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远方青木:三名航天英雄回家后,需要被人抬出返回舱|2021-09-22

神舟十二号顺利返回地球,在空间站上工作达3个月的三名中国航天员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

航天员的体格是非常健壮的,因为需要依靠自己的身体来承受多种极限情况的冲击。

但细心的人们却在电视中发现,回到地面的三名航天员,是被人缓慢的从返回舱中抬出来的,然后就一直坐在椅子上,动弹不得,看起来非常的虚弱。 

甚至到了北京后,三名航天员也是坐在椅子上的。 

据说,三名航天员还会被立刻隔离,然后需要进行半年的系统恢复训练才能恢复正常的生活。

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三名健壮的宇航员全部都虚弱到无法站起来了?
报纸一直告诉你航天员是英雄,不仅是中国人的英雄,还是人类的英雄,但你可能不知道是为什么。
不就是上天转一圈么,我上我也行。
实际上,航天员的付出之大,普通人难以想象。
从火箭发射的那一刻起,航天员就可以称之为英雄了。
不是谁都可以当航天员的,身体素质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中国的航天员选拔自25~35岁的空军精英,只有成为正式空军飞行员且飞行时间600小时以上才有资格被选拔,然后优中选优,体魄、意志力和心理素质都必须是顶级中的顶级,才有可能成为航天员。
这个时候就可以去太空了么?
当然不行,中国航天员上天的平均年龄是43岁,被选拔为航天员后要过10~15年才有资格上天。
这10~15年的时间里,航天员要经受大量的训练,学习大量的知识,每一个航天员都是真正的文武双全。
因为上天后,航天器上出现的问题拥有无穷多的可能性,有些问题是可以和地面中心慢慢沟通,慢慢解决的,但有些问题航天员也许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需要依靠自己立即做出决定和判断,否则就只能壮烈牺牲。
因此,航天员必须精通航天器的所有构造,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大量的理科知识。
就连医学知识,航天员都必须要学很多,因为到了天上是没有医生的,只有储备的药和医疗器械,一旦出现极端意外,宇航员需要自救。
因此,航天员是绝对意义上的人类精英,从事任何工作都一定是可以获得一份高薪的。
这样的人,通常都会很惜命。
而探索太空可不是什么旅游,是有一定的事故率的,而且事故率相当大,因为太空飞船身上的零件,工作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
飞船上数百万个零件,只要有一个零件失效,就可能引发一场灾难级事故。
人类载人航天平均每进行78次,就有一次事故发生,一旦出现事故,只有少量能够脱险,大部分都会导致航天员死亡。
平均死亡率,大概在百分之一。
1964年,苏联航天员科马洛夫在返回地球时,减速系统失灵,导致返回舱和空气剧烈摩擦,然后以一个极高的速度,直接砸向地面。
最后,苏联专家在返回舱里,只发现了科马洛夫的一块被烧焦的脚骨。
人们分析,科马洛夫在大气层里也许就已经被烤焦了,因为那时返回舱里的温度就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能承受的极限。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一个小小的O型密封圈因低温硬化出现了1毫米的空隙,导致整个航天飞机在升空73秒后凌空爆炸。 
7名美国宇航员,尸骨无存。 
这就是死亡率的概念和定义。

而全球民用飞机事故发生率为每百万次飞行1.5次事故,大部分还能自救,不会导致人员死亡。
坐飞机和坐航天飞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从点火发射的那一刻开始,航天员就在承受1%的死亡率,只要还没返回地面,随时都可能死亡。
中国这次上天的三名宇航员,分别是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论学历,两名硕士一名博士,专业知识非常深厚。论军衔,两名少将一名大校,职级相当之高。
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上去了。
因此,他们是英雄。
因为考虑到他们是英雄,所以我们对航天员还有一个要求,必须已婚,必须有孩子,否则不允许上太空。 
一方面,是因为太空中潜在的辐射,可能会导致航天员生殖细胞被损害。

