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中国历史上的一条暗线|2021-04-23

1


要说中国最激动人心的故事,“反抗”肯定是其中之一,那些传世名著几乎都有“反抗”的内容。


比如《水浒传》最精彩的前半段,不堪忍受黑暗世道的豪杰们,聚义梁山,武装反抗赵官家。《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直接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并且威胁天上的神仙,要是不让天宫,定要搅的永不清平。


后来毛主席评价《水浒传》,说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可以教育群众。言外之意就是不认可投降,鼓励人民有反抗精神。


他还给孙悟空写下“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的诗句。


如果要给“反抗”一个具体标准,应该是弱者不屈服于强者的淫威,或者不甘心命运的不公,而以一己之力逆天改命


简直太热血了。


从这个标准来说,孙悟空和梁山好汉是个人反抗世道,中国革命进程是弱国反抗强权,这几天非常火的中科院博士黄国平,也是个人对命运的逆袭。


今天就来聊一下反抗的话题。


我准备从荆轲刺秦说起。



2



按照我们经常用的叙事角度,秦始皇灭六国是正义战争,毕竟天下统一以后,就再也没有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了,天下人民可以安享太平岁月。


颁布“同文同轨”的法令,打造出统一国家的雏形,日后不管怎么分裂,大家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终究可以重新统一起来,不至于和欧洲一样碎成渣渣,直到21世纪都撕逼不断。


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秦始皇做的都对。


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2200年前的六国人民,愿意接受秦始皇强加的正义吗


换位思考一下,答案很悲催:不愿意。


六国独立生存了数百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字和制度,虽然政府对人民未必温柔似水,但这个国家,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祖国。


秦国想统一天下,六国为什么要消灭自己的国家,成全秦国的梦想?


秦国说自己是正义的,为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战,那六国也要问了,你的正义是谁规定的,难道你的正义必须建立在别人的坟墓上?


类似于美国说自己代表人类未来,为了这个目的,必须对苏联和中国赶尽杀绝,并且奴役非洲和南美洲。


某个贪官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欺负穷苦人民,还大言不惭的说代表人民审判你。


做为中国人民或者穷苦人民,恐怕很难认同这样的正义。


秦国和六国的关系,基本也是这样。


六国人民没有上帝视角,不可能知道“大一统”会成为中国的主流,也不明白十几种文字对中国有什么危害,他们只知道秦国要灭六国,那我一定要为了祖国而战


对我们来说,这种情绪很好理解。


百年前的欧美列强想奴役中国,我们的前辈用简陋的武器装备,打了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保护了自己的祖国。


明白了我们的苦难岁月,也就理解了六国人民的心情,那是一种弱国面对强权的情感共鸣。


所以在秦国兵临易水的时候,燕国太子丹非常着急,再加上和秦王的关系也不好,便去请教老师鞠武。


鞠武告诉太子丹,不如派人去其他五国做外交工作,然后联系北方的匈奴,只有结成牢固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抵御秦国的攻击。


这个意见不新鲜,说白了就是合纵。


太子丹也知道,合纵要是有用的话,秦国怎么可能展开灭国大战,于是太子丹对鞠武说,这个办法耗时太长,而且未必能起作用。


毕竟弱国无外交。


鞠武劝不动太子丹,便向他介绍了田先生,说田先生是燕国智谋高人,不如一起参与谋划。田先生觉得年老体衰,又给他介绍了荆轲,表示荆轲可以谋划国事。


诡异的命运线,就这样让太子丹和荆轲勾搭上了。


太子丹向荆轲说出自己的计划:


“燕国弱小,以举国之力也不能抵挡秦国,唯一能保住国家的办法,就是派勇士去秦国,向秦王献上厚礼,趁机劫持秦王,逼他退还侵略诸侯的国土,如果秦王拒绝,那就一刀杀了。”


到那个时候,首都却出了乱子,秦国大将却领重兵在外,国家必然不稳定,诸侯国趁机合纵攻秦,说不定能有一线生机。


这就是太子丹的主意。


平心而论,他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国家之间的正面对抗,燕国根本没有胜算,用一些旁门左道的手段,说不定可以多活一段时间。


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却是山穷水尽之后,拯救国家的唯一办法。


为了这个计划,很多人死了。


第一个是田先生。


太子丹说了一句:“这是国之大事,希望田先生不要说出去。”他觉得太子丹不信任自己,便自刎而死,希望以死明志,让太子丹相信自己的人格。


第二个是将军樊於期。


因为秦王用“赏千金封万户”的回报,悬赏樊於期的人头。荆轲觉得想见到秦王,必须有打动他的东西,樊於期的人头,就是最好的见面礼。


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荆轲就私下去见樊於期,好说歹说,劝他自杀成仁。樊於期为了太子丹的恩,也为了报秦王杀自己全家的仇,自杀了,人头被荆轲打包装好。


