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艰苦卓绝的逐梦之旅,险象环生
(二)战火中损失一半人口,轰轰烈烈
(三)勒紧裤腰带支援全国,默默无闻
(四)与众多名校擦肩而过,阴差阳错
(五)夹在多个经济圈之间,总是被环
(四)赣粤运河和浙赣运河,呼之欲出
(一)艰苦卓绝的逐梦之旅,险象环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注定是人类历史上一段最为波澜壮阔的历史,没有之一。之所以用了这个“最”这个判断,是因为太难了,可以说是险象环生,艰苦卓绝,而且具有不可复制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基本上抓住了大的历史机遇,简单来说就是,该革命的时候彻底革命了,该工业化的时候工业化了,该改开的时候改开了,该装孙子的时候装孙子了。
而且一环扣一环,顺序不能错。没有彻底革命,就无法实现工业化;没有工业化,改开也是死路一条;该装孙子不装,搞不会被美国整个非死即残、半死不活。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主题,错过了不可能给你补上。16~19世纪列强满世界跑马圈地,殖民杀戮,现在不但没人追责,人家反而占据着人类的道德高地。
20世纪上半叶,全世界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中国革命,也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包括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和反法西斯、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中国的彻底革命,也发生在了革命成本最低的时候。因为旧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存质量极差,甚至生不如死,只有革命才有美好未来。
中国的工业化,也发生在最佳的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兴起,中国一边打立国之战,一边争取到了苏联的156个援助项目。
依托这156个援助项目,中国迅速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重工业体系和国防体系,在核不扩条约出炉之前,擦着边拥有了两弹一星。
而在中苏交恶之后的70年代,中国借助跟西方关系改善的良机,又不失时机从西方引进了部分民用工业体系(四三方案),着力解决吃穿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左翼运动进入高潮,然而到了70年代又突然退朝。邓小平做出了时代主题正过渡到“和平与发展”的判断,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坚定不移地韬光养晦,并抓住有利时机加入了WTO,最终抓住了全球化中产业转移的良好时机,迅速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要是克林顿时期没完成谈判,搞不好小布什上台就黄了。小布什上台,最初是要针对中国的,只不过后来发生了911事件。
入世这2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从低水平的小康,提升到了2020年的全面小康。
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后,中国人民又踏上了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那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二)战火中损失一半人口,轰轰烈烈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阶段,江西人民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甚至牺牲。他们时而轰轰烈烈,时而默默无闻,一直在努力奋斗着。
比如在那个战争与革命的年代,江西可以说是轰轰轰烈烈的。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人民军队的摇篮、还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以及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江西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时,总的烈士超过了两千万,其中留下姓名的仅有196万,其中江西就占了26万,占总数的13%。
1918年,江西人口还有2756万人。经过了数次反围剿和长期的战火摧残之后, 到1949年江西只剩1314万人,折损过半,不可谓不惨烈。
当年兴国县25万人口,有8万人参加红军,占了青壮年的80%,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红军,而且不止一个。瑞金县24万人口,有5万人参加红军和地方武装。
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一家八个孩子参军,全部壮烈牺牲;兴国高兴乡邱会培一家12口“全家革命,满门忠烈”。
