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了《悬崖之上》,总体感觉,张国师的镜头语言技术非常牛逼,除了刘浩存以外,其他演员的演技非常厉害,但是电影里的某些故事逻辑非常扯淡。
比如在哈尔滨大街上飙车,明显是把21世纪的上海,乾坤大挪移到90年前的哈尔滨。
要知道1940年日本进行人口普查的时候,哈尔滨的人口是66万,再往前推几年,哈尔滨的人口只有40万出头。
而且在整个城市里,还有核心市区、城乡结合部、郊区的环形分布,可想而知,市政建设良好的核心市区更小,和现在的小县城差不多。
如果开车的话,基本上抽根烟的功夫就能走完,根本没有太长的时间给你飙车。
类似的硬伤,极大拉低了《悬崖之上》的评分,现在豆瓣上只有7分了,远远配不上张国师的身份。
不过看完电影之后,我去找了很多东北的资料,捋出一条东北崛起和衰落的历史脉络,和大家聊一下。
清朝有句话叫“流放宁古塔”,凡是听到这句话的朝廷大员,无不吓得腿肚子发颤,原因就在于,宁古塔是荒凉苦寒的地方,基本不适合人类生存。
宁古塔在黑龙江省牡丹江附近,位于哈尔滨东南350公里,在整个东北的地理版图上,处于同一水平线。既然宁古塔是荒凉苦寒的地方,那么哈尔滨也差不多。
一方面是边疆偏远地区,对人口没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清朝禁止向东北移民,刻意制造了无人区。
清朝入关以后,对自己统治中国的信心不足,时刻准备卷铺盖回东北做土皇帝,于是便不允许关内的汉人移民,把东北视为自己的娘家。
为了彻底封闭东北,清朝修筑了柳条边,严格划分了农耕、游牧和龙兴之地的界限,要是敢随意越界,轻则抽100鞭,重则斩首。
有朝廷政策的严格限制,东北彻底成了荒凉的无人区,在清朝中前期,好人基本不去东北,在东北见到的基本不是好人。
18世纪以来,全世界都迎来人口大爆炸,短短100年时间,欧洲人口翻了几倍,中国人口则从1亿涨到近4亿。
人口爆炸需要更多粮食,粮食产量需要更多的耕地,而关内的土地都开发完了,凡是有土的地方都种上粮食,现在依然不够,怎么办呢?
既然关内的土地不够,那就向外迁徙呗,天地广大,总有吃饭的地方。
于是东南沿海的人开始“下南洋”,山西人去“走西口”,而山东、河北和河南的人去“闯关东”了。
他们悄悄翻过柳条边,向广袤无垠的东北大地前进,随后便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安家落户,成为中国在东北的第一批移民。
除了严峻的生活压力,逼人们自发向东北移民以外,清朝政策转型的另一个原因也很重要:俄国人来了。
自从明朝末年,俄国人就穿过西伯利亚,到了黑龙江附近。后来康熙皇帝去雅克萨,和俄国人打了一仗,并且签定《尼布楚条约》,才算暂时止住俄国南下的势头。
鸦片战争以后,俄国人卷土重来,想把东北收入囊中。清朝官员发现不对啊,东北连人都没有,怎么能阻止俄国南下呢,要想办法移民实边。
于是,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上书朝廷:“与其拘泥旧政策,不如干脆放开管制,让老百姓自愿到东北种地,不仅能收税充实财政,还可以防止俄国人觊觎东北。”
朝廷也知道,东北的人口问题很严重了,便颁布一系列法令,明文规定汉人可以移民东北,花300文钱就能换来10亩荒地。
朝廷的政策导向和经济补助,很快吸引了黄河流域的穷苦人民,他们为了活下去,前赴后继的奔向东北。
到了1912年,原本荒凉苦寒的东北三省,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1942年的人口达到4400万,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人口集中地区。
可以说,移民是东北崛起的第一步,接下来给东北插上翅膀的是两个国家:
