人口。
没有足够的人口,土地是占不住的,任何建设成果也不可能保住。区区29万汉人在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大海里的小水珠都算不上。
想保住新疆,必须让17万解放军和行政人员,在新疆安家落户繁衍子孙,而且要继续引入人口,达到各民族人口的比例平衡。
但是在新疆安家落户太难了。
部队规定,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汉族军人不允许和少数民族女性通婚,而新疆的汉人,大部分是部队的单身男人。
安家落户,和谁安家去?几乎没有女性嘛。以至于有的老兵向王震吐槽:“等我们老了,能不能在天山上修个大庙,让我们当和尚去?”
军人都去当和尚了,那谁来保卫新疆,这么多年就白折腾了呗。
王震也知道,新疆缺女性。
1950年,王震命令熊晃去湖南招女兵,并且给主政湖南的黄克诚、王首道写了一封信:
“新疆人口稀少,配偶难找,部队要屯垦戍边,长期安家,不解决婚姻问题是不行的,今派熊晃同志去湖南,请你们大力协助。”
找什么样的人呢?
王震说的很简单,最低年龄18岁,初高中文化程度,未婚,或者离婚的也行,而且不管家庭出身。
在那个年代,家庭出身是很重要的,现在为了找女兵,王震把红线都放开了。
简而言之就是——女的。
很快,长沙贴出新疆招女兵的布告,湖南姑娘知道能当解放军,那可太光荣了,纷纷报名参军入伍,当年就招了3862人,1951年又招了第二批女兵4000人。
这就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来历,但是八千湖南姑娘不够,还有十万战士没老婆呢。
有人给王震出主意,山东是革命老区,女人比男人多,不如请山东的同志帮忙?
经过山东党政部门的动员,1952—1954年,共有16000名山东姑娘入疆,那些丧偶的妇女,还带了1190个孩子。
此外还有陈毅动员的上海女性、新疆军区在河北、河南等地招募的女性,到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的时候,全兵团共17.5万人,其中就有4万女性。
那剩下的战士怎么办?
都是些参军不久的新兵蛋子,抓紧时间干活吧,结婚着什么急啊,先满足大龄老战士再说。
至此,第一批入疆的解放军才算安家落户。
军心稳定只是第一步,源源不断的迁入人口,才是稳定新疆的百年大计。
从1956年起,国家在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开始了持续多年的青年支边计划,给新疆补充人口,其中上海就有10万青年,武汉8000人。
那个年代支边是很光荣的,但很多家长觉得路程遥远,不让孩子去支边。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就偷户口本,把户口直接迁到新疆去了。
后来的知名历史学者易中天,去新疆劳动十年,他在武汉知青欢迎会上说:
“我读了一本叫《勇敢》的苏联小说,书里描写了一群年轻人到西伯利亚建设共青城,太感人了,我希望和他们一样,在中国的西伯利亚也建一座共青城,将来也写一本《勇敢》。”
易中天的想法,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的青年。
他们有知识、有热血,愿意为国家奉献青春和力量,心里想的都是牺牲奋斗,唯独没有安逸享乐。
有这么优秀的青年,再加上国家的强大动员力度,新疆的人口逐渐增长。
据资料统计,1954—1961年,进入新疆的人口达到60多万,1963—1974年又迁入58万人。
这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再加上解放新疆时期的20万大军,新疆的汉人将近140万,基本实现了人口比例平衡。
此后他们生育了疆二代、疆三代,从思乡的外来人口,到真正把新疆当成自己的故乡。
有人就有未来,这才是新疆的百年大计。
4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1954年成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成为新疆的半壁江山。
一代又一代的兵团人,在50年代的基础上,建立起纺织、钢铁、煤炭、电力、化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19年的GDP占新疆的20%,粮食耕种面积占新疆的10%。
再看兵团14个师的分布图:
是不是有驻守要地、控制四方的意思了?
此外在国境线的地方,还有一条10—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中国的边境线。
可以说,兵团就是新疆的骨架。
320万兵团人继承数千年中国英烈的使命,在新疆的土地上屯垦,守护着中国的西北边陲。
而几十年的人口迁徙和繁衍,困扰历朝历代的人口问题,也基本解决。
按照2015年的统计数据,维吾尔族占新疆人口的46%,汉人占39%,哈萨克族是7%,比起建国初期的29万人,翻了好几倍。
这一切都是用70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干出来的。期间付出多少鲜血和牺牲,又有多少人青丝变成白发,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难吗?
当然难,但我们还是做到了。
5
数千年来中国人在新疆洒下热血,想的是保家卫国。
匈奴、突厥、俄国和英国,费尽心血要占领新疆。现在美国和欧盟关心新疆人权,HM抵制新疆棉花,属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一点,所有的敌人都心照不宣,像是拿着同一个剧本,背着同一句台词。
我们一定要明白,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战场。
不论是直接出兵占领,利用代理人煽动颜色革命,或者是在舆论场上用棉花说事,本质上的目的都是搞乱新疆,进而打击中国。
在新疆这个战场上,中国和敌人从来没有温情脉脉,只能死战不退。因为一旦退让认输,中国就是天塌一角,所有的希望和规划都将付之东流。
从安史之乱到沙俄入侵,历史的教训太深刻了。
所以这次棉花事件,我们必须迎接挑战,不能后退一步。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也要保护我们的新疆。
尽管外国来势汹汹,但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任你机关算尽,新疆也是中国不可分裂的领土。
这份底气就来自70年来建设新疆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