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火朝天到遭受重创,校外培训成了近几年来互联网资本最快遭受打击的领域,最近一个月监管极为迅速、严厉,诸多互联网培训机构遭受重创,开始大规模裁员或转型。
可是,很多从业者直到今天还是不太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些事官方不会说的太透,为什么打击、未来到底怎么管理、校外培训以及教育改革往哪里走都没有一个完整的说法,小镇就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这一篇原本跟《高考志愿该怎么填?》《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是一篇,但是编辑的朋友说合在一起小2万字,实在太长了,干脆拆成了3篇。
小镇上周说过,关于互联网进入校外培训的正式调研是在2020年开始的,前期工作在2019年下半年就启动了,一些结论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已经给到了中央,“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就已经包含了治理互联网在校外培训领域跑马圈地、肆意妄为。
正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对校外培训领域资本无序扩张的监管迅速启动。
小镇在3月的时候,就曾跟几个头部的互联网培训机构的朋友交流过,但是当时他们普遍没有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心思都在海淀区教委等加强监管上面,认为过一段时间可能就好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整个行业的迟钝。
到了4月一些政策加速出台,从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做出明确指示开始,市场监管总局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顶格处罚、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宣告成立。
在中国,一定要明白一件事:能够上达中央,由中央重大会议做出部署的,前期工作起码在半年以上;更不要说设置一个全新的正司级部门,光审批流程就得半年以上。
所以,小镇才说资本总是对自己谜一般自信。这么长的周期竟然无动于衷、继续我行我素,白白浪费了整改寻求宽大的时间。
校外培训一直都有,为什么对互联网进入校外培训如此决绝,小镇也请教了两位参与这项工作的朋友,简单的说几个主要问题:
1. 必将导致公立教育优质老师大量流失,存在公立荒废、互联网私立培训机构强盛的巨大威胁。
在传统学校,最好的老师收入也很难达到一般老师收入的三倍,即使是传统私立学校也很难超过5倍。然而,在互联网下,顶级的名师比一般老师收入高100倍都很正常。
互联网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旗帜,顶级名师就是流量象征,就是抢占心智的王牌。有一位名师在手,无论如何粗制滥造都可以获得家长信任,这一点在公务员考试培训方面已经非常显著了,粗制滥造一点都不影响市值节节攀高。
毕竟校外培训跟公考类似,都是选拔性的,只要报名的人多了,就一定有人能考上,就算搞“不过全退”那也一定大赚。
对互联网教育机构来说,几位顶级名师、一些比较优秀的骨干老师再加上庞大的甚至没有教育经验的速成培训员,就可以迅速在全国扩张。而互联网对于规模的要求,也绝不允许慢慢来。
这将导致什么后果呢?
一方面资金是有限的,顶级名师多了,给其他老师的钱就少了,更不要说有了流量保证,大多数老师速成就够了,教学质量必然参差不齐;为了在竞争激烈的一二线城市获得胜利,好老师一定集中在一二线,更加剧了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广大教育匮乏地区,反而成了互联网校外培训机构的韭菜地。
这一点跟各城市传统的线下培训学校还不一样,这些学校扎根当地,还是非常需要口碑的,教不好孩子哪里有脸在当地生活。
互联网可不怕,不说线上,线下也是变动频繁,不在这座城市生活,就不怕割完韭菜就跑。
另一方面公立教育机构优质老师为了更高的收入,一定会越来越多的去这些校外培训机构,互联网机构的强线上更方便了获得巨额收益,不必全国到处跑。长此以往,公立教育就低校外培训一头,普通人家就更没希望了。
2. 从意识形态上威胁国家根本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资本天然有向权力变现的欲望,这些孩子以及背后的家长就是他们变现的最佳渠道。
根本不用改教材,仅仅做些微小的引导就够了,比如这里多讲、那里少讲,互联网公司最强的就是算法和钱,在课程上做些心理暗示,实在易如反掌,反正大多数培训员也只是按培训照本宣科。
更何况,还存在内外勾结的严重威胁,很有可能成为另类的“和平演变”。当然这些机构未必会这么做、更未必敢做,但是对于一个大国,有这样的威胁就必须正视、必须警惕,否则也不配称之为大国。
3. 无意义的恶性竞赛,损害国家和人民底蕴,虚耗社会财富。