1896年,慈禧太后委任李鸿章为清朝特使,到圣彼得堡祝贺尼古拉二世加冕,双方做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并且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
为了感谢俄国干涉日本占领辽东,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和俄国签定《中俄密约》,约定中俄两国共同抵御日本,做为“以夷制夷”的代价,清朝同意俄国修建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便是东清铁路,以后搅动无数风波的中东铁路、中长铁路,其实就是东清铁路,无非是名字不同罢了。
铁路西起满洲里,经海拉尔、昂昂溪、哈尔滨直达绥芬河,并且在东西两端,可以连接西伯利亚铁路的赤塔和海参崴。随后又以哈尔滨为北站,经过长春和沈阳,一路修到旅顺,全长2400公里。
而且在修建东清铁路的时候,俄国开辟了松花江航线,并且在松花江沿岸到处设立码头,仅在哈尔滨就有4个码头。
从此以后,俄国在外兴安岭的船只,可以沿着松花江的主流和支流南下,经过哈尔滨、吉林和长春,抵达中朝边境的长白山。
有了东清铁路和松花江航运线,东北基本被俄国的势力覆盖,俄国的火车和船开到哪里,哪里就是俄国的殖民地。
而东清铁路和松花江航线的交汇点就是——哈尔滨,于是哈尔滨有了十分方便的水陆交通线,成为东北物资和资金交流的核心枢纽。
如果说中国东北是俄国投资的重点工程,那么哈尔滨便是重点工程里最关键的一部分。
两条交通线建成没多久,日俄战争爆发了,给交通线附近的哈尔滨等城市,送来大量订单,给哈尔滨和东北崛起加了一把猛料。
毕竟战争的关键在于后勤,俄国的重要工业区都在欧洲,不可能穿越万里来送物资。
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俄国控制的东北地区建立工厂,生产出物资以后,沿着东清铁路和松花江航运,直接送到前线部队的手里。
俄国人的19家面粉厂,消耗4000万普特农产品来做口粮,消耗200万普特农产品酿酒,此外还有无数生产肥皂、罐头、茶、糖、烟草的工厂,生产物资供应前线俄军。
据《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的记载,短短一年时间,一家小型肥皂厂的利润,就达到生产成本的50—100倍,可想而知赚了多少钱。
到了1906年战争结束的时候,哈尔滨的俄国资本,已经有了正常条件下几十年才能达到的规模。
而且为了更有效率的赚钱,俄国资本上马了大批先进工业设备,什么制粉厂、葡萄酒厂、皮革厂、铁器厂都有了,硬生生把落后的农业地区,打造成稍有规模的工业化地区。
当然了,那些头脑灵活的中国人,也跟着俄国发了一波战争财,在战争期间建立了一些面粉厂、酒厂和油料厂,完成民族资本的原始积累。
比如哈尔滨成了面粉中心,和宁古塔、海拉尔的面粉厂一起,资本总额占东北实业的一半。每年酿烧酒需要10万吨左右的粮食,产酒8亿斤,这些烧酒厂估值6000万银元。
那些做运输生意的人,也能在松花江和黑河上,轻松赚到3倍甚至更多的利润。
至于如何更多,请参考《水浒传》里“江心吃面”的故事。
随着交通线和战争致富,满洲里、海拉尔、昂昂溪、横道河子、绥芬河、双城堡、扎兰屯、福拉尔基等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崛起为东北的重要城市。
大家可以再看一下地图,这些新崛起的城市,基本都在东清铁路和松花江航线附近。
正因为是受俄国投资崛起的,这些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受到俄国的影响非常大。
俄国占据的东北地区,虽然有银子和其他货币,但大家更愿意使用卢布做生意。
据《东三省经济调查录》统计,共有8亿卢布在东北流通,以至于“十月革命”以后卢布贬值,直接给东北造成一次金融危机,物价上涨工人失业,哈尔滨工商业倒闭50%,经济倒退5、6年。
