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这篇文章,我特地跑去看了一场三个小时的电影。
因为疫情的缘故,离我很近的小电影院关门了,还得坐着地铁到更繁华一点的商业区去看。
这是国庆72周年的假期,很多人都憋不住跑出去玩了,但城市里一样很多人。想顺路去某个评价很好的餐厅去吃一顿,没想到过了饭点,吃货们都还在那里排了老长的队。
除了满街戴口罩的人在提醒我疫情还在,但那又如何,大家早就对现在物质丰饶,盛世繁华习以为常了。
好像一切理所当然。
一个习惯了现代生活的人,跑去看中国近代史,总觉得不可思议:怎么我堂堂中华就突然坠落到那种悲惨的境地?
当你喜欢像我这样爱琢磨历史,再看新中国崛起之路,一样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像一瘫软泥一样的旧中国,那么快就旧貌换新颜了?
我记得看宋史的时候,里面有记录说是宋和西夏的战争里大宋输掉了,士兵死伤无数,然后家属们都跑过去诘问官员们:为啥我的亲人就要这么去死?
你看,我们国家延续很久的传统就是,当兵吃粮,无非是打一份工嘛,哪怕是为了抗击外敌死掉了,家里人都能理直气壮的跑去问责。
传统里,士兵都是长官们的工具人,长官们带兵的秘诀都是连哄带骗,挂个胡萝卜加大棒,当兵无非就是为了发财,那是挣一份卖命钱。
我写过一篇《从1840到1949:鸦片战争》,那时候几千个英国兵就能横扫中国,但真的是英国人厉害吗?
并非如此,一路上大清朝的兵没作抵抗,遇敌就跑,英国人当然所向披靡。
一部近代屈辱史里,到处都是溃逃,老百姓们都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当兵的一个个穷凶极恶的连土匪都要甘拜下风。
于是一轮轮的外国人过来欺凌,从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日本人到八国联军,最后日本侵华,从头到尾都是花样被揍。
中国成了半殖民地,没有被人全部吞下,那是国家太大,帝国主义们都眼馋,生怕别人一口吞了,互相博弈,这才给留了一半。
中国自古以来都不缺精英,玩心眼子几千年,欧洲人还睡羊圈的时候,诸子百家都已经开始在争鸣了,礼仪乐章已经形成了规范了。
我经常看外国人写的所谓宫斗、商斗、权力斗争,讲真,看过24史的,都觉得太过于浅薄了。
近现代也不乏各种聪明人,各种手段惊天的牛人,为什么这么多厉害的人凑在一起,却把国家搞成那个样子。
神州陆沉,任何一个有点良知的人,看到这一段都会打心眼里感到屈辱。
我很了解大家说的民族性,讲真,到一些偏远山区去,你看到的那些人固然有淳朴、善良的一面,但一样也会有狡黠、市侩、爱算计的一面。
多少年来,当精英们用一种高人一等的方式去诱骗那些底层人民去实现他们的大业,往往得到的是各种算法式的回报。
这也算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底层的士兵们带着一种不信任,去当兵吃粮,把精英们当路人,当仇敌,这种故事在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比比皆是。被人抓丁当兵的,背后不给你放黑枪就已经算客气的,还指望人家为了长官的野心去牺牲奉献?做什么梦呢!
所以近代史里,外国人一边赞叹中国军人的个人美德,另一方面又对旧社会的中国军队战斗力嗤之以鼻。
人家列强的军队几千人就能横扫中国,那么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凭什么得到对方的尊重?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军队就完全变了。
解放战争里,外国人总带着一种看菜鸡互啄蔑视来看待中国的内战。
倘若你了解曾经的中国,就不难理解为啥麦克阿瑟一开始听说志愿军入朝是那么满不在乎,是的,人家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哪里会看得上基础火力都不能保证的志愿军?
此时中美之间武器装备之间的代差远胜当年鸦片战争里中英之间的武器代差,麦克阿瑟跟蒋介石是老朋友了,人家自然也了解旧式中国军队是个啥德行。
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最后朝鲜战争美国人带着联合国军队一拥而上,最后还是输了?
无论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都没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地方。
连那么喜欢装逼,反思战争的好莱坞,都没什么动力去反思朝鲜战争?
因为美国人在战场上惊奇的发现,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只人类军队:既凶狠无比又饱含仁义。
我国现代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说过一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在我看来,这太过于分裂了,为什么一个人不能在驾驭暴力的同时还绽放人性的光辉呢?
美国影视作品里,经常有些退伍军人精神上出了毛病,成了变态或者依赖麻醉品生活,因此自杀的比例也相当的高。因为这些军人们犯下了自己良心不能允许的反人类罪行,战争鼓励兽性沸腾,回到所谓的“文明”社会,心理反差太大,承受不了。
在朝鲜战争里,无论是美军、韩军还是朝军,都干过屠杀战俘和平民的罪行。
现有的可靠历史文献里记载美军多次屠杀行为,比如浦项事件、信川事件、老根里事件等等,杀戮最重的信川事件中,美军屠戮的战俘和平民竟达到3万人之多!
