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史只要看两套书,一套是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通史》,另一套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的《中国军事史》。当然了,这两套书也存在着一定的错误,但能看出错误来,不就说明你水平到家了么。除了这两套书,古代军事史类的其他书都不要看。
特别是在网上被炒作吹捧的台湾三军大学写的《中国历代战争史》千万不要看。这本书是蒋介石命令台湾三军大学编写的。由一批将校军官捉刀执笔,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人担任指导委员。网上炒作时说是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本书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吹牛要有个限度,这套书应该说是“烂”到无书能出其右者。但是,如果你军事学已经入门了,我反而强烈建议看一看,因为当做笑话看,非常有乐趣。看完就会深刻地明白,为什么蒋介石的800万大军被解放军赶到了小岛上去了?为什么国民党军打谁都打不过,整天吃败仗。水平实在太烂了,难怪屡屡被解放军击败,却还是没有提高,因为没能力去总结经验教训,没那个水平,分析不出来。
但是一定要自己懂军事的前提才能去看,不然根本看不出来他们是怎么胡说八道、胡编乱造的。
该书第二册“战国卷”里开篇讲的是吴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我们来看,这本书是怎么分析吴国和楚国之间最关键、最经典的柏举之战的。
该书称:吴国此次伐楚,其作战构想,将吴军分为南北两路,主力军在南路,由潜(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越过今皖鄂交界之青苔关、松子关,行崇山密林无人之地,向汉水地区前进。北路为一部军,从淮汭舍舟从陆,先行救蔡。
下面我开始讲了。该书所说的吴军北路军,是记载于史籍的,其实是吴军全军。
而该书所说的吴军南路军,是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的,其实是拍脑袋编造出来的“历史”。这正是该书的第一大特点:历史全靠编造。
为什么这本书会编造历史呢?因为他们认为吴军从南路走,能够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是一支奇兵。
我先简单翻译一下,该书所说吴军南路军,其实就是让他们去翻越大别山,从山间孔道进行偷袭。
这是典型的军事知识不足,当时的大别山山间孔道根本走不了大部队,而且该书还特意说是走“崇山密林无人之地”,那根本得不到后勤保障。让部队这样行军,不是去打仗,而是去拖垮部队。
实际上,吴军真想从南路进军,走的应该是长江水路,坐船可直达汉水平原。特别是当时长江的控制权已经在吴国手里。结果这本书的编撰者不肯让吴军舒舒服服坐船,非要让他们去艰难行军,这就是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只能这么说,这本书虽然是上世纪70年代写完的,但写出了21世纪电脑游戏的水平,一支3万人的庞大军队,可以无视地形、无视道路、无视天气、无视障碍、不要粮食、不要饮水,直接进行千里大穿越。太牛了。
牧野之战因为年代实在久远,记载就那么几个字,一般要叙述到牧野之战,只能翻译古文。
但是“神书”就偏偏要写出不一样的东西。这本“神书”洋洋洒洒,花了一大段篇幅来叙述牧野之战。我就不全文照搬了,替他们总结一下,就是:西周军队有战车,商朝军队没战车,所以西周军队以战车采取中央突破战法,一冲过去就把商朝军队冲垮了。摘录一句“想殷商承平已久,戍备松弛,似缺乏是项武器,或有而不多。”
短短一句话,从第一个字错到最后一个字。别说战争是商朝的家常便饭,就是商纣王时期,因为面临对西周和东夷的两线作战,商朝军队几乎每年都在战争中,这本神书连这么点历史常识都不知道,就大言不惭“殷商承平日久,戍备松弛”,事实上周武王就是利用商朝军队正在征讨东夷,趁机发起的牧野之战。至于商朝缺乏战车这项武器,那更是笑话,殷商战车是有出土实物的。
当然了,战车以中央突破战法冲撞商朝军队,一冲就垮了,自然也是想象出来的。他们以为战车群对着步兵冲上去,一撞就赢了。真当看书的人是三岁小孩呢,原来古代战车打仗就是靠撞啊,那玩意结构精巧,但并不牢靠,别把自己撞散架了。战车为什么被淘汰?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地形的要求太高。战场上一辆战车被毁,马上会成为其他战车的障碍物,马上会造成队形混乱,这样打一下被别人反杀了。看看《左传》里描述的车战场景,战车都是避免坑洼崎岖地形,避免有障碍的地形。
在官渡之战中,“神书”说到袁绍的军队编组是这么说的:“选将精兵十万人,骑兵一万,另有胡骑八千。分别建制为步兵五校尉部,屯骑二校尉部,长水一校尉部,射声校尉部,别部骑之一部,编组为南征军。绍军之编制,沿用后汉北军五营之制,分别为“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营、每营官兵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七人。时绍多步骑,乃建步兵为五校尉部、屯骑越骑各两校尉部、长水射声各一校尉部,其中分置将军以行指挥,将军之上则设置监军。”
