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瀚海狼山:至少比小鹰号大1万吨,为何偏偏少了1条弹弓?|2021-05-21

小鹰号是全球到目前为止,一艘最成熟可靠的常规动力大型航母。而所有的8艘福莱斯特级加小鹰级中,也只有已经有60多年历史的小鹰号还处于封存状态,虽然最终重新启动再服役的概率已经非常低,但是也说明作为小鹰级的首舰的小鹰号,是一艘建造质量和设计质量都非常不错的航母,可以被认为是20世纪全球常规动力航母的巅峰作品。后来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虽然吨位都有所放大而且全部采用了核动力。但是单纯就主机轴马力、最高航速、机库面积这些和作战性能直接相关的硬指标来说,甚至都没有超过小鹰号曾经达到的最高水平。不过到了2020年代,终于要有一个后来者,要全面地超过小鹰号。既然要超过,就要详细地说说到底是哪些方面会超过小鹰。当然要超越的首先还是满排吨位明显超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谈到过多次。


任何航母再强大,在目前的人类技术条件下,仍然是一艘船舶。空天航母虽然有规划和想法,但是真正实现,恐怕是另外一个100年的事情。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航母仍然摆脱不了自己是一艘船舶或者说是最大型的军舰这个本质。既然是船舶和军舰,那么其排水量指标,以及与排水量最直接的型宽、水线长度这些指标仍然是最基本的外在特征。从各方面的资料来看,小鹰号的满排吨位被认为是8.15万吨,基本型宽在39.5米到40米之间,最大吃水深度在11.9米左右。而实际水线长度可能在300米整。也有人认为,小鹰号公布的满载排水量高达8万吨以上,是属于超级大国海军一贯的战略忽悠。也就是拿英制短吨来当国际公吨单位公布,于是认为小鹰号的真实满载排水量其实只有7.6万吨到7.7万吨之间。这里且不管小鹰号的满排数字是8万吨以上还是7.6万吨以上。


而小鹰号的水线长度不超过300米,整体型宽不超过40米是基本肯定的。而某个后来者,水线长度也论证过不止一回两回了。早期的说法是310米以上。完全合拢后的新判断是在305米以上。或者不论怎么说,都不会低于302米的最低值。而其型宽则最小不会低于40.5米。虽然明显比尼米兹级和福特级317米的水线要短一些,但是其水线长和型宽都大于小鹰级是完全不成问题的。最终比小鹰级满排大1万吨左右是比较合理的。那么在整体吨位大于小鹰级的情况下,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明显超越小鹰级呢?其上面配备的雷达传感系统和近程防御系统以及电子设备,在下水年代差距60年以上的情况下,绝对领先就不用再多说了。如果说还有其他明显的“硬指标”,那么后来者的全船发电功率远远大于小鹰号也是可以肯定的。曾经论证过后来者在推进轴马力之外,全舰的发电功率很可能不会小于13万千瓦,这个数字比福特级还大,更不用说全电发电功率还不到5万千瓦的小鹰号。在用电和全电管理上,两者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那么在吨位和发电能力都明显超越小鹰号的情况下,为何明显地是3大电弹弓,而不是小鹰号和其后超级大国所有大型航母上都一致的4条大弹弓呢?第一个原因,就是所有斜角甲板上的2根蒸汽弹弓,都不可以同时弹射舰载机。从其设置角度来看,如果同时弹射舰载机必然空中相撞。而在弹射大翼展的预警机的时候,不但不能同时弹射,就是先后弹射都不行,因为只要前面的偏流板没有完全放下和清空甲板,那么后面弹射的预警机的机翼必然碰到障碍物。导致表面是4条大弹弓,其实使用中是3.5条。第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斜角甲板中间的这条弹射线,其弹射梭在不弹射时,只能停放在斜角甲板的最前端。而最外侧的弹射线的弹射梭,却可以缩回到固定停机区。有这么一个弹射梭在斜角降落甲板上,总会对拦阻失败而必须复飞的舰载机是一个安全威胁。虽然危险系数不大,但是确实存在。第三,蒸汽弹射时代,可靠性普遍不高也是导致大型航母必须设置4根弹射线的主要原因。

蒸汽弹射需要高温高压,而高温高压蒸汽本身有非常强的腐蚀性。即使平时基本不生锈的高标号不锈钢,在高温高压蒸汽中也会逐步腐蚀。而蒸汽弹射又用到橡胶密封材料,都是容易引发高故障率,需要反复维修维护的系统。维护4台蒸汽弹射线,占据航母上所有维护工作量的85%以上。让维护队伍常年精疲力竭。即使这样,超级大国海军目前所有的蒸汽弹射弹弓,任何一根,也很难保证持续弹射200次而没有故障。只有同时具备4条弹射线,才能确保一次实战中可以持续起飞500到700次舰载机。而升级到电磁弹射大弹弓之后,超级大国海军原本的计划是:单条弹射线平均4400次才有一次故障,比原先的蒸汽弹射可靠率提高了20倍以上。而实际在福特级上测试是平均弹射244次就有一次必须系统重启的大故障,并没有比过去的蒸汽弹射系统强到哪里去。而后来者在陆地试验中,连续弹射了1.X万次,故障为0!按照这个标准,后来者的这3条电弹弓,可以当小鹰级和福特级上的180条大弹弓来用了。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瀚海狼山:至少比小鹰号大1万吨,为何偏偏少了1条弹弓?|2021-05-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