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
前段时间聊了陈独秀,我们说陈独秀的悲剧是经济不独立,导致给经费的苏联,成为中国革命的上级单位。
那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来聊中国革命是如何经济独立的。
简单说就是,红军如何搞钱。
其实这个问题,1928年“朱毛会师”的时候就有答案了。
两只部队会师以后,每月要消耗40万斤粮食,压力山大。于是红四军成立了军需处,并且颁布了“打土豪、筹款子”的搞钱方法,具体来说是四种:没收、派款、罚款、挖窖。
我们来逐个解释一下。
没收和打土豪是一起进行的,就是把根据地里的土豪劣绅打掉,然后把土豪家的金银、粮食、现金、布匹、食盐、药材等物资全部没收。
这是最直接的搞钱方法,那年头没什么成规模的银行,又不是以现金为主的社会,所以土豪有什么积蓄,往往囤积在家里,最后成了红军的经济基础。
派款是红军占领城镇之后,召集地方商人开会,要求限期交纳最低的金额,用来支援革命战争。
一般来说以1000元资本为标准,标准线以下的可以不用交,标准线以上的商人和资本家,按照累进税的方式逐步递增。
越有钱,派款越多。
类似于《让子弹飞》里说的,不刮穷鬼的钱,你想挣谁的钱?“谁有钱挣谁的呗。”
罚款是根据土豪的财力,命令他缴纳一定额度的现金或者物资,做为常年欺负穷苦人的惩罚。
挖窖更简单,在红军攻入城镇之前,很多土豪劣绅就跑路了,他们藏在地窖里的金银和物资,便成为红军“挖浮财”的对象。
这简单粗暴的四板斧,红军一直用了三四年,渡过最艰难的时期,有了最初的经济来源。
虽然数额不是很大,但好在红军比较弱小,养活起来足够了。
至于“分田地”,是另一种比较正规的搞钱方法。
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决定实行土地革命,把集中在地主手里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和苏维埃。
陈毅曾经签署过一份通告,明确规定土地分配之后,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并且不禁止土地买卖。
我们以前有一种默认想法,红军把地主的土地给分了,然后就什么都不管了,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和红军再没有半点关系。
收钱是不可能收钱的,你不是为人民服务么,怎么能收钱呢?根据地不是市场,一旦收钱,性质就变了呀。
其实这是不对的。
红军不是白莲花慈善家,分田地的目的,就是为了收钱。
国府是地主掌握大部分土地,政府要收钱,必须经过地主。可能政府准备收1万块,摊派给地主以后,地主向农民收了10万块,却给政府交了5000块。
大部分钱,都被中间阶层给瓜分了。
现在红军打掉地主这个中间阶层,直接和农民打交道,说收1万块钱,绝对不会多收。于是农民减轻负担,政府得实惠,简直是双赢。
那是怎么收钱的呢?
其实还是累进税制,我找了一份红四方面军的收税方案,列出来给大家管中窥豹吧。
第一项是农业累进税。
他们预计每人每年需要5石粮食,便把5石粮食定为口粮,剩下的才是余粮。
余粮不满1石的话,估计也是穷苦可怜人,就不收税了,1石以上的余量才纳入累进税的征收范围:
余粮1石 征收5升(谷子)
余粮2石 1斗5升
余粮3石 3斗
余粮4石 5斗
余粮5石 7斗5升
这些谷子是实物税,收起来可以做红军的口粮,也可以运到国府统治区出口赚钱,这个我们随后要讲到。
第二种是商业累进税。
1931年起,红四方面军的鄂豫皖根据地,开始征收商业累进税,和农业税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些猪行、米行、茶行等倒卖运输的商业,不用生产制造,专门做中间人抽取佣金做为利润,于是他们要交纳佣金税。
税法明确规定,按照每天的营业额来征收佣金税,20元以下免税,20元则抽佣金的15%,20—70元抽20%,70—100元抽24%……900—1000元抽44%。
有固定铺面的商店,以每月营业额收营业税,月营业额在150元以下免税,160—200元收05%,以后每增加100元营业额,便加0.1%的税率。
此外还有特种税,烟酒要收30%的税,丝绸和肉类等奢侈品则值百抽五。
必须吐槽一下,从革命年代至今,烟酒始终走在财政收入的最前列,其他行业都比不了,算是老传统了吧。
总而言之,红军不坑穷苦人民,谁有钱就挣谁的。
你可能要说了,革命根据地不都是苦哈哈么,怎么可能征收商业税呢?
