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李子旸:新中国为什么要土改|2021-10-23

在1980年代以来的“反思”中,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大有成为负面典型之势。有人认为,当时中国的土地已经很分散,根本没必要大动干戈地再次分配土地。有人则对土改中对地主阶级的“过火”行为深感不满,甚至有文学作品专门揭露、抨击这段“血腥”的历史。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评价土改这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后,如果不搞土改,中国的发展是会更好,还是会更差?土改是一段历史的弯路,还是一段必要的变革过程?土改妨碍还是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发展?

 

要想正确评价土改,首先必须跳出经济、效率的狭隘思维。土改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首要的和最重要的目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能用短期内的经济效率作为衡量标准。

 

把视角调整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立刻就能看出土改在中国漫长历史中的渊源。事实上可以说,适时重新分配土地,是中国传统之一。

 




中国历史二十多个主要王朝中,汉唐明清是四个统一、强大,且延续时间较长的朝代——成功的王朝。并非巧合的是,这四大成功王朝建立之前,中国都经历了残酷、血腥的战争。

 

没人喜欢战争,但战争在历史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历史中的王朝来说,无论其开创者设计的制度多么完善,经过一二百年的时间以后,就像人进入老年身体必然衰弱一样,国家的各种制度也会趋于涣散和败坏。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大量土地被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

 

这种状况,进一步来说就是,所有者和生产者出现了大规模分离。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这种分离如果是少数和初期,问题还不大。可如果是多数和持续,则问题很大。

 

首要的问题当然是生产效率的下降,对农业投资的停滞不前。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严重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恶化。

 

很多人可能以为,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主要是收地租。其实,对没有或者缺乏土地的农民,地主有多种剥削手段。除了地租以外,放债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杨白劳就是因为欠了地主的债,还不上,不得不把喜儿卖了还钱——卖了也还不上,永远也还不上,一辈子都要“白劳”。劳动力的这种状况,显然会成为恶性循环,劳动生产率进一步下降,农民处境进一步恶化……

 

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向地主借钱,尤其是在明知是高利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借债呢?

 




根子就在土地所有制上。如果农民有自己的土地,遇到天灾人祸,靠节衣缩食还能挺过去,而不至于因此背负债务负担。但租用地主的土地,就大不一样了。这时,遇到天灾人祸,因为要缴纳地租,农民就不得不向地主借债,或者拖欠地租,形成债务。

 

这种债务的利息往往很高,甚至就是高利贷。一旦借了债,往往很长时间才能还清——甚至终身都还不上,债务要传给子孙。

 

握有债权的地主,就可以因此牢牢控制农民的人身——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西藏。进入西藏的土改工作队发现,很多农奴都背负债务,农奴主因此理直气壮的奴役他们。

 

细看之下,很多债务都已经积累了很多年,甚至积累了几代人。加之农奴基本都是文盲,借据等等完全由农奴主操控。当初到底借了多少钱,已经还了多少,还欠多少,其中本金多少,利息多少,往往都已成为糊涂账。农奴主一方说了算。农奴们再怎么努力劳作,也不可能摆脱农奴主的控制。

 

内地的情况,和西藏大同小异。永远也还不清的债务,是很多旧中国农民身上沉重的枷锁。所以,在土改中,“清算”是个重要环节。所谓清算,就是彻底清算农民积欠的各种债务。不合理的一律废除——把借据一火焚之。不如此,就不能真正解放农民。

 

当然,债务也只是一部分。凭借土地所有权,不劳动的地主有很多种办法控制、盘剥土地上真正的劳动者——农民。这种广泛存在的剥削和人身依附,是王朝末期核心的社会问题,也是王朝最终覆灭的根本原因。

 




旧王朝的覆灭,伴随大规模的战争。汉唐明清四个朝代之前的战争,尤其惨烈。人口损失往往过半甚至更多。

 

这种损失当然非常可怕,也是文明的重大灾难。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口的大量损失,必然让旧王朝积累的财产关系、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甚至荡然无存。在这种基础上建立的新王朝,在社会关系上,仿佛一片空白,可以从头再来。

 

具体来说就是,大量土地成为无主土地。新王朝可以通过“均田制”等政策均分给民众。历年积欠的债务,因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死亡——或者两方面都死了,也就彻底消失了。

 

熬过战争幸存下来的人,不但得到了和平,也得到了解放。新王朝的社会关系是简单的,也是合理的——土地的所有者和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合为一体,土地的主人同时也是土地上的劳动者——耕者有其田。

 

这正是新王朝往往生气勃勃、生产迅速恢复的根本原因。旧有的、不合理的社会关系被残酷的战争客观上清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恢复到了有利于协作、有利于生产的状态。

 

相比之下,那些通过宫廷政变、禅让等非战争手段改朝换代的新王朝,虽然避免了残酷的战争,但却没有汉唐明清初期那种勃勃的生气,而是一开始就老气横秋、暮气沉沉。原因就在于:缺了残酷战争这个必要环节,原有的社会关系依旧,旧王朝的重重矛盾,传给了新王朝。

 

很可能有一个无情的社会规律:之前的战争越残酷、越彻底、社会重新洗牌的效果越好,新王朝越生气勃勃,越能国祚绵长。和平的交权当然好,但代价可能更大。

 




根据这个规律看新中国,就能看出土改的极端必要性了。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也经历了长期的战乱。既有国内军阀混战,也有对外战争——八年抗战。看起来,似乎已经具备了类似汉唐明清的“清理条件”。

 

其实不然。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战争,以现代人的标准看,很残酷很艰苦,但和历史上汉唐明清成立之前的那些战争相比,人口损失的比例小得多。中华民国建立时,中国人口已经超过4亿。以后历次战乱,人口损失,最大的估算也是四五千万,也就是大概在10%-20%之间。这个人口损失的绝对数量是惊人的,但是,远远不足以彻底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

 

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基本没变;农民租用地主土地,基本没变;农村广泛存在的高利贷,基本没变;地主对农民人身和地方上各种事务的控制力,基本没变。还有,农民对改善自身命运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认识。

 

一言以蔽之,虽然新中国建立了,但除了已经进行土改的解放区以外,其他大部分国土上,其实并没有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旧中国的底子还顽固而广泛地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放手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新中国很有可能和古代的魏晋、近代的中华民国类似,成为一个先天不足的政权。那样,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

 

因此,土改实际上是必须补上的一课。之前的战争没有造成重大的人口损失,这是好事,但这件好事的代价也不小,那就是,新中国实际上是在旧中国的框架内建立的新政权。不把旧中国的框架彻底推翻打烂,新中国也就谈不上有什么“新”。

 

很多人纠结于土改中的“过火”事件,以及因此蒙受苦难和牺牲的人。不能否认确实有这些事情,但如果纵向比较历史,就会意识到,和汉唐明清这些王朝相比,同样是彻底完成了社会关系的除旧布新,同样是创造出重新分配土地——“均田制”——的社会条件,新中国付出的成本要低得多——这里是数量级的差异。比起那些残酷的战争,土改可是“温柔”多了。

 

没人愿意成为社会进步的成本,但社会进步必须支付成本,这是无可改变的规律和事实。想要彻底革除积弊,想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生气勃勃的社会,不但必须要有成本,这个成本还必然高昂。

 

重要的是,衡量成本的高低,不应看数量,而要结合收益来看。新中国的历程已经充分证明了土改的必要性和伟大性。可以说,没有土改,就没有新中国。

 

土改是个大话题。今天只是开个头。接下来的文章,有进一步的分析。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李子旸:新中国为什么要土改|2021-10-2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