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四年的南北战争以及无数人的牺牲,彻底粉碎了美国南方分裂势力,捍卫了国家统一,强化了中央集权,清除了工业化道路上的最大障碍(奴隶制),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基石,爱国主义信念深入人心……
尽管在一百多年之后,国际形势和军事技术都发生重大变化,然而,南北战争还是能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美国及亲美人士总是喜欢将南北战争描写为一场废除奴隶制的斗争,是文明战胜了野蛮,暗示美国走向了文明,为其干涉全球事务寻找道德注脚。
这是本末倒置的说法,实际上奴隶制被废除是南北战争的副产品,林肯真正的动机就是捍卫国家统一,从工业资本集团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统一的美国,也就没有了工业资本扩张的广阔天地。
共和党候选人亚伯拉罕.林肯在上台之前,美国南方分裂势力就已经相当猖獗。为了避免国家分裂,林肯在1861年的就职演说中向南方提出妥协,他说,“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我都不想干涉各州存在的奴隶制,我认为我没有合法的权力这样做,我个人也没有意愿这样做。”
同时,林肯也强调,“没有任何一个州能够自行决定脱离联邦,如果内战爆发,所有战争责任将由南方承担。”
也就是说,只要不搞分裂,美国联邦政府可以接受南方存在奴隶制。
但南方回应,无论它们力量有多么微弱,都准备脱离美国,南方同盟已是一个实质独立的国家,如果联邦军队超过边界,将被视为侵略行为。
当时,联邦军队许多炮台都已被南方同盟控制,唯独萨门特炮台驻军坚持效忠联邦政府。
南卡罗莱纳州地方武装与炮台驻军处于对峙状态,炮台司令安德逊少校向华盛顿求援,林肯下令调派军队和粮草支援萨门特炮台。
1861年4月12日,萨门特炮台一声炮响,拉开了南北战争的序幕。
南北双方走向武装冲突并不是偶然的,这是50多年矛盾总爆发,也是政治手段用尽之后的必然结果。战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损失之惨重是当时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
林肯一开始只征集了75000人服役参加,计划时限为三个月。他认为支持联邦的23个州,占有全国四分之三面积,人口2300万左右,而南方只有11州,900万人口,工业化程度也不如北方,所以北方可以速胜。
然而战争打到最后,北方动用的兵力达到了2898000人,只能说是惨胜。
这跟北方在战争前的犹豫态度、战争爆发时的过度乐观情绪、战争遇到挫折时的悲观失望态度有着直接关系,没有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对台湾海峡的启示之一:无论力量对比多么悬殊,也绝不能低估分裂势力狗急跳墙的能量,必须一锤子把它们锤死,用最坏的打算迎接最好的结果。
国际干涉问题
林肯政府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如果外国承认南方分裂政权,那么,这对美国南北战争进程是非常不利的。
但为什么当年欧洲列强没有承认南方独立?
难道因为美国是民主国家,民主国家之间不互相伤害吗?这么想的人,不是天真就是傻。
当时,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法国、西班牙、俄国是君主制。
美国这种四年一次总统大选,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对欧洲来说是个奇葩体制。欧洲列强巴不得美国把自己给玩死,以证明这条道路必将失败。
美国没有遭到自外部军事干涉,有三个重要因素:
一、美国当时并没有重大海外利益(殖民地和贸易垄断权)可供别人抢夺;
二、美国邻国没有一个是强大的国家。夹在两大洋之间的美国,它的地理位置是幸运的,如果放在欧洲,它会被邻居们撕碎。
三、欧洲列强相互顾忌。
美国走向分裂符合欧洲列强利益,林肯当然知道这一点,他必须尽力防止外国承认南方联盟,以维持联邦主权和领土完整性。
最强大的干涉力量是英国,英国甚至有两次处于与联邦政府的冲突边缘。
英国对战争的态度:
英国这个前宗主国对殖民地独立后面临崩溃有一种恶意的满足感。
从经济上来说,南方独立,分裂美国,英国将减少一个潜在的贸易对手,美国南部市场上的关税壁垒将被拆除。
南方棉花供应将摆脱华盛顿的控制,英国有400多万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纺织业,轻易获得棉花这种原材料对英国来说极端重要。
除了一部分开明派(废奴派)之外,英国的工业家、银行家、地主阶层都毫无例外地站在南方一边,它们呼吁内阁给予南方同盟外交承认。英国统治者希望美国成为一个农业国,它们对美国的工业发展侧目而视。
法国的态度:
大革命之后,法国政权又落到另一个拿破仑手中,但法国的整体实力所有下降。拿破仑三世强调光荣和威望,如果美国垮掉,法国人将有希望打破“门罗主义”,重新得到美洲(墨西哥等地)。
法国跟英国一样迫切地希望美国分裂,有意同南方建交。
但法国人不愿单独行动,它希望英国先与美国建交,而英国也是这么想的。
法国有60万人生计与纺织业有关。如果法国贸然率先承认南方政权,将导致美国对法国实施棉花禁运,英国也对法国背后插刀,再出来摘桃子。
英国不动,法国也不动,法国最理想的设计是通过墨西哥干涉美国。1864年,法国在英国默许下,将傀儡马克西米利安扶上了墨西哥王位,但他很快被墨西哥起义军处死,这样,法国就失去了利用代理人武装干涉美国的机会。
