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近期“共识”主题的系列文章做一个总结和收尾。
共识,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力量,科技与社会的主要进步都来源于此。
这几天聊的,从马斯克的殖民火星,扎克伯格的元宇宙,到EDY的牛逼,俞敏洪的捐赠,这些例子的背后,都是在建立广泛的共识。
共识建立起来,形成了“信仰”,就能转变为巨大的价值。
在我国,购置了价值数百万的房产,每个月只产生几千块的租金;为孩子投入数百万的教育成本,可他每个月只能领几千块钱的工资。
两者投资收益率之低,颇有点不讲道理。
但是房价永远涨的共识,与知识改变命运的共识,强力支撑着房产与学历的价值,将中国的居住与教育成本拉高到令人发指。
单纯的指责毫无意义,理解背后的逻辑,才能有机会抓住未来的可乘之机。
全国住房市值超400万亿,是GDP的4倍有余,各地政府手握的未开发土地,也是30万亿地方债的担保与还款所依。
基于房产衍生出来的信贷,更是人民币发行最主要的来源与根基。
因此,站在执政者的角度考虑,一些决策也并非不可理喻。
若在没有替代共识的前提下,贸然去打破民众二十余年来建立起的房地产共识,迅速降低房价,意味着巨大的财富瞬间幻灭,也将对整个体系造成不可挽回的冲击。
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单纯的破坏没有意义,想要改变一个共识,前提一定是要先建立一个新的共识。
具体怎么走,还是要回顾历史: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用“美元”为代表的外汇取代了之前的“共识”,并令美元成为了人民币发行的基石。
在“共识”的驱使下,中国社会各阶层为了获取“外汇”,主动承接了西方转移过来的产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海运优势成大为受益。
1998年开始,随着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越来越有限,我们开启了内需拉动,建立起了住房、教育、医疗的“新共识”。
在“新共识”的驱使下,中国各阶层在住房、教育与保险三大领域沉淀了巨额的资金,也缔造了恒大、新东方与平安等各领域的巨无霸民企。
每一次的更换“共识”,都让中国经济实现了一轮飞起,也让选对了方向的人广为受益。
如今,又一代人的时间过去,随着房地产与土地财政已经无法再为经济发展提供主要动力,我们必须创建新一代的共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累积的财富寻找一个更大的蓄水池。
由于新一代共识的池子,必须要超过房地产的400万亿,真正能取代的领域其实寥寥无几。
以至于只剩两个方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个是用“绿碳”作为新一代共识,另一个是把“数据”作为新一代共识。
西方倾向于前者,所以从G27到G20再到格拉斯哥,不断的推动全球限碳,并以对跨国巨头征税作为代价,避开数据税的分歧。
东方倾向于后者,所以G20与格拉斯哥只是远程参会,而拥有数据的大型公司,不仅遭遇了反垄断,从滴滴满邦,到富途老虎,这些美股公司也都遭遇了临停管理。
绿碳与数据两者并非对立,看看搞数据共识的马斯克和扎克伯格挥竭力舞着环保与低碳的大旗,就会明白“绿碳”共识也是“数据”共识披着的一件外衣。
我们决策必先搞清楚底层的逻辑,接下来各方表面竞争的是碳排放,实质竞争的是人口的汇集,看哪一方能用更少的资源,把更多的人口聚拢到一起。
虽然技术方面仍需追赶,但截至目前,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是我们刚刚签署的RCEP。
值此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我辈若赢下了这场绿碳数据共识之竞赛,试看未来之寰宇,必将插遍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