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超级学爸:赤裸裸的不公,所以中国要杀出一条血路——皖成使命|2021-09-07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说2020年中国机械设备出口1650亿欧元,占比15.8%,首次超越德国位居全球第一,德国以1620亿欧元的出口额位居第二。

 

看到这则消息,我觉得这个成绩值得骄傲,也不值得骄傲。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进步了,终于问鼎世界;不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只是在补历史的课,另外我们人口是德国的17.5倍。

 

虽然我们只是在补历史的亏空,而且人均差距还有很大,但是德国人不乐意了。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说,必须采取措施限制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94日,代表德国40个工业行业协会的德国联邦工业联合会主席,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称,中国必须遵守现行“国际规则”,世界各国必须向中国明确表达这一要求。

 

所以德国跟美国其实一个德行,言外之意中国只配给西方国家做鞋做袜子做衬衫,不配做芯片,不配做大飞机,现在连机械设备也不配做了。

 

如果我们做了,他们就说我们逾越了红线,就说我们破坏了国际规则,然后他们就开始想方设法,来污蔑你、打击你、制裁你。

 

美国和德国的这种论调,本质上就是种族歧视和西方优越论,其实也是一种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他们以世界的统治者自居。

 

他们觉得,西方发达国家应当永远高高在上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只能充当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来源地以及商品倾销市场,且永世不能翻身。


只不过过去他们掠夺靠枪炮,而现在他们掠夺靠的是垄断,包括科技的垄断,市场的垄断,金融的垄断,规则的垄断。

 

举个我终生难忘的例子,是在环球时报上看的。1997年,我国在修建西康铁路秦岭隧道时,从德国维尔特公司引进了第一台隧道掘进设备,也就是盾构机。

 

那个时候,基建狂魔还处在年幼阶段,国内没有超大直径盾构机,而市场被欧美和日本垄断,要想赶工期就得进口。

 

不用盾构机,人工爆破开通隧道,需要5千名工人耗时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期间会存在很多安全风险。用盾构机,开通隧道仅需要五个月就好,用人工少还安全。

 

盾构机多贵呢?一口价每台3.5个亿,爱买不买。那可是上世纪90年代,相当于天文数字,还不包括售后,磨损件和维修还得另外掏钱。

 

盾构机这种大型机械,出故障是很正常的。结果施工期间出了故障,国内没人会修,只能找德国总部,让人家派人来

 

来修的技术工人,费用有多贵呢?从人家走出家门那一刻开始计时,一小时工作600欧元,那时候1欧元相当于10元人民币吧。

 

但是你爱修不修,不修的话这3.5亿的大机器就是废铁一堆还碍事,关键是耽误工期,那么多人都得在工地上干耗着。

 

而且来了之后,不光要好吃好喝招待着,何时修还要看人家的作息和心情。就这,人家修的时候,还得拉起警戒线,不让中国人靠近观看。


德国一个蓝领工人都这么牛,凭的就是科技的垄断。这就是为啥西方国家每天八小时,周周双休,还可以享受高福利;而我们中国人每天996拼死拼活,收入还微薄。

 

2008年,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铁一号成功下线。由于垄断被打破,同类产品的价格暴跌了40%

 

2013年,中铁装备报了一箭之仇,收购了当年的老大哥——德国的维尔特公司。现如今中国的盾构机占了全球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

 


同样的道理,华为被美国卡住了脖子,手握着最先进的芯片设计图和最先进的5G技术,却面临无芯可用的尴尬。

 

如果不攻克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创新,国家的上升通道就被发达国家焊死了,你再勤奋也没用,我们已经帮全世界造了65%的鞋子,炼了52%的钢铁,造了56%的家电。

 

就算是没日没夜地干、再把工资压低一点,就算拿到全世界的订单,又能挣多少钱呢?鞋子袜子衬衫只有3%的利润。粗钢只有2.4%的利润率。


就这发展中国家还在内卷,动不动挖中国墙角,靠更低的劳动力报价,希望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印度还在觊觎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总之,要想改变世界上被奴役被剥削被欺负的命运,要想过上好日子,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靠科技创新,必须攻克核心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战斗力。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展民族的生存空间和发展上限。但是科技创新谈何容易,不光要克服重重困难,还要面临发达国家的打压,因此必须杀出一条血路。

 

在科技创新方面,安徽一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敢死队成员。世界第一台DVD、世界第一台仿生洗衣机、世界最薄的玻璃、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线路,世界首台全超导核聚变装置……

 

安徽也拿了不少中国第一: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中国第一台空调、中国第一部空警500预警机雷达,中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光源,中国首台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得益于安徽省长期的深耕,不断地种下梧桐树,不断地引凤凰入驻,不断地帮凤凰搭窝、产卵、孵化、育雏。

 

1970年,中央政府决定战略疏散,中科大也在疏散之列。当时的大背景下,接受一所大学意味着更大的政治责任和经济负担,所以好几个省份都拒绝了。

 