从1927年~1935年,有50万江西人参加红军。在那时,江西人民的革命热情高涨,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前方。
长征出发时,中央红军8.6万人。其中赣南子弟就有五六万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烈士倒下。
《十送红军》这首歌就是一首江西民歌。为什么歌词那么感人,因为红军就是子弟兵,送别红军也是送别自己亲人。当时的情形,跟永别也差不了太多。
1961年,作者为了写这首歌去当地进行了广泛的采访。曲作者过于投入,谱到“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瞬间泪崩。
没长征的也是好样的。兴国县的李美群,20岁时她的第一个丈夫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1933年,她又动员新婚的第二个丈夫参加红军。
1934年1月,李美群生下了一个女儿,这是她唯一的亲生骨肉。不过这时坏消息传来,她第二任丈夫壮烈牺牲。
由于形势危急,生下孩子第三天,省委的通信员牵着一匹马来通知她火速归队。
于是她含着泪,把孩子托付给了第一任丈夫的母亲,请她代为抚养,并为孩子起名钟全列(马前托孤)。
她离开之后的第二天,国民党军占领了这里,到处搜索迫害革命家属,连她未满月的孩子都不放过,他们的口号是:人要换种,石头要过刀。
老太太抱着钟全列东躲西藏,不久就在一个破庙里生病了。万般无奈,她又将钟全列送到一个革命家属家里。
这个革命家属深知在家乡无法躲避敌人的迫害,便抱着婴儿逃到了泰和县马市镇的深山里。1979年,兴国县的工作人员终于在泰和县找到了钟全列。
李美群没有随大部队长征,而是留下来打游击。其实打游击也是九死一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在大山里与敌人周旋。
1935年1月,大雪封山之后,李美群与战友已经弹尽粮绝。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激烈搏斗后,她受伤被俘。由于受到了长期拷打和折磨,她染上了肺病,1936年病逝狱中。
江西人民为长征提供了大量的经费和物资。长征前的半年时间内,江西人民为红军筹款几百万大洋,筹集稻谷84万石,被毯2万床,棉花8万斤,草鞋20万双……
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翻身做了主人,建立了新中国。从1955年开始,先后有1600余名解放军干部被评为开国将军,而江西省位列第一,高达325人。
江西的开国将军包括3名上将,38名中将、284名少将。兴国县是全国第三大将军县(56人)。吉安县是第五大将军县(45人),永新县是第六大将军县(41人)。
总之,江西人民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程中,书写了极为不平凡的一页,做出惊天动地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勒紧裤腰带支援全国,默默无闻
而在社会主义大建设的年代,江西人民依然执着地奉献着。新中国之所以能迅速工业化,离不开农民的奉献与牺牲,可以说是农民勒紧裤腰带支援国家搞工业。
江西也不例外。江西实际上从1984年才开始解决温饱问题,也就是之前一直都在饿着肚子。但是江西的粮食外调,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从未停止过。
1950年至1952年,江西共调出粮食16.3亿斤。考虑到江西人口只有1500万人,意味着平均每个江西人,为全国同胞省下来108斤粮食。
1953年,也就是一五计划第一年,江西省调出粮食11亿斤;1954年长江流域遭受特大洪涝灾害,江西省受灾严重,依然调出粮食8亿斤,其中调给湖北、安徽、江苏等灾区4亿斤。
再后来的几十年中,每逢兄弟省市发生自然灾害,江西省自己省吃俭用,也都会给予支援,要粮食给粮食,要种子给种子,重点安排,优先调运。
整个一五计划期间,全省共调出粮食50.6亿斤,平均每年10.1亿斤。相当于一五期间,每个江西人都支援了国家300斤粮食(这时约1700万人)。
195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江西也不例外。但是江西人民,依然节衣缩食,自己饿肚子,也要把粮食外调,帮助兄弟省市渡过难关。
1959年,江西人民的任务更重了,外调粮食13亿斤。1960年全国形势更为严峻,江西人民坚持瓜菜代,节省粮食油料,完成外调粮食15.5亿斤。
1961年,江西的粮食任务是12亿斤。但由于全国粮食形势严峻,江西咬紧牙关,又多贡献了3亿斤。
总之,三年困难时期,江西省累计外调粮食43.5亿斤,成为当时全国外调粮食最多的两个省份之一。不仅如此,周围还有几十万饥民涌入江西。
1962年,台海形势危急,毛主席来江西视察。江西省委表态,福建前线的军粮,江西省包了,一人600斤!随后江西突击往福建调粮2494万斤。
1963年至1970年的八年,全省共调出粮食110.8亿斤,平均每年13.9亿斤。此后的10年,江西平均每年调出14.2亿斤。
从1950年至1980年,江西共外调粮食367.78亿斤,连年圆满完成国家任务。别的省有进有出,唯有江西只出不进,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江西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全国也陆续解决了温饱问题,江西的粮食重要性也下降了,但一直默默地外调,现在每年至少100亿斤,现在累计外调已超过2000亿斤。
(四)与众多名校擦肩而过,阴差阳错
