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种迹象来看,大船明显还是有很强的试验和探测的性质。首先大船的吨位的长度似乎都不是目标舰该有的样子。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不止一次地谈到过,大船的实际满排很可能在8.8万吨到9.3万吨之间。现在看来这个预估还是比较可信的。也就是说大船明显会比所有小鹰级都大,是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常规动力载机大舰。但是又明显比福特级小不少。恐怕最多只能和尼米兹级的早期批次对比排水量。当然大船作为常规动力吃水浅,因此其机库和甲板实际面积反倒可以完全不亚于福特级。但是其长度又相当的尴尬,甚至也就是和小鹰级差不多的325米上下的样子。这暗示大船在设计时追求了比较宽大的舰身,整体适航性更好。但是总长度就难免局促了。尤其是在采用电磁弹射器的大前提下,长度的局促性几乎一目了然。
总长的局促性,首先就是表现在作为超过福特级的整体甲板宽度;而第2弹射线的偏流板居然仍然不能够落在斜角降落区之外。当然福特级能彻底躲开斜角降落区,一定程度上在于第一和第二弹射线都是故意地向右舷偏了。但即使福特级的前两条弹射线不向右偏的那么明显,那么福特级的第二偏流板也不会向斜角降落区入侵那么多。这就是体现在福特级的317米水线和337米总长的优势。多出来的这12米总长,还是作用非常明显的。另外不论大船还是福特级的前电磁弹射系统的总长都是在105米到110米之间。两者的长度差距其实微乎其微。不过以后来者在电磁技术方面的超级实力,完全可以把弹射线做到115米之上。具备超过50吨级的超级弹射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大船上肯定是无法安排得下。这就必须要等全新的、充分放大的下一代船体才行。大船的长度不够,除了第二弹射线偏流板的位置之外,
更明显的证据,还在于右舷的前升降机前边缘,已经延伸到了第一弹射线偏流板的前面。也就是说在第一弹射线放飞舰载机的时候;原则上此时右舷前升降机是不能同时提升舰载机的,否则就会直接面对起飞舰载机时巨大喷流。即使这些喷流和热浪会因为偏流板的原因不会直接打到前升降机的面板区域内。但是仅仅其喷流的巨大噪音恐怕也是前升降机上的人员所无法忍受的。这可能是整个大船上最大的一个布局问题。之所以产生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总长度不够。要彻底解决这个长度不够的问题,实际上是解决总吨位不够的尴尬。说到底有两大解决方案:第一,就是立即上马13万吨级以上满排的非常规动力的目标舰。一步到位地解决所有问题。第二个方案,就是在大舰初步技术探索成功的基础上,批量建造满排10万吨级的常规动力的新批次。第一个方案好是好。
但是技术风险极大;而且时间成本更是惊人。也就是这个新型号哪怕只先造一艘。恐怕从现在算起来,八九年内就很难形成实际战斗力。等于把时间一下子就推到了2030年以后去了。毕竟非常规动力的综合技术风险和试航周期,明明确确地提前摆在那里。仅仅对H动力系统一项的试航,没有五年时间是不可能过关的。这个过关的大前提,还在于动力系统技术本身不存在明显缺陷的情况下。但是谁也不敢打这类包票。当年第一批次水下的大黑鱼,从1970年代早期就开始试验性装堆,直到1985年以后才敢说初步可用。中间试航的跨度就超过了10年。现在虽然技术水平整体高出不少,但是涉及H安全的事情,仍然是成千上万条测试内容,必须每条都完整测试一遍才放心,这时间成本根本就下不来。这等于在2030年之前,仍然只有3艘大舰可用,这肯定是不可接受的路线图模式!相反,如果先批量建造10万吨级常规动力的成熟版本。
把13万吨级的目标舰的开工放在至少2028年之后,那么在2030年之前,就至少有3到4艘10万吨级的新大舰可用。加上原本的3艘,6到7艘的规模,在东半球已经彻底无敌!此时再精雕细琢13万吨的终极目标舰,哪怕折腾到2040年都不耽误事。何况10万吨的常规动力版本。其飞行甲板的总面积、机库的总面积和总载机量,已经和13万吨的H动力版本相差无几,主要差距就是在一个吃水深度上。而10万吨的常规动力版本完全可以安排3到4条115米级别的超级电磁弹射线。每艘实际载机都可以达到日常90架,战时超100架的标准。实际能力彻底甩开哪怕是完整版本的4艘福特级。放大后,航速问题也不必担心。如果是28万轴马力。那么相对于9万吨级版本的最高航速,最多降低1节。仍然可以维持33节。这个航速对超级电磁弹射器来说,顺风下都敢放飞35吨级的重型舰载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