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雷思海:中国新逻辑的起点|2021-08-26

    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

     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

     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

    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

    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

    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

     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这是《西游记》第八回里面的一首词,非常好。在任何一个领域里,砥砺追求过的人,其所历滋味,都在其中:努力、迷茫、开悟。


     所谓龙王三宝,就是终极之道。佛要跳脱轮回,道要打破生死,儒要格物致知,所求者也是这个终极之道。  

     对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个终极之道,就是形成一个生生不灭,长期发展、消耗最低的前进机制,避免陷入历史周期律。


     眼下的内外局面,可以说过去未有,未来无痕。新思路、新逻辑,是一个必然的要求。

    最近一个月,国内各种变化飞速而来,反垄断,房地产去金融化,化解教育内卷,共同富裕,防范金融风险,政策迭出。这些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新逻辑?


     这里转摘2020年12月圈子里的一篇文章的部分,今天的这些变化,其实逻辑起点早已写好。


    ———————————————————-


    2020年8月,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权威的《人民日报》对这一战略的定位是: 


     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全党全国人民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重大战略部署”,一般至少要管5到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它自然是2020年后,中国经济的最重要战略,一切都会围绕此展开。


      那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该怎么理解?

      我的理解是,“主体”就是根本,内循环搞不好、搞不大,我们就会更依赖外循环,这很被动。


      道理也简单,内循环搞不起来,内需就没有着落。那么,中国这么大的产能,就必须依靠外部市场。你是卖家,人家是买家,卖家自然要看买家的脸色。

     中美贸易摩擦何以成为过去两年的一个大问题,就在于美国认为,自己这个买家,是中国的最大单一顾客,所以它就认为,中国经济需要依靠美国的市场,不然的话就难过。也许事实并非如此,但对方就这么理解,并这么去做了。


     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是此一时,彼一时。

     以前,美国没有把中国当作主要战略对手,这都不是问题。以后,这种局面就不复存在了。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在发展自己的产业,中低端产业和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的外部市场,面临更多竞争。


     而美国经济增速的低迷,也意味着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容纳能力,也在下行。


     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的外部循环,不再有更好的时光,增量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发展更好、更大的内循环,也就是扩大内需,是必然之路。


     其实,从全球的角度而言,各国也希望中国成为新的更大买家,做其他国家的“大外部”。确实环顾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能有中国这样的潜力了。原来,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世界,就是自己。


     而中国要复兴,也必须有这个本事,也就是《人民日报》所说的:要“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


     这点看美国的历史就很清楚。

     二战以来,美国年年贸易逆差,是其他国家的最大外部市场,所以,给其他国家带来经济增长。

     在充当他国大市场的同时,美元流向世界,实现了”超主权式“的全球资本治理权力。


     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实质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美国治理。比如,美国的金融制裁,可以让中国的银行都要遵守它的制裁令,除非这家银行不做美元的生意。尽管其他国家政府并不愿意看到这点,但没有办法,只能接受。


     所以,才有知名的英国政经学者,苏珊.斯特兰奇的那句名言:谁拥有最大的市场,谁就拥有最大的权力。


     骨正筋柔,气血自流


     在双循环战略提出4个月后,2020年12月,两个更具体的政策提了出来。一个是反垄断,一个是需求侧。


    这两策,实际上是实现双循环战略的两翼。它们的目的,是要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财富结构,从而让双循环真正通畅。


      那么,反垄断与需求侧改革,是如何调整中国的财富结构呢?


     先看反垄断。

     反垄断,是从财富创造端切入。在于防止顶层垄断巨头的财富触角无限扩张,压缩中层与底层生态,让整个社会的财富结构严重失衡。

    尤其是当下,央行底牌已明,垄断巨头可以撬动最大杠杆,成为通吃的赢家。这会继续绑架更多底层,成为泡沫顶端的受害者,所以反垄断就更为必要。


     巨树之下,寸草不生,最后巨树也会死亡。

     一个健康的经济,其财富生态的骨架是必须稳定的。底层+顶层的两极模式,是最不稳定的,比较理想的是,底层+大中层+顶层的纺锤形结构。

     如此,大树、小树、草丛都有阳光。


      再看需求侧改革。

      需求侧改革,则是从财富的分配端切入。      

     从存款来看,中国人其实已经很有钱了。去年的居民存款再增加近10%,超过90万亿,相当于15万亿美元,远超欧元区与美国的居民存款。

     但是,这些存款分配很不均衡。根据招商银行2019年报,1.84%的零售客户,拥有81%的资产。按照这个分布比例的话,意味着1.84%的人,掌握着81%的财富。招商银行的客户群体属于较富裕人群,但是这个财富分布的规律(即约2%的人群,占有80%的财富),应该适用于所有人群。


      这就是国人很有钱,但是总需求却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从2019年“除了猪都是缩”,到2020年“加上猪还是缩”的根源所在。   


      从当前国内的薪资层级差距来看,不应该出现这样的财富分布规律。但它还是出现了,其根源就在于长期以来楼市的过度炒高。它让后来”上车“的中下层,处于高负债的状态。


      而楼市未来越是继续炒高,中下层的杠杆就会越大,其债务压力就会越重,而富裕阶层通过楼市获得的资产升值就越多,贫富差距就会更大。


     根据2019年央行的一份报告,居民杠杆上升1个百分点,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增速会下降0.3个百分点。

     2020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从55%升至64%,楼市是加杠杆的主战场,这进一步压缩居民的消费,消费起不来,内循环怎么做大?   


     需求侧改革,我认为,将针对这一现实下功夫。


    更多通过看得见的手,也就是政策的层面,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调整贫富差距。让社会底层,年轻人,减轻债务的压力。


     比如, 在控制房价的同时,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来缓解年轻人的购房压力。

     除了减压减负,还要为中下层创造财富分配的机会。


     2021年的财政、货币政策,会更加的向中西部、中低阶层、中小企业倾斜。


     举个例子,一个基建工程,可能并不太急需,也无利润可图,国家依然要做,为什么?因为从财富分配的角度而言,它的意义是,向民工、劳动者阶层发钱,分配财富,其目的是创造基层的需求。

          

     要想循环好,结构必须对。

     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结构不正,淤堵是早晚的事。

     反垄断+需求侧改革,做的就是正骨柔筋。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雷思海:中国新逻辑的起点|2021-08-2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