无奈之下,东北政府废除卢布的金本位制,用银本位的哈大洋流通,才逐渐恢复东北金融秩序,可见俄国对东北的影响有多大。
在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做为战胜国,得到长春——旅顺段的东清铁路,日本改名为南满铁路,开始正式经营中国东北。
日本的工商企业纷纷入驻辽宁,建立起大批日本工厂,而有了日本的投资,资本就在辽宁活跃起来,少数中国人能喝点汤,趁机做一些工厂什么的。
实在不行,不需要技术的典当、粮食、布匹生意,也可以做嘛。
换句话说,日本和俄国投资、交通线、战争的合力,让东北赚到崛起的第二桶金。
其实张作霖能治什么国啊,反而是已经崛起的东北,让他有了败家争霸的资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在占领沈阳之后,迅速北上,占领了中东铁路以外的全部东北领土。
1935年,斯大林以1.4亿日元的价格,把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卖给伪满洲国,其实就是卖给日本。
东北夹在苏联和日本之间,只要中国没有强大的实力保护国土,就一定会被其中一个国家吞并,前30年的拉锯战是前奏,现在则是一锤定音了。
而夹在两个强国之间,是东北的幸运,也是东北的不幸。
说幸运,是因为在列强争霸的年代,凡是被列强看中的地方,都会吸引到一波投资,完成农业地区向工业地区的转型。
尤其是东北这种被两个强国看中的地方,无形之中就形成一个以东北为中心、日俄为两翼、辐射到蒙古、朝鲜和远东的庞大经济区。
正因为这样的先天条件,东北才能摆脱荒凉苦寒的标签,成为近代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
说不幸,是因为两大强国终究要分出胜负,独占中国的东北。
到这个时候,失去其中一个国家的投资贸易,以东北为中心的大经济区,繁荣程度必然大打折扣。
而独占东北的国家,则会把东北视为后花园,和英国剥削非洲一样,拼命剥削东北的人民和资源。
既然独占了东北,就会把东北当作自己的地盘来建设,东北人民要吃很多苦,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能接收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区。
远的如印度,英国独占几百年,留下的工业基础非常完善,近的如东北,日本当成后花园来建设,短短14年就留下不太发达、却远超中国其他地方的工业基础。
从1933年起,日本向东北投资11.6亿日元,以国家资本“满铁”为中心,建设了一批重工业项目。
1937年以后,日本连续推出两个五年计划,投资近百亿日元,并且按照“一业一社”的原则,把生铁、钢材、汽车、飞机和电力等行业,交给日本财阀垄断经营。
到抗战结束前夕,东北已经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鞍山钢铁、抚顺煤炭、吉林的水力发电站、沈阳的机械和军火、大连和哈尔滨的纺织食品等等,远远超过关内一大截。
尤其是1937年建成的丰满发电站,发电能力是22亿度,而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全国发电量也不过43亿度。
而且日本在工业之外,还建了12000所小学、200所中学、几十所技校和军校。日本当然不是要提高东北人民的文化水平,而是让东北孩子接受日本教育,成为日本统治东北的帮手。
这些学校的教学水平,不能和日本的正规教育相比,但还是培养出几十万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
日本投降以后,很多知识分子成为我党我军的技术骨干。
有些人说“东北的工业超过日本”了,说这话的人就不动脑子,敢情日本搬家到东北过日子?