我的评价是:古代军制都不懂,就不要厚着脸皮写军事史。
这段话的第一个错误:没有任何史料说袁绍“另有胡骑八千”,这是“神书”编造的。这倒也罢了,这是“神书”的常态。
关键的错误在于下一个,对东汉的军制完全不懂。东汉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是部曲,“部”的领兵官是校尉,所以也被称为“一校”,或“一营”。该部如果没有校尉,则由军司马代领。“曲”的领兵官是军侯,没有军侯时,则由千人代领。在西汉时,一曲为一千人,一般两曲为一部。到了东汉,军制发生了变化,一部编制千人,也就是一个校尉手下有一千人。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无论古今中外,在平时情况下,部队基本都是不满编的。
而北军是中央禁军中的一部分。所谓北军五校尉指的是北军中的五部兵力: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步兵校尉,手下员吏七十三人,士兵七百人。屯骑校尉,手下有员吏一百二十八人,士兵七百人。越骑校尉,手下有员吏一百二十七人,士兵七百人。长水校尉,手下员吏一百五十七人,士兵七百三十六人。射声校尉,手下员吏一百二十九人,士兵七百人。总计不到五千人。
所以黄巾起义后,汉灵帝为了京城的安全,又设置了西园八校尉,其实就是增加京城洛阳的防御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史籍记载的每校尉领兵七百人,指的是平时状态,战时一般会满编,甚至扩编,比如每部兵力由一般的二曲变成三曲、四曲、甚至五曲。不过满编状态也就是千人,但无论如何不会有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七人。
北军五部: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每部对应的都是一个官职。步兵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官职只有一个,所以不会出现五个步兵校尉营,也不会出现两个屯骑校尉营。“神书”把袁绍的军队编制为十个校尉营(还有一个所谓的“别部骑之一部”,对于这个名词,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是一个不见于任何史籍,由“神书”发明创造出来的假冒“军事名词”),纯粹是为了凑人数,按他们的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七人一营计算,十个营就是十一万人,就跟史料记载凑上了。实际上不上那么回事。而且,有这个官职才会有这个营,袁绍当时手下诸将并没有被封为步兵校尉、屯骑校尉等官职,是不会有这样的部队番号的。而且北军是中央禁军,是东汉皇帝亲自掌握的战略机动部队,袁绍哪有资格把手下的军队设置为“步兵”、“屯骑”、“越骑”,袁绍要是私设,那就是造反。
这帮“神书”的编写者难道不知道袁绍讨伐曹操,是以清君侧为名,是以汉室忠臣自居。让汉室忠臣直接干谋反之事,这不是在搞笑么。
而且屯骑、越骑、长水都是骑兵,“神书”虽然凑出了袁绍兵力十一万人的编制,但兵种又凑不对了。按照他们的说法袁绍设置了屯骑、越骑、长水,共五校尉部,那就是五万六千骑兵。
所以错误其二,我都无法给出一个简短的定义。因为“神书”只知道袁绍当时是大将军,而大将军统率北军五部,然后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了超常的想象力。这个脑补水平,实在是高!中央禁军和郡县兵,在汉朝军制中是完全不同的,求求你们多读点书。
最后,“神书”说指挥校尉部的是将军,在将军之上还设置了监军。
关于这点,袁绍的军队如何编组的,是有史料记载的:“绍乃分授所统为三都督,使(沮)授及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五》)袁绍的十万大军由三个都督分别统率,沮授、郭图、淳于琼为都督。这说明,“神书”的编写者,连基本史料都没看过。
而且,监军的官职并不是在将军之上,东汉也没有“监军”这个官职。履行监军这个职能的,中央禁军的官名叫护军,北军五部叫北军中侯。这个北军中侯权力虽大,但官职不高,是六百石的官;而五个校尉都是比二千石的官。
对于一本军事通史来说,历朝历代军制这是基础知识,这些都不知道,是没有资格写通史的。
这本“神书”对历史的编造和对战争的想象,一个个写出来,那可以写一本巨著,篇幅甚至能超过原书。所以就不一一例举了。
但是,我要说的却是,这本书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大家要说了,你这人是不是人格分裂,一会说差,一会说好。这本书确实非常好,只要把书名从《中国历代战争史》改成《中国历代战争演义》就行了。作为“演义”,自然是非常有水平的了。
这本书是国民党三军大学的将校军官编写的,这些人都是军事教员,负责国民党军的战略、战术教学。可这些人显示出来的水平,完全不能履行他们的岗位职责。他们的水平,其实代表的是国民党军的整体水平。就这种水平,老是打败仗,很正常。我们现在老是说抗日战争,日军一个大队可以打国民党军一个师,国民党军一个师兵力火力都强于日军一个大队,怎么会打不过?训练水平差,战术素养差是根本原因。所以,和解放军交战,800万大军,被赶到一座小岛上去,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