坦率的讲,教育资源和就业岗位是有限的,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大学能够吸收的学生是有限的。
正如昨天在《人生前35年的个人发展方法论》里提到的,大学以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两个:
一是进行基本的现代化通识教育。二是筛选。
筛选想要的是潜力、能力突出的人,简单地说就是同样时间学的更好的人,把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给他们,对国家来说投入产出比更优。
但是人和人差距极大,同样的东西,能力强的人很可能8个小时就够了,而差一点的可能需要10个小时、12个小时甚至16个小时。
对国家来说,非常不希望在一个本身就是为了筛选的环节搞得大家拼命竞赛,就算高考人人满分又能怎样?反而区分不出谁才更有潜力,这跟个人视角是不一样的。
资本的疯狂进入,必然要制造教育焦虑,大大加剧了大学前教育的竞争烈度,消耗了庞大的社会财富,高考多考几分,对个人很重要,但对国家来说毫无价值甚至是负面的;更不要说,人人都高几分,谁都没获得好处,这就是典型的无价值的内耗,也就是“内卷”。
互联网资本或者说数字垄断工具平台,一旦有了基础设施的属性,尤其是教育这种国家根本,就相当于有了公共权力、公共职能和更强的市场权力,那么这将是极为危险的,坚决打击互联网资本在应试领域开展校外培训就好理解了。
说到这,也谈下经常被批评的“素质教育”或者说减负。
减负在过去是符合多方利益的:
一是国家不希望在一个筛选环节过度内耗,国家也希望降低课业压力、加强孩子们的体质,避免过度消耗潜力;
二是抓住了市场化改革的大势,利用了政策和社会心态,当然会不会有一些利益诉求,就见仁见智了;
三是也符合学校教师的诉求,减少工作量、增加收入;
一定程度上,也契合了中层偏上人群希望增大后代成功率、设置一定教育门槛的诉求。
于是雪球就滚起来了,庞大的民间教育产业一旦诞生,吸纳巨量就业,就很难改变了。
老师们也不想回到过去超长时间的工作中,也希望休息。更关键的,老师们也需要获得更多的收入,即然一些声音压制了教师涨工资,而外部又有极高的私教需求,那获得更多自由时间去满足私教需求,自然是更好的。
这就是认知的悖论,每个人都渴望利益最大化,但是往往一些人想不清楚到底怎样对自己最有利,自己所反对的,往往是本来对自己更好的。比如说提高教师、医生合法收入,打击教育、医疗产业化,对中下层而言是最有利的,但往往他们却是最见不得老师和医生涨工资的。
怎么破局?
本来一个已经成规模的校外培训利益链条很不好打破,师出无名、机构分散、社会形不成普遍共识,就算政府也难办。
所以还要感谢互联网资本在校外培训的无序扩张,大规模的野蛮扩张,迅速完成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整合,借助互联网资本的斑斑劣迹极大促进了社会共识的形成,短时间内极剧提升的军备竞赛大大超过了家长们的承受限度。
改变的契机就来了,这也是为什么监管动作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毕竟机不可失。
那未来怎么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呢?这需要多重手段,下面的仅仅是小镇的思考,不代表任何官方机构,大家姑且一看就是:
1. 加强校内教师待遇、显著提高公立学校师生比。
不能停留在参照同级公务员工资,毕竟老师只有工资,老师的工资一定要明显超过同级公务员,加薪才能让老师安心工作。
加薪的同时,还要加人,这样才能健康的增加学生在校时间,避免老师重回十几年前没日没夜的状态,减少教师对改革的抵制情绪;同时,可以大量吸纳被裁员的校外培训机构老师,从根本上削弱校外培训。
2. 从事教育工作的,必须取得教育从业资格。
无论公立、私立乃至校外培训,无论线下还是线上,取得教育从业资格、持证上岗都是必须,还要定期复检,对于雇佣无教育从业资格人员从事教育的机构,进行严惩。
3. 在上两步基础上,加大打击在职教师参加有偿校外培训。
不仅仅开除,还要取消教育从业资格,没有从业资格就很难再从事教育工作,零零散散的接私教,形不成气候。
4. 合理增加校内教育强度。
素质教育、减轻负担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绝不可能普遍化,与其让家长被迫向校外求援,不如适度回调。
5. 允许教师适度管理学生,解放对老师的限制,强化尊师重教。
比如,仿照医院严控外界对学校的影响,不能让老师对学生毫无管理办法。连批评都不行,还怎么管教?
6. 促进形成校内负责应试教育、校外负责素质教育的局面,各取所需,控制应试教育强度。
这方面的重点就在于限制校外培训开展应试教育,鼓励多开展技能和素质教育。
7. 强化跨部门联动执法。
比如强化市场监管总局的参与,毕竟教育部门在基层缺乏人力和执法能力,对培训机构威慑力不够。
教育的改革是一定要进行的,但不会过于猛烈,在不同地方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也会出现一些逆势而为的情况。
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严禁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这将是一条长期坚持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