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中央财经委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很简单,分别是市场这无形的手和政府调控这有形的手。
第三次分配其实也不难理解,主要指社会、个人自发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也可以说是一个“捐”字。
然而,就舆论情况看,许多民众对这一提法并不感冒。
这情有可原。
毕竟,很多读者没有那样的视角,也没有解读政策的能力。当今的强弱差距和一些为富不仁的新闻更加深了民众对一些人的不信任,他们根本不相信这帮人会为公共利益主动掏钱。
然而,何主任却对这一措施颇有信心。接下来,主任便为各位读者分析这一决策的背后缘由。
首先,何主任又要老生常谈当今的愈演愈烈的强弱差距了。
为消灭一段时期内的低端恶性竞争,决策者从2015年开始便发起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强化环保、安监、税收等领域的执法力度,倒逼经营不规范的低端企业退出市场,促使市场主体优胜劣汰。
这一措施固然提升了大企业的规模和经营规范性,减少了无序的恶性竞争,但也清退了大量吸纳就业的中小企业,实打实地拉大了强弱差距。
更不必说,美联储为了向外转嫁危机长期放水。这些货币输入到我们这里后往往涌入金融市场、房地产领域,一方面使得持有泛金融资产、不动产的有钱人财富坐地飙升,另一方面导致普通民众遭遇物价上涨、存款购买力下跌等不利后果,进一步提升了强弱差距。
到了后疫情时代,上述两情况的程度进一步激化。从宏观上糟糕的经济数字,到微观上遭遇失业、债务率飙升的个人,都昭示了情况的严峻。
原来的沟壑似乎已然发展成天堑。
决策者不会看不到这一局面。这也是为什么,共同富裕势在必行,第三次分配势在必行。
然而,原有的一次分配/市场机制本就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二次分配/行政手段往往采用间接税进行调控,这解决不了税负本身的不公。
虽然决策者希望将二次分配中的手段更多转向直接税,但背后的阻力和难度,读者们可以想象。
由此,便有了另辟蹊径的三次分配。
让企业捐钱,首先是可以抵税的胡萝卜。我们对资本的管控能力强于西方,可以确保中国的慈善抵税不同于西方的慈善逃税。
其次,便是则是因为市场经济前四个字的大棒。
为了做大增量,我们照顾企业。照顾的程度在全球都堪称非同寻常。然而,在时代浪潮中升腾而起的人们往往忘记了时代、国家和人民的支持,错将时代的自己当成了自己的时代。
面对这种“只吃不吐”的错误思想,市场经济的前缀便有责任提点提点它们了。
动存量,向既得利益开刀,是最为艰难的事情。如果不是强弱差距达到一定程度,决策者是下不了这一共同富裕的决心的。
“他要是体面,你就让他体面;
他要是不体面,你就帮他体面。”
当然,这一分配指向的对象毕竟是体制外的市场主体。这也证明,指向另一主体的强弱调节措施,真的是阻力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