一方面,是万一那1%的事情发生时,我们至少还能通过照顾航天员的家人,来给他一点补偿。
航天员,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职业。
但敢于直面死亡,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在上天后, 航天员失重了。
失重不仅仅只是可以让你在太空舱里自由自在的飘来飘去,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麻烦。
失去重力后,人的头部会大量充血,带来一系列的不适感,内分泌也会混乱。
但更重要的是,你身上的骨骼和肌肉,也失去了重力。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人类进化出了用进废退的能力。
一个肌肉壮汉,如果当一周宅男,丝毫不锻炼,那么肌肉就会开始萎缩。
如果当一个月宅男,肌肉基本就会萎缩大半。
三个月宅男,能让你的肌肉完全回归锻炼之前的状态,所有健身努力归零。
但你哪怕永不锻炼,你也会有一个保底的肌肉量,这是因为你需要依靠肌肉来对抗地球的重力。
骨骼也是一样,同样是用进废退。
但是到了太空之后,重力消失了,这导致航天员的肌肉和骨骼以一个恐怖的速度在退化。
航天员必须每天做力量训练,用来维持身体的肌肉和骨骼强度,否则他们可能连返回地球时的冲击力都扛不过去。
但这并没有用,再多的力量训练也无法替代重力的作用。
美国宇航局(NASA)的公开记录显示,有宇航员在抵达太空后短短11天后,肌肉质量就萎缩了20%,骨骼也大幅退化。
当初苏联发射联盟九号时,两个苏联航天员在太空舱里度过了一个月,是人类首次在宇宙中呆那么长时间。
返回地球后,曾经上过一次太空的尼古拉耶夫试图打开舱门站起来,却震惊的发现自己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站起来,另一个航天员也是一样,最后是搜救人员把他们俩抬走的。
仅仅只是躺在床上不动,尼古拉耶夫的脉搏都高达每分钟180次,心脏疯狂的工作才能在重力影响下给身体泵出足够的血液,因为心脏肌肉在太空中也大幅退化了。
两名苏联宇航员在出舱后,恢复了足足一个星期,才能勉强正常的行走。
这种现象,被后来的航天人谨记于心
而这次我们的三位航天员,在太空中足足呆了3个月,肌肉和骨骼早已彻底退化,成了玻璃人。
因此,他们只能被抬出返回舱,而且搜救人员还要小心翼翼的。
除此之外,太空中是一个绝对纯净的环境,为了保护航天员的健康,太空舱内所有的空气都在反复过滤消毒。
长期无法接触细菌和病毒,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健康确实是保证了,但身体的免疫系统也严重退化了。
回到地球后,重新接触那无数的细菌和病毒,航天员的免疫系统很有可能扛不住。
因此,航天英雄们返回地面后,需要长时间的休养。
和这些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的大困难比起来,空间站里饮食困难,排泄困难,生活空间逼仄等小困难,简直不值一提。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实施了中国首次出舱活动,成为第一位进行太空漫步的中国人。
那一次,翟志刚只进行了10分钟的太空行走,目的也仅仅只是测试。
而2021年7月4日,中国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出舱执行任务时间长达7小时,是一次真正的太空出舱作业。
出舱的目的,是维修,天宫号已经到了需要维护的时刻了。
维修也很简单,地面人员早就把所有零部件整合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箱子,宇航员只要拧螺丝就好了。
但在这一次的飞行任务中,光卸螺丝,我们的航天员就卸了一千多个。
板啊,盖啊,都得先卸下来,然后才能组装。
但这是太空,不是地面,失重条件下每一次拧螺丝都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被弹到太空之中。 

而且,还冒着随时可能死亡的风险。

航天服不是衣服,严格来说就是一个小型太空舱,和航天员之间的空隙非常大。 
造这么大的航天服,是为了保证航天员的生命维持。

但这样的衣服非常脆弱,一旦遭到外力撞击就会彻底损坏。
在太空中,有数千吨的太空垃圾,无数的碎片绕着地球运动,碎片之间的互相撞击又会产生更多的碎片,导致很多碎片只有芝麻大小,以超过12公里/秒的速度在运动。
理论上,这种碎片只要有一块击中航空服,气密性被破坏后,暴露在太空中的航天员就会在30秒内死亡。
这种事还没有发生过,因为人类在外太空活动的次数实在太少。
不过,碎片曾经击中国际空间站,造成了一个直径7毫米的裂纹,把所有人吓出一身冷汗。
这种碎片如果击中了航天员,那就是当场殒命,没有任何救回的可能性。
这就是出舱要承受的风险。
人类冒这么大风险去太空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太空比地球舒服?
最舒服,最适合人类的,永远是地球。
但人类有必须上太空的理由。
这次负责在太空拧螺丝的,是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2008年辅助翟志刚出舱进行太空漫步的刘伯明。
2015年,刘伯明晋升少将军衔,今年已经55岁。
因为经验丰富,因为祖国需要,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福一辈子的刘伯明少将,再次上天,重新体验了一次1%死亡率。
在刘伯明少将在跨出舱门的那一刻,他用浓重的东北话不由自主的说: 
“哇!外边太漂亮啦!”
外面的世界很漂亮,我们不能永远不出门,哪怕会承受一些风雨。
而这些风雨,现在由航天员们来替我们顶着。
为了能让全人类看到风雨后的彩虹,人类的精英们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这次踏入太空的刘伯明少将,在另一名少将和大校的配合下,在太空站里呆了3个月,为祖国总共拧了大概一千多颗螺丝。
这样的将军,我希望越多越好。
现在,欢迎英雄们回家。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远方青木:三名航天英雄回家后,需要被人抬出返回舱|2021-09-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