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福特级或者尼米兹级对比。过去的2艘翘头载机舰艇,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第2起飞区的尾部偏流板,或者也可以说是挡焰板,是明显插入到斜角降落区之内的。这样在理论和实践上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缺陷。也就是一旦在回收舰载机的时候。这个第2短距离起飞点就不可同时使用。也就是不能升起偏流板。因为此时如果第2起飞点的偏流板还处于开启状态,那么此时拦阻降落停下来的舰载机,就有很大风险导致右侧机翼或者机翼尖直接撞到升起来的偏流板。这当然是极端危险也是绝对需要避免的现象。这样一来,一旦回收舰载机,那么整个的第2短距离起飞线就不可以同时使用。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也就是一旦实际使用第2短距离起飞线,那么就不可以同时进行回收舰载机的操作。
如果要保持在回收舰载机时还有少量的警戒飞机随时准备起飞迎敌,那么只能使用右前侧的第1短距离起飞线。之所以出现这个矛盾。主要原因在于2艘翘头的总吨位不足。满排只有6万吨,却要操作全球现役最大也是最宽的舰载机。舰载机体量大自然相互平行的起飞点之间就必须拉开足够宽的距离。而全船吨位的不足,又导致全船宽度和飞行甲板的总宽度也不足,最终就只能出现第2偏流板插入斜角甲板降落区前部的妥协。而超级大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由于总吨位基本都在8.8万吨以上。全船甲板宽度基本都在76米或者78米以上。因此确保了第2偏流板彻底和斜角降落区相互脱离,互不影响的情况。从具体的福特级的情况来看,采用电磁弹射线的福特级们,甚至专门把第2弹射线靠右边偏移了一点。
这样才能确保完全让第2偏流板彻底地离开了斜角降落区。而到了新大船上,不管其动力最终如何,有一个基本共识是可以提前达成的。这就是新大船的满排吨位明显不小。最起码大于小鹰级是完全可以确保的;吨位对比尼米兹级的早期3艘恐怕可以不会吃亏。而从尾部已经基本完成安装的外飘来看,其甲板的最终宽度也不小。甚至有可能全宽会达到80米的级别。这个80米的全宽,恐怕对比最新的福特级的78米或者79米的宽度都不落下风了。不过目前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却足够又让人吃一惊。这就是在甲板的尾部降落区的线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那么大致的斜角降落区也是可以在模拟图上提前划定一下。不论未来的斜角降落区是24米宽还是26米宽,其中轴线和尾部的降落区尽头的线条确保垂直是必须的。而且目前最前面的两个弹射线偏流板的位置也是早早确定的。
这样两者在模拟图上都提前划一下。就会发现,在未来的吨位巨大,甲板总宽接近或者达到80米的级别之下。会发现未来的第2弹射线的偏流板,居然仍然还是和两艘翘头的该位置一样,是部分插入斜角降落区的。不管最终降落区的宽度是24米还是26米,区别只在于插入的多少的问题。那么既然总宽已经不弱于福特级,为何这个“老问题”仍然没解决呢?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两点。第一,就是新大船中途改过图纸,蒸弹变电弹大家都是知道的。第二,就在于新大船的电磁大弹弓全球最长,能力也最强也是都知道的。而以目前的吨位,如果用上尼米兹的蒸弹长度或者福特级的电弹长度,肯定是都没现在这么长。自然就可以让两者确保分离。而目前的电磁大弹弓,总长很可能比福特级的要长8到10米左右。当然能力也要翻倍。
福特级目前只能最大弹射25吨,而新大船很可能可以弹射45吨!而且新大船上未来配备的不论有人机还是无人机,肯定都是全球相对体量最大的。在船体总吨位提前确定的情况下,中途才上马更长更强的电磁大弹弓,只能在布局上继续妥协了。实际上这个插入斜角区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大 ,就算是尼米兹级和福特级两者已经分离。而在拦阻降落舰载机时仍然不可以升起第二偏流板,也是要防止舰载机降落角度稍微偏离就会撞上。而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恐怕最终还需要上马12万吨级以上的新一代超级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