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幸和英雄同时代生活过。
今天早上刷到“袁隆平去世”的新闻,突然感觉鼻子一酸,这个教科书里的传奇人物,还是没能熬过时间的规律。
后来澎湃出来辟谣,说“袁隆平去世”是假新闻,我长舒一口气,心想这样的反转真好,袁隆平老爷子操劳一辈子,应该再活20年,享享清福。
万万没想到,下午,老爷子真的走了。
看着电脑上的黑白页面,我这个30岁的男人,眼泪唰的一下就流出来。真的,很多年了,从来没有哪个名人的去世,让我感觉到如此难过,直到今天。
我们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世上最悲惨的不是贫穷、没有工作或者房子不大,而是记录在史书里的惨烈字眼:
大饥、人相食、易子而食……
这些字眼之所以惨烈,原因就是在遭遇天灾人祸的时候,严重缺乏粮食,无数本该有美好生活的人,只能活活饿死。
而那些侥幸没有饿死的人们,在严酷的生存压力之下,只能选择突破道德底线,想尽一切办法弄到一口吃的,勉强活下去。
哪怕吃到嘴里的是人肉,甚至是亲人的肉。
我们读书的时候,总感觉这种事情离我们很遥远,但是仔细想想,真的很遥远吗?
从“人”的角度来说,凡是参与“大饥、人相食”的,有哪个是金玉满堂的权贵?
只有底层百姓,才会在天灾人祸的时候没有粮食,被迫以亲人的肉做粮食,或者成为别人的口中粮。
那些游走在地狱边缘的人们,其实就是你我。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饥饿离我们更近。
在无数人奉为黄金时代的民国,每年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仅仅40年代初期的大饥荒里,湖南一年就饿死600万。无数贫苦人民,用草根树皮果腹,才勉强活下来。
就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技术落后和耕地不足,粮食产量依然不多。
如果让我们的父辈回忆一下过去,几乎都有饿肚子的经历,对于年轻的他们来说,顿顿吃饱简直是天方夜谭。
我父亲在7、80年代读书的时候,每天用长虫的小米煮稀饭,米汤上面能漂一层虫子,就这都要忍着吃下去。
没办法,粮食不够啊。
此后几十年,中国人终于吃饱饭了,我们这代人也没有饿肚子的惨痛记忆,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技术进步,让化肥、机械等工业手段介入农业生产,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
二是几代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不断培育优良种子,从根本上解决亩产量的问题。
而成果最大、提高亩产量最多的,就是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据2020年的新闻报道,双季稻的亩产量突破1500公斤,也就是3000斤。
要知道,古代中国的粮食亩产量只有200—300斤。
整整翻了10倍。
再加上超级稻、海水稻等改良创新的稻子,袁隆平以一己之力增加的粮食产量,根本无法计算。
这就是袁隆平给中国的礼物,他用毕生努力,真正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2019年7月接受采访的时候,主持人问“您是不是怕这样(饥荒)的场景再次出现”,袁隆平十分肯定的说:
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他的意思就是,有了亩产量极高的水稻,我们国家再也不会出现饥荒了,以前那种人相食、易子而食的惨剧,再也不会出现了。
抛开对国家的贡献、淡泊名利的品质、以及极高的人格魅力不谈,对于我们底层的普通人来说,袁隆平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这句话说的没有任何水分。
因为我们和历史惨剧,只差一个袁隆平的距离。
我始终相信“历史是人民推动的”,但是推动历史的人民,永远需要英雄来指引方向。
在粮食和生命的领域,袁隆平就是指引方向的英雄人物。只要人类存在一天,他就是那个悲悯人间苦难的菩萨。
今天袁隆平去世了,他留下的事业却万古长存。
袁隆平院士,谢谢你曾经来过。
我们也有幸和你同时代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