东北财经委员会在1949年做了一份资料——《伪满时期东北经济统计》,开篇就说了:
东北的煤产量占全国49.5%,发电能力占78.2%,钢产量占93%,属于中国工业的重地。但是东北工业的机械化程度较低,日本使用原动机的工厂占总数的83%,东北使用原动机的工厂只占33%。日本每公顷耕地用肥料583公斤,东北耕地只有2.5公斤。
换句话说,东北工业的高精尖技术不多,工业数据都是技术落后的小工厂堆起来的。
然后就是这样的东北工业,经过苏联红军的洗劫,依然让进入东北的国共军队傻眼,留下“将军全国都走遍,发现工业聚南满”的玩笑。
那些苏联看不上的工业设备,经过我党的整合组装,1952年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重新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东北有完整的重工业基础,再加上国家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政策,东北成为中国的工业龙头,以至于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里,其中56项都在东北。
随后几个“五年计划”,国家继续对东北进行投资,最终形成冶金、石油、机械制造等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
那时候中国有两个老大哥,一是苏联老大哥,二就是东北老大哥,这两个老大哥,全中国人民都承认。东北人民也特别自豪,感觉做为东北人非常有面子。
国家决定改革开放,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而对于经济和技术不太发达的中国来说,要向世界各国出口产品,重工业设备显然不是首选。
于是,国家的工业战略政策,从投资重工业变成以轻工业为主导。
“积重难返”的东北,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逐渐落后了,而有轻工业优势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也取代东北,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地方。
国家和东北政府,多次想挽救东北衰落的趋势,比如海量资金投入、规划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等等,但是都没什么太大的作用,东北还是以传统老工业为主。
在这样的环境下,知识和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其实是题中应有之义。
类似于我们山西习惯了挖煤,突然冒出一家高科技或者互联网公司,不仅招不到合适的人,政策和市场也不兼容,本质上还是成功者的路径依赖。
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地方,习惯了固定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想掉头就特别难。
除了国家政策的转型,导致东北衰落的重要原因,我觉得是另外两个:
不论长三角或者珠三角,都是沿海地区,轻工企业生产出来的商品,只要经过非常短的陆上运输,就能到海边码头,经过海运出口到世界各国。
而东北除了大连以外,你很难找到大型出海口,便很难发展日韩贸易,更不用说远销欧美的贸易了。
“你东北的距离远、运费贵、产品不优质,与其如此,我直接去广州和上海做生意,不香吗?”
我们前文说了,东北崛起的关键是俄国开辟远东,用资金和铁路航运投资东北,直接造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群崛起。
后来日本和俄国共同投资东北,形成以东北为中心、日俄为两翼、辐射蒙古和朝鲜的庞大经济区。
但是在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国力大幅度退步,中央政府都差点破产,导致万里之外的远东地区,彻底衰落的不成样子。
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衰落,那么中国东北和俄罗斯的贸易,便很难和两个三角洲一样,形成大规模的市场。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失去经互会的平台,导致朝鲜从准发达国家,沦为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不能参与世界贸易,已经完成工业化的朝鲜,竟然在90年代后期爆发大饥荒,饿死几百万人,金正日无奈的号召朝鲜人民,进行一场“苦难行军。”
南边是这样的穷邻居,中国东北又能和朝鲜发生什么关系?
至于韩国和日本,基本以全世界为市场,已经不局限在东北亚了。
中国东北的衰落,其实是东北亚的整体衰落,和东北人民关系不大。
很多人把东北衰落的原因,简单总结成官僚主义,麻烦说这话的人把脑子拎清楚,哪里都有官僚主义,这东西不是东北特产,你敢说长三角和珠三角就没有?
但是在市场繁荣规则完善的地方,市场自然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让官僚们小心谨慎,下次不敢再犯。
比如某市要建一座高科技园区,要是犯了官僚主义的病,项目黄了,市领导怎么交代?乌纱帽还要不要了?市区以后的发展怎么办?
东北亚整体衰落和没有出海口,导致中国东北的市场经济不繁荣,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那就只能拼命向体制里挤、用权力漏洞分配资源,这不就是官僚主义么。
所以说,东北的官僚主义是结果,整个地区衰落和贸易市场不繁荣,才是原因。
既然经济不景气,没有太多的就业机会,东北自然留不住人口,一波一波的向南走。
5月11日公布了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人口下降1.2个百分点,而东部地区上升了2.15个百分点,说明东北人口在持续降低,全国人口都在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迁徙。
倒不是说东北人都去了长三角,其实东北人民也挺喜欢海南的。
“五一”前我去了趟三亚,结果没见到几个海南本地人,打交道的都是东北老铁……
1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人民奔赴东北谋生存,现在衰落的东北,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自然会寻找更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