当然,革命根据地都是老少边穷地区,但是没有商业,可以自力更生的发展商业嘛。
早在1928年5月,教员就命令筹建农贸市场,逢2、5、8为集市,也就是现在农村说的赶集。
红军不仅把战利品拿出来卖,还鼓励根据地的商人和农民,把家里的剩余物资拿到集市上卖,等日落收摊的时候,按照规定收一定数量的税款。
这种农贸市场的好处在于,国府的苛捐杂税非常多,而且税卡一个接一个,可能没做生意呢,各种税就交了一大堆。
而红军办的农贸市场只收一次税,说好一刀就是一刀,绝不多砍。
所以根据地的商人和农民,特别喜欢去红军的市场做生意,以至于农贸市场经常出现2、3万人的盛况,还有很多是外省赶来的。
贺龙在红二方面军根据地,更是严格保护工商业的利益。
解放桑植县城以后,商人担心犯错误,都跑回家不敢营业了,于是贺龙亲自出面做工作,把商家都请出来继续做生意。
红二方面军的根据地在湘西,那地方遍地土匪,贺龙命令在县城之间设立关卡,保护来往的行商。
要是有土匪出现,红军还得出城剿匪,保护两大家族的钱。
仅仅1934年到1935年间,大庸县城的84家商店,便缴纳了35190元税款,再加上其他县城的商业税,可想而知有多少。
窥一斑而见全豹。
相比大革命时期用苏联经费生存,上山的红军学会搞钱,才走上经济独立的道路,逐渐摆脱苏联的经费。
2
根据地内部的经济总量有限,财政天花板很低,达到一定规模就玩不出花来了,所以红军要更上一层楼,必须发展对外贸易。
“秋收起义”残部刚上井冈山不久,便被封闭的环境给困住了。
于是教员派人下山,联系湖南和江西的地下党组织,请他们联系药店和商店,帮井冈山的红军买东西,初步建立起“赤白贸易线。”
以后的对外贸易,都是在这个起点上做起来的。
1928年底,“朱毛红军”在根据地的边界地区,成立“竹木委员会”,专门负责出售根据地的土特产。
根据地有什么土特产呢?
无非是粮食、竹子、木材、油、茶叶等农村产品,出售到国府控制的城市地区,然后用赚到的利润,再买回根据地急需的盐、布、药品甚至枪支弹药。
这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核心问题。
100年前的中国是农业国,大部分物资都散落在广袤的农村,占领农村,其实就是占领了物资产地。
而物资才是城市生存的基础。
我党和我军控制了农村,相当于对国府釜底抽薪,让国统区成为一座空中楼阁,一旦掐断和城市的联系,城市便可以一战而下。
后来的革命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解放军席卷中国农村以后,便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物资,把国府的城市孤立起来。
剩下的几次大战役,只不过是收尾工作,打扫战场罢了。
井冈山时期的组织和军队,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利用根据地的物资进行出口,换回根据地需要的工业品。
尤其是粮食,属于根据地输出的大宗农产品,而国府控制的城市,最需要的恰恰是粮食。
“反围剿”战争开始以后,蒋介石给前线部队下命令,要求对根据地严防死守,不允许任何人员和物资流通,准备把红军困死在根据地。
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没有红军根据地的粮食出口,导致江西、福建的十几座城市严重缺粮,蒋介石无奈之下,从北方调粮食支援南方城市。
不过蒋介石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粮食不足了,各地为了不闹饥荒,赶紧准备好现金、药品和武器,向红军根据地买粮食。
就凭红军高效的收税(谷子)能力,还不是要多少给多少?
你说,红军怎么可能缺钱呢?
于是在红军革命的年代,根据地出口以粮食、竹子、樟脑和家禽为主的农村物资,进口盐、药品、布和军火为主的工业物资,不仅能赚钱,还可以发展根据地的外贸经济。
而且为了有稳定的贸易,红军派人到国府统治区开办“源记商号”,光明正大的做进出口生意。
城市里的万丰布庄、裕祥京果等5家店铺,也是“白皮红心”的统战店铺,私下经常帮根据地做生意。
顺便说个有意思的事。
贺龙在根据地和商人们合作进出口生意,不小心让很多商人发了财。
大庸县的一家药店老板,专门负责给红军买药品,很快从破产边缘走出来,并且进阶为资本2000元的土财主。
永顺县的熊镜堂负责卖桐油,只用了2年时间,便从1200元资本的小财主,成为1.5万元资本的大土豪。
赤白两区在战场上打的炮火连天,私下却做生意做的飞起。
这些事红军都知道,南方军阀也知道,就蒙一个蒋介石。
到了19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已经建立起三条稳定的交通线,一条是筠门岭经过梅县到广州和汕头,一条是江口镇到广州,另一条是长汀到上海和厦门。
除了反围剿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这三条交通贸易线基本是通畅的。
总共三条贸易线,其中两条就是通往广州的,除了中央苏区离广州近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广东军阀陈济棠在资助红军。
因为陈济棠也发现了,蒋介石的旗号是攘外必先安内,那么围剿完红军之后,下一步必然围剿拥兵自重的军阀,而广东的陈济棠又是首当其冲。
陈济棠想啊,与其让蒋介石来打我,不如用物资给红军输血,让红军在江西顶住蒋介石,而且在做生意的时候,各路粤系将军还能赚钱,何乐而不为?