江西省,不仅贡献了粮食,还贡献了教育资源。解放前,江西省有一所重点大学,可惜名字不太吉利——国立中正大学,当时排名全国第九。
解放后改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院系大调整,南昌大学的大部分理工院系被调整到了今华中科大、华南理工、湖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师大。
农学院也独立了出去,单独组建江西农学院(江西农业大学),文科院系组建了江西师范学院(现江西师范大学),并继承了原南昌大学的校舍场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
而现在的南昌大学,是1993年5月由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而来的。江西大学1958年成立,其中有江西师范学院的生物系并入,而江西工大1958年才建立。
上世纪60年代末,中苏交恶,为了战备疏散,北京的13所重点院校外迁, 还有一些学校虽然不在外迁名单,也纷纷在外地设立分校。
中国高校迎来又一波洗牌,其他省份迎来一次良机,江西也不例外。比如1969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都在江西开办分校。
北京大学江西分校在1970年6月27日招收了418名工农兵学员,招收的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不仅如此,当时国家正在为江西筹建一所重点大学。这所大学要能按原计划走,那华五就变成华六了。
当时国务院、中央军委计划把上海交大的机车车辆系、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
1973年华东交通大学第一次招生,由于南昌的校区还没完全建好,所以新生还是到上海的铁道学院进行报到。
1975年,上海校区和南昌校区分别进行了招生。按照原计划,南昌校区完全建成之后,上海的校区将不再保留。
可惜了,校区建设还是慢了。由于国际形势缓和,三线建设也逐渐被叫停,上海铁道学院也不再搬迁了,华东交大的部分老师也返回上海。
而华东交大的筹建计划也严重缩水,实力大减。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在南昌和上海继续办学,上海铁道学院后并入同济大学。
也因为有了三所分校和华东交大的筹建计划,江西与中科大失之交臂。当中科大最后落户安徽的时候,三所分校在1971年纷纷撤回北京。
折腾一番,江西就落了个华东交大,还是个缩水版的。目前华东交通大学有一本专业,也有二本专业,但整体上属于二本院校。
(五)夹在多个经济圈之间,总是被环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江西作为粮食输出大省,国家的大型项目几乎什么也没捞到。中苏友好时,156项目斩获寥寥;中苏分裂后,大三线建设也近乎精准避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江西省作为交通不甚发达的内陆城市,没有任何优势。
不过江西人外出务工有优势。向南是珠三角,向东是长三角,夹在两个三角之间。也可以到中部重镇武汉。
按照2016年数据,江西堪称最拼的省份。外出打工总人数,虽然比不上河南、四川等地,但按照比例,则位居全国榜首。
2016年,江西外出打工的人数占全省总人数的7.25%。二至五名依次为湖南(7.16%)、河南(6.30%)、安徽(6.27%)、山东(6.05%)。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优势就是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各地攫取的第一桶金,这类产业对成本很敏感,不光是劳动力,还有运输成本。
江西省劳动力充足,但是交通闭塞。我们来看一下江西省地图,整体上是个盆地,与外界的联系有天然地形阻隔。
江西虽然有历史悠久的浙赣线,但是复线1995年底才开通。同等条件下,复线的运力是单线的3~4倍。
京九铁路穿境而过,江西有了贯穿南北的大动脉,但京九线1996年才全线开通(京广线已经开通90年),2003年才完成复线建设。
在高铁规划上,江西也是慢人一步。2013年,央视一张环江西高铁圈,深深刺痛了江西人。此后,人们发现了更多的环江西现象。
不过,高铁修通之后,如果不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不打造地区经济龙头,高铁越发达,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虹吸效应越明显,因为出去打工更方便了。
如何打造产业集群,其实困难重重,危险与机遇并存。机遇就是江西夹在两个三角洲之间,可以承接两个三角洲的产业转移。
(四)赣粤运河和浙赣运河,呼之欲出
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依然很激烈,江西的优势并不突出。劳动密集型产业,江西交通运输成本并无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江西又缺乏人才。
但是在十四五规划中,我们看到了江西人迎难而上、逆天改命、自强不息的精神,努力改善营商环境,努力降低经营成本,努力留住人才,打造高新产业。
其中我最为感动的就是赣粤运河和浙赣运河。这两项工程,可以说是世纪工程,简直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可以感受到江西人民为了共同富裕有多拼!