第三个是普通人。


太子丹买到徐夫人匕首,并且让人抹上毒药,找了一个普通人试验匕首,结果稍微沾上血,人就中毒而死,可想而知匕首上的剧毒多厉害。


这三个人,有的是自愿而死,有的是被逼无奈死的,但他们都在用死来成全荆轲。


荆轲背负着众人的希望,出发了。


易水河畔,太子丹和宾客白衣如雪,高渐离和荆轲击筑高歌,所有人都“嗔目,发尽指冠。”


只有悲愤到极点,人才会出现怒发冲冠的样子,而易水河畔嗔目指冠的人们,代表着六国人民对秦国的仇恨。


荆轲登车而去,一路不回头。



3



早年间张艺谋拍过一部《英雄》,说的也是刺秦故事。


剑客无名(李连杰)带着长空(甄子丹)和飞雪(张曼玉)的信任,千辛万苦走到秦王(陈道明)十步之内,却被残剑(梁朝伟)的天下观感染,和要灭他们国家的秦王心意相通,最终放弃刺杀大计,为了天下自愿赴死。


这部电影的整体逻辑就有问题。


除了去秦国做官的李斯等人,你翻遍史书,也看不到六国人民和秦王一条心,更不愿意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而心甘情愿的献出一条命。


即便要献,他们也只会为祖国牺牲。


对于他们而言,秦国是侵略者、敌人,为秦国献身相当于认同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脑子坏了吧?



荆轲的脑子没坏,没有和无名一样放弃刺秦。


他在咸阳献图的时候,夺匕、拉袖、刺杀一气呵成,丝毫没有犹豫。秦王躲开匕首绕柱子跑,惶惶如丧家之犬。


大臣都懵了,而且手无寸铁,不知怎么才能救秦王,只好大喊“王负剑”,秦王才反应过来,抽出长剑砍断荆轲的左腿。


此时的荆轲已经废了,但是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意思是秦王又砍了荆轲七剑,总共有八处伤口。


短短七个字,你彷佛能看到一个气急败坏、面目狰狞的秦王,以及视死如归的荆轲


原因就是六国人民对秦王灭国的恨,还有秦王对六国人民螳臂当车的恨。


随后秦王大怒,发兵灭燕国。


燕王想消除秦王的怒气,杀了太子丹送人头给秦王,照样没保住国家,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贾谊在《过秦论》里笑话这些诸侯,“争割地而赂秦”,沦为千古笑柄。


从这个结果来看,太子丹的刺秦计划,其实也可以理解了。


反正在战场上打不过秦军,还不如在灭国前铤而走险,让秦王看看,不是天下人都愿意顺从秦国,我们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会用一腔热血喷你一脸


为了“生我养我”的祖国而反抗,有什么错?


再过几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王也成了秦始皇。他爱惜高渐离的击筑手艺,便让高渐离留在身边,专门给他服务。


一般来说,天下都统一了,大家可以安稳过日子了,以前的家国仇恨都可以放下了吧?


然而并没有。


高渐离利用职务之便,举起乐器扑向秦始皇,想把他砸死,其实还是在延续荆轲的事业,给六国人民报灭国之仇。


杀了高渐离以后,秦始皇“终身不近诸侯之人”,其实我们可以换种方式来理解:


原本秦始皇还有一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经过一连串的反抗和刺杀以后,再也没有个人感情了,那具肉体里只留下冷酷的帝王心术


所以在博浪沙遇到张良刺杀的时候,惊魂未定的秦始皇一点都不客气,命令天下搜捕十天,把皇帝的权力用到极致。


但是又能怨谁呢?


秦始皇的雄心大业在灭国大战里,六国人民的家国情感,也被灭国大战摧毁的一干二净。


他们不反抗,还是有血有肉的人吗?



