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后,回顾2021年,互联网“失宠”估计会留下一笔。
过去十几年,中国互联网成了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最受宠的孩子。可以随便说爸妈的不是、说家里这不好那不好,还能跟家里要各种各样的东西。
中国互联网为什么能发展如此快?
有两大红利:一是政策红利,二是包袱转移。
先说政策红利:中国政府一向对技术没有抵抗力,支持一切新奇的、创新的事物发展,为此甚至允许对既有条条框框的调整。比如各种移动支付,在中国以外任何一个国家,至今都没有如中国这样发达,在中国,银行等传统行业也反对了,但是都被压住了。
再说包袱转移。互联网行业发展是非常吃配套的,基站、网络、通讯、管理费用甚至是很多零工的社会保障等等,但是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这些净投入的包袱几乎全部由政府、国有资本以及社会承担,互联网企业只管大步向前,享受时代红利。
但是,不要觉得中国的支持就是不求回报的。这个回报可以不是钱,毕竟很多互联网公司至今纳税大大不如规模小得多的传统企业。中国希望得到的回报其实也很简单:
对国内,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要对社会有正价值。
比如说过去打车难、司机脸难看,到现在不用讨价还价、上车就能保证安全到地方;又比如说过去买个房跟打游击战一样,现在要明码标价、真实房源;又比如一个手机在手,就可以轻轻松松完成各种生活业务。
当时,还没有强烈的培育中国互联网对抗国外的期望,毕竟中国的互联网更针对的是消费领域,而不是科技领域,只要能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也就够了。对抗国外由其他行业完成。
也确实有一段很蜜月的时期。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灵活用工岗位,对于处于经济和就业困难的中国着实提供了不少支持。有的还在去年疫情下发挥了非常关键的民生保障。
而数据的价值和如何使用,也在这个时期被互联网公司们向政府讲了一遍又一遍,也带动起来了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等一系列数字化创新,这些创新也成为了今天中国正在正面挑战最顶尖国家的基础,还正在改变中国自身。
比如矿产挖掘,在过去人必须下到底下几百米、深达几公里的矿井,危险和脏累程度就不说了,而现在依托5G的高带宽,已经实现了地下无人挖掘,甚至矿场也可以实现全面无人化,几个人就可以完整运转整个矿场。
但是,尾巴翘了,就要挨打。
就在去年上半年,互联网公司为了抗击疫情贡献了很多,比如外卖保障基本生活、比如线上教育解决不能到校的问题,但是这些功劳不是可以为恶的理由。紧接着下半年,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敲响了警钟,资本向教育领域的大步进军更越过了一条越之则斩的红线。
在中国互联网以为自己功劳甚大、实力雄厚,越来越不注意边界,甚至还要追求国际化、去中国化的时候,其实大环境已经变了。
比如校外培训,西方投资者老说什么中国政策没有预见性、上万亿的行业说死就死。但是,可曾想到关于校外培训早在2018年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2018年9月10日,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重要讲话。这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增加了学生课外负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甚至扰乱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社会反响强烈。良心的行业不能变成逐利的行业。对校外培训机构要依法管起来,让校外教育培训回归育人正常轨道”。
小镇在《为什么要严打校外培训》一文曾经提到“教育部门对互联网校外培训的调研早在2020年就开始了”。当时还有读者朋友表示质疑,事实上这件工作早在2019年甚至2018年就已经启动了。
今年的各项政策绝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前面有太多的征兆和提醒。
但,互联网善于洗脑,也把自己的脑子洗了,疯狂相信自己的正义性,然而正义与否不是这些企业说了算。
对互联网而言,或许真的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成于数据的利用,给当时的政府还有各行各业、全国人民开了一道光辉的门,让大家相信互联网就是美好的未来,这也是为什么有一段时间流行利用大数据分析我们现在看来很敏感的事。
同样是数据的利用,也让政府学会了如何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在十几年持续向互联网学习的基础上推出了“十四五规划”,系统规划了未来中国的数字化建设,包括社会的、政府的;与此同时,也认识到了数字在大国争锋中的安全问题,《数字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纷纷出台,工信部也将过去零散的治理升级为对互联网的专项整治。
其实互联网并没有“失宠”,只不过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肆意,所有的行业终归要回归正常。
何为正常?
要纳入党的领导、要为社会增加福祉、要让利于民,以微利代替超额利润,实实在在的解决社会问题。
一个行业从“受宠”变成“大家庭的一员”,这本身就是推动公平的必然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