至于交战的朝、韩双方,彼此杀起同胞来那更是毫不含糊,是否平民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战俘那是绝对不可能被优待。
后期各国军队一旦打不过了,都是找志愿军投降,我方不杀害虐待俘虏的好名声已经在各国大兵里传开了。
接过麦克阿瑟指挥权的李奇微在晚年回忆录《朝鲜战争》一书中盛赞道:志愿军是一支最凶狠也最文明的敌人。
其实失去人性才会失去一切,兽性支撑的斗争,就像吸毒带来的快乐,后患无穷。文明跟凶狠并不冲突,站在这一切之上的是更高层次的人性力量。
*****
一部好的战争片,是要多花点笔墨来写下人性的。
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那段屈辱的近代史,前几年因为公知流行,网络上尽是各种阴阳怪气的小段子。
就连大片《金刚川》都跑出来叫嚣是美国人放过了我们。
美国人连和平时期都不肯放过我们,何况在战场上?
但是,武力强大到连苏联人都不敢正面开打的美国人为什么最后签下了“和平协议”?
明明新中国成立不过一年的时间,为什么一向被帝国主义欺负惯了的中国军队突然变得那么能打了?
早几年,考虑到中美关系,国内对抗美援朝说得很少。
连我这个自诩为喜爱历史的作者,也是在几年前开始了解这段历史的。
一个学理工的,自以为很有理性精神的人,但凡要拿出中美两国当时武器对比,都会怀疑这场战争的真实性。
毕竟我们虽然看过日本热血漫画,但没有人相信小宇宙爆发会超越科学。
所以,他们是怎么拿着代差级的武器火力,打赢这场都不愿被美国人提起的战争的?
美国人为了遮羞,战后特别拍了一些魔幻题材的片子,比如说,我军会吹一种神奇的乐器(冲锋号),乐器一响起,美军昂扬的战斗力立刻没有了,大家都浑浑噩噩,于是志愿军靠着原始的步枪就轻松取胜。当然,战斗机、坦克之类的,能隔音不受影响,但大家都知道啦,朝鲜那地方,到处都是山,没几天平路,能对付魔法的坦克飞机干不动啊。
但我们知道冲锋号没那么能耐,志愿军之所能拥有强大的战斗力,靠的是优秀的技战术。并非是某些英雄的个人突然王霸之气爆发,而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人,在面对敌人的时候,迸发出了强大的集体智慧和能力。
是什么力量让一群普通人,甚至还有大量的解放战士(国民党投降过来的)融进这个队伍里,完成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呢?
最近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功勋》里第一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这一点就表现得很好,把支部建到连队上,让战士们知道为谁而战,怎么去战斗,完成作战目标的意义,这是以国士待之,士兵们自然也以国士报之。
《李延年》单元就六集,对朝鲜元素刻画得比较少。
另一部《三八线》在描写为什么战斗,战士们人性光辉力量就要更全面。
我们以前很少有主旋律的战争商业,因为文艺界流行批判的艺术,或者自以为批判就是艺术,仿佛弘扬一下主旋律,正能量就成了矫情,其实这才是他们的矫情。
作为一个长期码字的人,我也认为,骂人比夸人更容易得劲。
但那不是真实的社会,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永远是正面积极的东西战胜了那些阴暗晦涩的。
中国文化里总喜欢说“仁者无敌”,但仁后来却被有心的人污蔑成了一种软弱,但仁义之师难道真的就必须软弱吗?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等待他的是列强,这里就不仁义了吗?
*****
其实我去看《长津湖》很想看到导演团们用大片的叙事方式,把志愿军的军魂给拍出来,对仁义高层次的赞美,很可惜,这里没有。
三个风格迥异的导演,用了7000人,拍出这样一部戏,所以很难去说故事的叙事和完成度有多好。
陈凯歌越来越喜欢讲道理而不会降故事了,徐克一生不羁放荡,大约很难体会那种集体主义精神的澎湃情感,至于林超贤,暴力美学视觉效果系的,《红海》非要有个那么别扭的女记者。
以最后的片子拍出来豆瓣给了个很中肯的7.6分,真的不吹不黑,这里还是有志愿军情怀加持在的。
但我以为在这个时候,出一部像《长津湖》这样的大片,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因为对很多人来说,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是被忽视的。
电视剧的经费和宣传都有限,之所以我对《三八线》、《李延年》评价那么高,那不就是少吗?
耗费巨资的《金刚川》得出的结论是谢谢美国人饶了我们。
《长津湖》拍了特别多战争的宏大场面,也告诉大家,美国人是可以战胜的,靠的是志愿军的勇敢,可只有勇敢和热血真的不够啊。
不够的那一部分只能算在导演天团们的头上了。
但我们不能过多的去苛责一部商业片,为什么我们年幼无知的时候很容易被洗成美粉?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最少有五成的功劳。
商业片不需要大家太烧脑子,一路有燃点爆点就可以了,有宏大的场面,有令人看了血脉贲张的特效盛宴,价值观在潜移默化里输出。
整个长度接近三小时的《长津湖》,在视觉效果上是合格的,有大片风范。
至于细节什么的,呵呵,我们不要讨论这种话题,只能说即便好莱坞成熟风格的大片,细节潦草不考究的也多了去了。
一部商业大片的宣传费用,以及带动的热议效果,远非别的载体可以匹敌。
熟悉历史的可以骂出片方对不起长津湖里牺牲的英烈们,但你要知道,并非所有的人都知道有那么一群可敬可爱的人,为我们新生的国家奉献了一切。
三观正商业片在商业上能成功,会带动更多的影视工作者反思自己的问题。
我想这也许是《长津湖》最大的意义吧。
最后再安利一下,我认为拍得最好的抗美援朝剧《三八线》,除了女主的脸有点出戏,基本很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