4


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其实也挺残暴的,不管他对中国的功劳有多大,这点确实没法洗白。


早在灭国大战的时候,每次攻破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宫殿样图就被送到咸阳,秦始皇让人在咸阳北阪重新建造,并且让那个国家的王妃夫人什么的,全部住进去,简直是完美负责。


这不是简单花点钱的事,而是为了满足征服天下的欲望。


就像成吉思汗说的,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追杀敌人,侵占他们的土地和财富,拥抱他们的女人。


项羽也说过,富贵不回乡,犹如锦衣夜行。


毕竟是成功人士嘛,理解理解,但秦始皇的其他事情,就不能理解了。


他喜欢巡游四方,有一年到了泗水河边,想把落水的周朝大鼎给取出来,就命令一千多人下水找鼎。


那年头没有潜水服,也没有氧气管和护目镜,一千多人裸体摸到河床上找鼎,黑压压的什么都看不见,可想而知得死掉多少人。


秦始皇不管,为了国家大业,你们牺牲是必须的。


可问题是,捞鼎是秦始皇的个人意愿,和抵御外侮是两码事啊。您把个人意愿强加在人民的头上,还给扣上个大帽子,不合适吧。


没过多久,秦始皇到了衡山郡和南郡,那俩地方在湖北一带,秦始皇要坐船过江,突然遇到大风,船都差点翻了。


于是秦始皇大怒,命令三千人到江边的湘山砍树,直到砍光为止,导致湘山变成光秃秃的一片。


这是为什么?


因为秦始皇觉得差点翻船,是山上的湘神在嘲弄他,所以要用皇帝的权威,彻底抹掉神鬼的生存土壤。


“我是皇帝,天下都在我的脚下,怕啥。”


后来秦始皇越来越喜欢大工程,觉得咸阳城里的皇宫太小,便命令修建一座巨大的宫殿。


按照设计好的图样,前殿阿房宫就能容纳一万多人,出了阿房宫可以直接通向渭河,并且以终南山为宫殿的南大门,也就是说,半个关中都给囊括进去了。


要修建这么大一座宫殿,秦始皇派了70万人,而当时全国只有2000万人口。


按照这个比例来算,相当于现在有5000万人集体脱产劳动,还不是修水库开荒田等国家工程,而是秦始皇的个人喜好。


其实归根结底,秦始皇对自己的权威太自信,做为首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他根本不知道力量的边界在哪里


所以就做了一系列不能理解的大事。


后世文人送给秦始皇一个暴虐的名号,讲真,一点都不冤枉。虽然他的功业对中国有利,但做为一个不爱惜民力的皇帝,在他去世后骂他几句也正常。


就在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喊出那句非常热血的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毛主席在《贺新郎·读史》里说: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未尝不是在赞扬这种底层人民对高层暴政的反抗。


既然皇帝不把人民当人看,那么人民起来造反,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只是要争取生存的权力,有什么错?



5



故事讲完了,最后总结一下吧。


前些年有人说,中国人特别懦弱,永远都是逆来顺受,从来不知道"反抗"是什么东西,这样的民族没有任何前途。


说这种话的人,简直错的离谱。


他们只看到中国人任劳任怨的一面,却没有发现,任劳任怨或者懦弱其实是忍辱负重,一旦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中国人的反抗意识比任何一个民族都强烈。


而且中国人的反抗,根本不是羞答答的游行示威,而是直接武装造反,用暴力推翻统治阶层,重建一个国家。


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正是中国人反抗精神的叙事史诗。


而且反抗、造反这种事情,说起来非常不道德,却是世界上所有事情的根本逻辑。


因为弱小的国家和个人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打破现状向上走,而"打破现状向上走"的过程,不管能不能成功,其实都是对现状的造反。


荆轲刺秦是弱国造强权的反,陈胜起义是底层人民造统治阶层的反,中国近代革命是造殖民帝国的反,中科院博士黄国平是造原生命运的反,现在中国走向世界也是造美国秩序的反。


如果说建设、劳动、麻木和任劳任怨是中国历史的主线,那么不停的造反,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条暗线。


这条暗线打碎几百个王冠,清理了无数权贵世家。


人民在不断的造反中,让统治阶层明白了,什么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人民的每次造反,都是在争取自己的权力,经过几千年的反抗和造反,终于从底层奴隶,成为国家的主人。


而弱国对强权的不断造反,让那些盛极一时的强权国家化为历史的尘埃,中国在异族奴役的时候,屡次浴火重生。


这种死不低头的造反本性,是中国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内核。


不过这种造反本性的威力太大,会伤害太多人的利益,一直不被官方承认,而且要保持打压和驯化的状态。


原因大家都懂,如果政府鼓励底层人民造反,美国支持中国走向世界,那美国和统治阶层还怎么做鹅城的黄老爷。


但是从来如此就对么?


国家不愿意受到奴役,个人不甘心失败,想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命运,有什么错?这是天赋人权好吗。


直到近代革命成功以后,毛主席把这条暗线挖出来,光明正大的承认了造反的权力,并且以领袖的身份,把造反的权力给予所有中国人民。


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原则里,其中一条就是"造反有理。"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中国历史上的一条暗线|2021-04-2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