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准备写个短篇系列,分享一些政策分析的内核逻辑。
先从大家都关心的房地产聊起。
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会上要求:
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那天,跟金融朋友聊及此事,普遍比较乐观,认为房地产调控的政策可能会放松。
不过我对朋友们表示,此次监管态度偏中性,有利有弊,并没有调整政策的预期。
这里分享个秘诀,读政策要读懂两块内容,一个是政策的判断,一个是政策的行为。
判断,是基于政府掌握数据得出的预期,行为,是政府对其判断出台对冲政策,两者是因果关系。
只不过,由于行为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很容易达成共识,使其获得过高的权重。
实际上,上位者掌握的信息远比市场要多,通过分析行为推演政府的判断,才能获取超前的信息,领先你的竞争对手。
譬如之前解读的七月初国务院降准,“看空”的数据下行是判断,“做多”的降准是对冲的行为。
虽然国务院并没有表露出数据的趋势,但是我们能够从降准的行为,判断未来的数据一定不好。
甚至,还可以从其动作的速度力度,判断出数据的波幅。
这就是价值的所在。
最近几天,西方主流经济机构纷纷下调中国下半年的预期,而我们通过7月国务院降准的行为,反向推测出中央的判断,就会比西方同僚们早两个多月猜到底牌。
对比打德州扑克就很好理解,如果你比牌友提前一轮看到最后一张底牌,胜率一定会提升,虽然无法保赢,但只要小心,就很难亏。
好了,聊完逻辑,回到这次央行银监会对地产的会,我们也要通过行为,来看判断。
第一个行为,“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试想,未来发生什么,才会需要监管层出手,“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二个行为,“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
试想,未来要发生什么,金融机构需要按照法制化和市场化,而不是行政指令。
第三个行为,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试想,未来发生什么,地方政府的房地产市场才会不稳。
所以,市场都看懂了行动上的利好,但是只有极少的人猜到了监管的预期。
监管认为未来有可能会发生可能危及消费者利益,以及需要行政指令处置的事情,对此,央行告诉了金融机构,那就是保护消费者,保护自己。
对比最近电力紧缺之下,各省选择限电的方向就会理解,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定要让一部分承受损失,就看保大还是保小了。
在地产这个封闭系统内,牌桌下的玩家,就是地产商、银行、消费者,地方政府,发牌的监管要求,保护消费者不承担风险,也要银行按照市场化不托底,也要配合地方政府维稳。
保了另外三个,自然就只能苦一苦部分急速扩张的地产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