我们先分析一下它们的意义。首先,水运成本的优势十分明显。在发达国家,内河航运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比如制造业强国的德国,水运占货运总量的25%。鹿特丹港进口总量中有多达36%的物资依靠内河水运送往欧洲各个内陆城市。
一条莱茵河的运力相当于19条德国铁路的总和,一条密西西比河的水运量顶得上20条美国铁路。世界发达的制造业国家无不凭借低成本的水运来压低其制造业的成本。
在美国,内河航运的成本,是铁路的四分之一,公路的十五分之一;在德国,内河运输成本,是铁路的三分之一,公路的五分之一。
在中国,水运价格也是最有优势的。从安吉运到外高桥码头,水运与陆路相比,一个标箱节省250元,大箱节省500元,而出运到洋山码头大箱则节约了800元。
在苏北,2017年苏北运河水运每吨公里0.041元,而铁路运输成本每吨公里0.072元,公路运输成本每吨公里0.39元,内河水运成本是公路十分之一,铁路的七分之四。
内河航运航道建设占地少。每公里铁路需要占地30~40亩,公路约15亩。内河航道则可利用现有河道,基本上不占用或者很少占用土地。
内河航运还是陆路运输的有效补充。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当时铁路、公路、民航受阻,几十万旅客滞留,电煤告急,水运的特殊作用被凸显出来。
内河船舶虽然吨位小,但是造船成本低,毕竟相比海运无风无浪无海盗,可以作为海运向内陆的延伸。
粤赣运河让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互通成网,连通了淮河、黄河、海河水系,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运输网络,实现江河直达、江海连通。
从长江到珠三角的船,就不必再绕走上海、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了,可减少1200多公里的航程。
按照目前的设计,该运河的三级航道,可通行1000吨级的货船。按照保守估计,每年吞吐可达3亿吨,并有望提升至10亿吨。
这是什么概念?同样贯穿江西省的京九铁路,每年的货物运输量却不达3000万吨,这也意味着赣粤运河的运力,相当于10条京九铁路。
通航之后,很多大宗商品(如煤炭、粮食等)的南北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地处内陆的江西将成为黄金水道。
最关键的,给江西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第一,基建本身的拉动作用;第二,络绎不绝的商船,给沿岸带来商机;第三,让江西承接产业更具优势。
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第一,枯水期的问题;第二,鄱阳湖生态问题;第三,投资成本问题。但是我觉得这都是技术性问题。
枯水期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在丰水期储水来解决,还能防洪。释放水的时候,还可以用来发电。生态问题,也是不破不立,虽然有一定破坏,但也会蕴蓄新生态。
最后说投资成本问题。有人说,赣粤运河要投资1500亿,耗资巨大。其实不然,铁路的造价每公里差不多也要1~3亿元。从货运的角度,运河更便宜。
另外,我相信国家已经经过了详细的专家论证,赣粤运河不仅列入了江西省的十四五规划,也被列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
10月19日,江西省政府领导班子迎来重大调整,叶建春接替易炼红担任江西省政府党组书记,并于21日成为代省长。
叶建春是水力专业的博士,并是水利资深工作者,在调任江西前,他曾是最年轻的水利部副部长,我认为他将是粤赣运河和浙赣运河的总司令。
中国人有中国梦,江西省有中国梦江西分梦。地理环境没有优势,那就改造地理。这种不服输、不信邪、不屈服的精神,不就是新时代的愚公移山精神?
在革命岁月,江西人轰轰烈烈勇于牺牲;在建设和探索的年代,江西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在改开之后,江西人背井离乡四处打拼;而在新时代,江西人为了共同富裕再次迎难而上。
不写此文,对不住良心,无颜上井冈山。在此,蛋总向江西人民致敬,也为江西人民加油!我一起见证中国奇迹江西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