这时的中科大如同落了架的凤凰。然而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胜,却积极主动通过各种努力提出“即使安徽人不吃也不喝,他们应该保留中国的科学种苗”。

 

凤凰来了没有窝咋办,把合肥师范学院赶走了,把窝腾了出来给中科大。合肥师范学院去哪儿了呢,一部分去了芜湖(安徽师范学院),一部分去了宣城,一部分去了安庆。

 

今年夏天,中科大开始起用高新区校区,新校区的校门引起了热议,原因是太土了,甚至还没有很多中学校门阔气。


但是这里边有故事,这个校门是复制了中科大迁入合肥时的第一个校区的校门(老北门,下图),我觉得是在传承科大精神,也是在感恩安徽当年的收留之情。

 


安徽省对中科大的支持是一贯的,比如1999年、2004年、2009年与教育部、中科院签署协议,三方共建中科大,努力将中科大办成一流研究型大学。

 

2009年,安徽省与中科院合作共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还支持中科大成立医学部,并支持安徽省立医院成为科大的附属医院。

 

2018年安徽省再次下定了决心,加大对中科大的支持力度,把对中科大的支持提升到了政治高度和战略高度。

 

121日下午,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全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办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意见》。

 

会议指出,要从政治高站位上全力支持中国科大建设发展,把支持科大“双一流”建设作为政治督办件来抓,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工作责任。

 

会议还决定支持科大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支持探索“科大新医学”模式,着力打造一流学科平台、一流高端科研平台、一流应用技术研究平台、一流协同创新平台。

 

孤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科大迁入之后,安徽省还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

 

1978年中科院合肥分院成立,目前已经有10个直属研究所、1个国家工程中心、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凤凰来了之后还需要舞台,于是各种各样的大科学装置(科研平台)也逐渐设在了合肥,合肥成了拥有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最多的城市之一。

 

目前建在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稳态强磁场、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20171月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标志着安徽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内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只有四个: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可以看出合肥在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地位。

 

有了这些科研院所和大科学装置,也就能留住更多的科技人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安徽工作和创业,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企业。

 

科大讯飞就是其中之一。科大讯飞不仅仅是中国语音产业拓荒者、行业领军者,也是首批人工智能国家队成员。帮安徽拉动了经济,留住了人才。

 

但是安徽省的雄心壮志绝对不是一个科大讯飞,而是要打造成一个产业集群。2012年,安徽省政府与工信部合作,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共同打造中国声谷。

 


截至202012月底,中国声谷入驻企业1024家、营业收入1060亿元,圆满完成“千家企业、千亿产值”的双千目标。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安徽被党中央和国务院委以重任。2016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给安徽留下了一张新时代的考卷。

 

其中一道大题就是如何在科技创新中杀出一条血路,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并为国分忧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民族未来的科技制高点。

 

目前安徽为国家解决掉的卡脖子问题有合肥京东方、还有合肥长鑫。合肥京东方市场占从零到有,从有到强,不仅彻底解决了中国少屏问题,一不小心还冲到了世界第一。

 

合肥长鑫更是不辱使命,成功量产了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存条(DRAM),还有望继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之后,世界第四大DRAM巨头。

 

合肥其实还有一家晶圆代工厂。别小看这家企业,2020年中国大陆本土晶圆代工收入排名中,合肥晶合能排第四。

 

图片


合肥晶合,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也是安徽省首个超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目前产能大约4万片每月,年底产能可能达10万片每月。

 

晶合集成的制程都是90纳米是甚至百纳米的成熟工艺,但市场定位非常精准,第一是面板驱动IC,第二是MCU,第三是CMOS图像传感器IC,而且一步一个脚印非常扎实。

 

不管咋说,合肥已经形成了千亿规模的集成电路集群,不但实现了产业升级,也为国家解决了一部分卡脖子的问题。

 

安徽还承载着国家的使命和民族的未来。国家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安徽重任在肩,比如量子信息技术,以及可控核聚变技术。

 

这两项安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量子信息领域,已经成功研制出了62比特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创造了500公里量级现场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分发新的世界纪录。

 

但是安徽省丝毫不敢懈怠,采取了四项措施,继续巩固既有优势,并力争把安徽打造成量子信息科技创新策源地。

 

安徽省在量子信息重大创新平台争取上级资金20多亿元,省级财政提供充足配套资金保障,并实施“江淮英才计划”,吸引聚集了量子科技人才200多人。

 

安徽省还积极促进量子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量子中心”建设,支持在合肥成立量子计算生物化学行业应用生态联盟。

 

在核聚变领域安徽也走在了世界前沿。今年530日,合肥科学岛的人造太阳,再创世界纪录,实现了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不仅如此,中国核聚变工程试验堆(CFETR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也将在今年9月完成建设。


安徽正矢志不移,承载着国家使命,体现着国家意志,力争杀出一条血路,皖成使命,成为全国科技创新策源地,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高地。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超级学爸:赤裸裸的不公,所以中国要杀出一条血路——皖成使命|2021-09-0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