西班牙、奥地利、欧洲小国们的态度:
西班牙人也希望美国分裂,这样他们有机会重新占领圣多明各,殖民地古巴也不会受到美国威胁。
奥地利皇帝支持拿破仑三世,墨西哥傀儡皇帝就是奥地利提供的,它和西班牙都希望天主教和君主制在美洲遍地开花,如果美国南方建立一个君主制的天主教国家与北方共和国对峙,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用今天西方的话来说,这叫“价值观一致的伙伴”。
瑞典、丹麦等欧洲小国,它们对美国局势态度冷淡,跟着英法跑,不用费什么脑子,就像加入亚投行,英国、法国、德国一加入,它们就一拥而上。它们对南北战争最大的期望就是发笔战争小财。
沙俄的态度:
亚历山大二世仍然奉行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对美国的友好态度,从战略上来说,沙俄希望美国能够成为一支抗衡英国的力量,所以沙俄坚决站在北方一边。
南北战争打到1863年,沙皇的海军舰队对纽约港和旧金山港进行“友好访问”,以表示对林肯的支持。
军舰到访还传递了一层意思:沙皇刚刚废除了农奴制,林肯总统也将废除奴隶制,这是文明国家之间的交流。
美国政府极其热烈地欢迎俄国军舰的访问,向英国海军进行微妙的威胁。
当时沙俄预感到会跟英国在波兰问题上开战,如果开战,它就需要用战舰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破坏英国贸易航线和商业基地,这需要美国的配合。
俄国舰队从波罗的海远赴美国,说是访问,其实是向英国显示它击毁英国商船队的力量。
因此,俄国海军力量的存在,也是英国不敢贸然动用海军力量干涉美国内战的因素之一。历史开了个玩笑,今天,企图肢解俄罗斯的却是美国。
美国在外交上的应对
南方军队炮击萨姆特堡第三天,1861年4月15日,林肯就发出了收复被南方叛军占据的要塞号召。美国对南方的定位非常清楚:叛乱者。这意味任何支持南方的行为都与美国为敌。
4月19日,林肯下令北方军舰封锁南方全部港口,并宣布任何不悬挂星条旗的船只,一律视为叛乱船只,随时可以击沉;任何干扰悬挂星条旗船只的行为方都将被视为海盗,一律击沉。
虽然这是军事命令,但其实是外交警告:在美国的领海范围,不允许叛乱船只自由出入,也不允许外国船只与南方在没有悬挂星条旗(承认美国主权)的情况下发生关系。
南方急着寻求外国承认,有了外交关系,南方才能购买到欧洲的军舰、向欧洲证券市场发行“政府”债券,有武器有资金跟北方打到底。
南方派出了弗吉尼亚社会名流梅森和路易安那的外交家斯莱德尔,前往伦敦和巴黎,他们携带的密件中的卖国条件足以打动英国和法国承认南方政权。
两人趁着夜色坐快船突破海上封锁线,来到古巴哈瓦那,登上了英国邮轮特伦特号,再前往西印度群岛的圣托巴斯港(丹麦所属),准备驶向欧洲。
美国圣贾辛托号军舰正在海上巡逻,也在西印度群岛停靠,舰长威尔克斯得到情报,有两名南方密使正在英国邮轮上。
在来不及请示华盛顿的情况下,威尔克斯当机立断,1861年11月8日,美舰在公海上拦截了英国邮轮,将两名南方使节押往波士顿。
他的行为,在外交上挽救了美国,同时,也激发了美国北方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战争意志,美国居然敢打英国耳光。
美国国会马上给威尔克斯颁发了金质勋章,以示表彰。
伦敦极为愤怒,英国要求美国:
一、立刻释放两名使节;二、为公海拦截行动向英国公开道歉。
如果七天内得不到答复,召回英国驻美公使,一切后果由美国承担。
英国海军派出一支8000人的军队开赴加拿大,英国内阁宣布,停止一切对美军火贸易(制裁)。
这是美国在南北战争中最严重的外交危机,林肯认为美国绝不能同时与英国开战。他与西华德指示驻伦敦公使亚当斯向英国首相帕默斯顿道歉,说明美国政府没有下令在公海拦截特伦特号邮轮,这是舰长的个人行为。
最终美国利用法律条款绕来绕去,一段时间后释放了两名南方使节(两人已没有文件,失去了作用),民众大骂政府软弱,英国这边也有了台阶,这事就到此为止。
但根本原因是英国不敢打,如果英国想打的话,美国怎么做都没有用。
总的来说,美国联邦政府之所以赢得战争全面胜利,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欧洲列强各怀鬼胎,希望美国分裂,又不想出头,利字当先,互相牵制;
二、美国北方人民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战争精神;
三、南方是叛军,南方各州是美国的一部分,这个认定没有模糊空间;
四、封锁南方经济政策成功实施;
五、战局逆转,手段残酷,让观望中的欧洲彻底死心。
南北战争伤亡200多万人,美国当时人口才3000多万,损失将近五十亿美元,许多城市被毁,而美国1860年工业产值才3亿美元。
和平统一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分裂势力绝不会想要和平,而武力是统一的保证。
美国统一,跟“民主,自由,人权,普世价值”都没有关系,这是美国崛起的必经之路。
如果岛内分裂势力要一条道走到黑的话,那么中国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彻底粉碎“台独”,实现完全统一。
没有任何势力可以阻止中国统一,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支持分裂势力,是希望自己变成两个、四个、八个、N个美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