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电影《长津湖》发布了一个4分钟的特辑,激动啊,终于出来了,满怀着虔诚的心情,第一时间看了。
4分钟的特辑,剧透出来的电影镜头也就1分半钟左右,还错误百出!
特辑开头是吴京在喊:“一排二排打右边,三排四排打左边,听命令,掩护电台和译电员同志先撤。”
但是我们很容易脑补,只有一个场景,全连官兵才能都听到吴京的喊话,并齐声回答:“是!”见下图。只有以下这个场景,全连才能听到连长的喊话。
不管是行军队形还是战斗队形,或者是在阵地进行防御。不管是哪种情况,各排之间有相当的距离,随便连长在哪个排,其他排是听不见吴京喊话的。这是错误一,还无伤大雅。
但短短5秒中还有第二个错误,吴京让部队掩护电台和译电员先撤,说明要进行防御战斗,而且是紧急情况下的仓促防御战斗。
科普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的电台是极少的,步兵连队是没有电台的。
志愿军在初期电台情况如下:1950年11月,志愿军全军9个军共有无线电通信装备,15瓦报话机117部,15瓦以上收发报机104部,收信机3部,步谈机356部,电台车1辆。装备无线电通信装备最多的一个军为:15瓦报话机16部,15瓦以上收发报机9部,步谈机43部。而第9兵团总共只有报话机52部。
吴京所说的译电员即机要译电员,通俗地说就是把电文加密为密码电报,或把收到的密码电报翻译为电文的那个人。
因此可知,吴京这个连至少正在掩护一个师以上的指挥所进行紧急疏散。
不好意思,整个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第9兵团都是进攻方,从来没有过师以上的指挥所遭遇如此危险情况,需要在步兵掩护下撤离的。
因为这5秒是黑屏,如果电影展现出来的是一个连队有电台和译电员,那更是天大的笑话。
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网友们指出的服装问题。这个问题是网友胡说了,50式军装,夏天戴大檐帽,冬天戴棉帽或皮帽。网友说杨根思的照片戴大檐帽,这和长津湖战役没关系。而且那个时候解放军的服装没那么统一规范,特别体现在帽子上,大檐帽是官兵们最不喜欢的帽子,一般都喜欢戴解放帽,有的还戴八路军的军帽。实际的历史中,朱德给第9兵团动员,戴的也是解放帽。
(这张照片就摄于长津湖战役期间,戴的就是解放帽,也就是网友诟病的第9兵团登上火车出发戴的解放帽,见再上面那张图。)
我们继续说真实的错误,特辑最后一分多钟是战斗场面。这一分多钟的镜头,我第一次看,没看出来是什么东西。如果不知道这是长津湖的镜头,我肯定以为是炸鬼子炮楼。机枪、铁丝网、探照灯,炮楼,诸要素齐全。特别那个探照灯,妥妥地就是鬼子炮楼。
再一看不对啊,怎么还有一门高射炮呢?志愿军又没空军参战,那门高射炮大炮管子杵着天干嘛呢?
当场骂娘!志愿军啥时候攻打过水门桥?美军陆战1师啥时候派部队驻守过水门桥?
历史上真实被炸断的水门桥,人们都知道美军从日本空运配件,把桥修通了。桥上并没有发生战斗。
长津湖战役,可以用来拍着战斗场面的素材多得数不清,偏偏要编一段历史来拍,这个脑回路实在让人佩服啊。
这到底是编剧兰晓龙的锅,还是导演之一徐克的锅?还难以判定。从发布的特辑来看,这一段是徐克导演的,估计他自己以为是在拍港片呢,在这种严肃题材里发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果是兰晓龙的锅,那此“编剧”非彼“编剧”,乃胡编乱造之“编”。
然后我就看见了志愿军发射迫击炮的那个镜头。一看这个我来劲了,我新兵那会就是迫击炮一炮手,看见这个炮我亲切啊。
一堆人捂耳朵是什么鬼?两门60迫,又不是105或者122。哪来震耳欲聋的声音要这一堆人捂耳朵?
然后这两门60迫挨这么近干嘛,距离不足半米?迫击炮放列是这么放的吗?
然后迫击炮的炮阵地选址在背对着一片断崖是几个意思?生怕美军飞机或炮兵不知道你们在哪,非要找个明显的参照物,等着挨炸弹或挨炮弹是吧?志愿军的英勇和找死,这恐怕是两个概念。
然后迫击炮发射这么大的火光,看来是新式武器,威力无穷啊,真想亲眼看看这是啥神炮。
最后,我还想问下,是不是一门炮战斗,一门炮休息,这样子?轮着打,合理分配弹药,保证火力输出,真是天才,我怎么没想到呢?
一帮小炮的炮兵,还背着步枪,相比起来,这种错误都不想说了。
请一个解放军的营长,给你们现场指导一下,不就完了么,多简单的事啊。战斗场景拍摄,请营长做指导是最好的。一个营作战时,自己有步兵、机枪(重)、小炮,还要加强工兵、防化、通信、侦察,甚至还有导弹,还有上级的大炮,甚至陆航、空军支援。营长对于合成作战是最熟悉的。各种武器装备怎么用,他都能给你说出七七八八来。
军事院校的,常年理论,肯定不行;参谋,耽于图上作业,也不行;团长、师长,考虑问题更大一点,也不行;连长、排长,还差点火候。就营长最合适了。
从目前剧透的电影镜头来看,短短一分多钟,已经出现了多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用心!用心的话,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当得起陈凯歌所说的“好电影”这三个字,恐怕不容易哦。
最后,批评了那么多,也说几句好话吧。这个特辑里面有一个镜头我是非常满意的。先看那张“杀青了”的海报。
里面我就认识一个吴京。海报上后排右起第一个拿的看着应该是斯登式冲锋枪,第二个拿的看着应该是MI卡宾枪,第三个看不清;前排第一个拿的什么枪看不清,吴京拿的看着应该是MP18冲锋枪,最后一个机枪就不说了。
看完就一个印象,志愿军步兵的火力真是好!也体现出了志愿军“万国牌”的武器。
可是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用的轻武器是有记载的,没这么好。
当然了,肯定也是“万国牌”,以上武器都有,但肯定有一种轻武器是主力武器,那是什么呢?看图。
答案是:三八大盖。图片中所说的日式65步枪中的65指的是口径,即6.5毫米口径,即三八大盖。
这才是真相,志愿军步兵的火力没有那么好。不要因为志愿军手上有一些自动火器,就把志愿军步兵的火力无限夸大。这就是我要夸奖的地方,在发布的特辑中多个镜头都显示,志愿军战士们拿的基本上都是三八大盖。不管是误打误撞还是用心研究了,这一点值得夸奖。如果电影场景中出现的志愿军战士拿的是各种各样的自动火器,那就不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