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南华早报:部分供应链转移到东盟,主力其实是中国企业|2021-06-15

预测亚洲供应链的消亡很容易。激烈的贸易战,东西方技术脱钩的威胁,导致全球物资短缺的大疫情,还有政治问题——相伴而来的是发达经济体正谋求重建本土产业链。然而,尽管面临所有这些挑战,亚洲的供应链只是出现了微调,它仍在继续蓬勃发展。

全球经济的中心传动轴,即美中两国的贸易,仍处于停转状态。双边平均关税停留在接近20%的水平:这对利润率不高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障碍。
对这个电子产品占出口货物三分之一的地区而言,限制技术转让正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这场疫情导致一切物资都出现了短缺,无论是自行车零件还是半导体。亚洲的制造业是否出现了衰退?
几乎没有。亚洲的供应链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该地区生产的商品,无论是价格还是数量都让其他地区(如果有的话)无法匹敌。一些公司大幅削减了它们在亚洲的采购或制造业务,并将公司业务转移到其他地方。但有关该地区供应链的商业案例仍令人瞩目。
美中关税之争并未使双边贸易停滞不前。尽管疫情严重抑制了需求,但去年双边出货量与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的2016年基本持平。去年,与中国的贸易额约占美国进出口总额的15%,这一水平在过去10年中一直保持不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有所回升,尽管中国的采购量没有达到备受诟病的美中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要求,该协议规定中国从美国购买更多商品,尤其是农产品和能源。而去年美国从中国又进口了更多的商品,已占其全部进口额的18.6%以上。美国自华进口额自2017年以来仅下降了3个百分点。
但表面之下暗流涌动。美国进口商没有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而是将采购业务转向了东盟生产商:同期,东盟进口额上升了两个百分点以上。
这暗示亚洲供应链正在发生转变,而没有出现萎缩。科技行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政策风险促使科技公司全都开始重新考虑本公司的产品要在哪里生产。然而,很少有公司放弃中国市场:从特斯拉到苹果,市场向它们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要保留(如果不是扩大的话)它们在中国本土的生产能力。去年,尽管有疫情的影响,但外国对华直接投资额仍打破了纪录。
然而,“中国+1”战略也开始起步。为保住本地市场,企业保留了它们在中国的生产能力,但同时也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地方,绝大多数产能被转移到了东盟地区,为美国和其他日益受限的市场服务。因此,外国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额开始超过对华投资额。
在这方面,中国企业尤其活跃,中国对东南亚的投资占该地区制造业投资额的40%,高于几年前的10%。这只会加强中国与东盟的供应链整合。
过去,零部件是从后者运到前者进行最终组装,制成产品后运往世界市场。但中国现在提供了许多促进东盟出口的产品。因此,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额现在已超过了中国与美国或欧盟的贸易额。
此次疫情也凸显出亚洲供应链的重要性。亚洲供应链在去年2月至4月短暂中断,但很快亚洲各地的制造业就恢复至创纪录水平。尽管这并没有避免全球物资供应短缺现象的出现,但作为“最后的生产者”,亚洲供应链被证明是极具弹性,有助于避免更严重的物资供应中断。
随着通胀在西方抬头,企业面临着投入压力,在亚洲采购的成本优势,尤其是通过拓展至中国以外的优化供应链采购,变得更加重要。
近期的挑战非但没有预示着亚洲供应链的终结,反而凸显出它们的核心地位。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东盟逐渐成长为一个重要的生产中心,微妙的转变正在发生。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该地区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主要齿轮,其地位出现了下滑。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南华早报:部分供应链转移到东盟,主力其实是中国企业|2021-06-1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