于是粤军北上“剿共”的时候,非常不认真,把战线推进到寻乌、安远一线,便不愿意再向前走一步。
军长余汉谋、师长李振球等人,用麾下的军队给粤商撑腰,大肆买卖物资,尤其是李振球,在赣州的利民百货商场有80%的股份,不是他不愿意听蒋介石的命令,实在是金钱的诱惑太大啦。
粤军和红军的交易方式特别有意思,他们约定以“武装抢劫”的名义完成交易。
如果你穿越回1930年代的赣南,看到商队被抢劫却没人管,反而非常大方的说随他们抢,你千万别惊讶,那一定是红军和粤军在做生意。
所以红军为什么能用外贸搞钱?
根本原因就是占领了农村的物资,以及军阀之间的分裂。
3
其实农产品都是小意思,最赚钱的是出口钨砂。
钨砂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熔点高达3400摄氏度,而且质地特别硬,可以用来做采矿钻头、穿甲弹、飞机引擎等等。
对于准备打仗的工业国来说,钨砂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物资。
虽然百年前的中国不是工业国,但有个好消息,中国是世界钨砂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1930年代初期,中国钨砂产量占世界的60%,而赣南的钨砂产量,又占中国的70%。
换句话说,世界上将近一半的钨砂,出自中国赣南。
赣南是哪里?
中国最大的苏区,中央红军的根据地啊。
巧了。
于是红军占据大部分赣南钨矿,掌握世界钨砂的出口定价权,然后用钨砂贸易,支撑起红军的半壁江山。
1932年,“中华苏维埃国家钨砂公司”成立,这家公司是国有企业,由国民经济部直接领导,负责收购和销售钨砂,不允许任何私人资本染指。
钨砂公司成立不久,便在盘古山和铁山垅设立收购站,以每百斤9—15元的价格收购钨砂,精洗之后运到赣县出口,每百斤定价52元,除去3—6毫洋的运费,剩下的都是利润。
赣县在江西南部,距离陈济棠的粤军非常近。
你肯定猜到了,红军开采出来的钨砂,大部分卖给陈济棠了。
具体方式就是红军运到赣县,李振球部武装接收,然后再交给军长余汉谋,最后由余汉谋亲自监督,把钨砂运回广东交给领导陈济棠。
红军这边每次交易几十吨钨砂,能换回4000多匹布、几十吨盐、近万元的药品,当然了,枪支弹药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为了运送钨砂,余汉谋甚至专门修了一条公路,宝贝的不行。
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兵变反蒋,毛泽民亲自和十九路军谈判,约定每百斤50元的价格出售钨砂,十九路军用枪支弹药、盐和药品付款。
交易方式和粤军差不多,都是武装接收。
据统计,中央苏区可以年产4000吨钨砂,价值400—6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70%以上。
这才是财政的主要来源。
当然,十九路军的反蒋事变,坚持两个月就失败了,钨砂的主要买家还是广东陈济棠。
那陈济棠要钨砂做什么,广东也没什么像样的军工业,根本用不了这么多的钨砂啊。
其实陈济棠不是自己用,他要卖给纳粹德国。
就在红军长征前夕,陈济棠和德国驻华代表签定秘密协议,规定德国给他建兵工厂、造船厂、修铁路,用德国技术把广东武装起来,总价值2亿马克。
而陈济棠的支付方式,便是向红军买来的钨砂。
这么看来,红军为了中国革命开采出来的钨砂,最后却到了希特勒的手里,做成武器走向欧洲大地。
这种事情太魔幻了。
4
原本想把我党我军怎样经济独立捋一遍,最后发现内容太多了,一篇根本写不完。
这次就先写红军篇,以后找机会,把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如何搞经济补上。
这篇文章基本上把红军的经济来源说明白了,希望能给大家增加一个知识点,以后和别人说起红军,不要除了勇猛善战以外,就没什么可说的。
而且我党和红军的经济独立之路,放到现在被围剿、封锁、打压的时代背景下,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
写文章之前重新翻了一下《毛选》,里面有篇文章叫《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教员是这么说的:
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设事业是为着它的,是环绕着它的,是服从于它的。
忽视经济建设是错误的观点。
那种以为经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而忽视革命战争,离开革命战争去进行经济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观点。
抓革命是为了促生产,促生产是为了抓革命,两者不能偏重或者偏废,都是事业走向进步的动力。
在文章的最后,教员非常肯定的说:
假如我们争取了上述的一切条件,包括经济建设这个新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并且使这一切的条件都服务于革命战争,那么革命战争的胜利,无疑是属于我们的。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是1933年写的,对于革命和经济的观点,已经很成熟了,并且对未来有极大的自信。
现在竟然有人说教员不懂经济,红军没有经济来源都是泥腿子,呸,你才不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