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美这两天出现一些缓和迹象后,反华势力坐不住了。
尽管中国政府和拜登政府依据相互尊重、对等互惠的原则,就媒体签证问题达成三项共识,美国国内保守派势力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说,拜登政府“对华妥协来得太早了”。
与此同时,在美国两党议员的推动下,美国总统拜登18日表示,“正在考虑在外交上抵制北京冬奥会”。而且,美国国会的政客还想把这个举动当做“对盟友国家的示范”。
同是在18日,针对立陶宛批准台湾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深夜发表谈话,发出严重警告。
此外,美国议员还想把所谓“台湾代表”,塞入规模仅次于联合国的国际刑警组织。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17日表示,就媒体签证问题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符合双方媒体利益,值得珍惜。希望美方信守承诺,尽快将有关措施政策落实到位,同中方共同努力,为两国媒体在对方国家工作生活持续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美国一些人却不满意了。
比如一些所谓“倡导新闻自由”的组织宣称,“中国仍在打压国外媒体记者”,然而他们却只字不提一些外媒记者在中国制造假消息和搞恶意的歪曲报道。他们甚至还宣称,来自美国的“独立媒体”进入中国,与中国的“国家媒体”进入美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知道,他们这都是什么奇怪的逻辑。
2020年2月,蓬佩奥主持下的美国国务院正式把五家中国国营新闻机构指定为“中国政府分支”。随后,特朗普政府把这五家新闻机构获准同时在美工作的中国雇员人数,从160人削减到100人,并把签证居留期从一年减少到90天。
这实际上让中国驻美记者的工作,变得非常不方便。
而中美在本星期达成的协议,稍微放松了一些限制。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中国记者将获得一年多次往返签证;中国承诺,一旦美国的政策生效,中国将给予美国记者同等待遇。
就是中美关系中,朝着恢复往来方向的小变化,都遭到来自田纳西州的共和党参议员玛莎·布莱克伯恩(Marsha Blackburn)的反对,她宣称“那种美国媒体和中国媒体等值的想法荒唐可笑”。
她还敦促拜登行政当局“建立一套体系,认证美国记者在中国大陆获得了行动自由而且未受骚扰”。
面对政治保守派的批评声,美国国务院发言人18日辩护说,这项协议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然而,在美国国内问题上,这些议员政客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行政当局有时候不得不妥协。
18日美国总统拜登证实,“正在考虑对北京冬季奥运会进行外交抵制”。拜登给出的原因还是老调重弹——人权。
拜登当天是在白宫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会面时,被媒体问及“是否在考虑对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的。此前,已经有一些消息人士将这个可能性提前透露给《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
拜登回答说,“这是我们正在考虑的。”
外交抵制,将意味着华盛顿方面将不会派政府代表团参加明年2月份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但美国的运动员仍将参加比赛。
但是,美国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科顿等国会反华政客,一直在施压拜登行政当局全面抵制这次奥运会,也就是美国运动员也都不参加冬奥会。
一位美国问题专家告诉“补壹刀”,如果拜登真的宣布“外交抵制”也主要是出于国内政治上的利益交换考虑。
现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都有一些反华操弄这个议题,不光是共和党,也有来自民主党的,所以拜登在这方面有着不小的压力。比如,众议院议长、民主党人佩洛西,此前也呼吁拜登行政当局不派遣任何政府官员出席北京冬奥会。
担任过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季奥运会组委会执行长的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罗姆尼,此前也向参议院正在审议中的《2022财年国防授权法》提出修正案,要求美国政府对北京冬奥会采取外交抵制。
此外,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两党议员于今年早些时候,也推出过类似修正案,将禁止国务卿将联邦资金用于为美国政府雇员参加北京冬奥会提供“支持或便利”。这个修正案包含在已于今年6月获得参议院通过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中。
这位专家说,拜登现在首要的挑战是提高国内的民意支持率,重新提振美国经济,在这方面急需国会的支持。比如,拜登政府前不久终于迎来了1.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法案在国会被批准通过,而之前在众议院被“卡住”,就因为民主党一些议员反而投了反对票。
最后因为拜登国内支持率实在太糟糕了,民主党在明年中期选举的势头上很糟糕,所以民主党内进行了协调,争取了部分党内议员的同意,使得1.2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法案最后得以通过。
但是,接下来拜登政府还想通过规模约为1.7万亿美元、针对美国社会保障网络和更大范围基础设施改造的法案。这项法案无论在民主党还是在共和党,面临的反对声更大,所以拜登政府必须拿一些“筹码”,与国内议员政客进行“交换”。
涉台问题,也是反华势力制造反扑的主攻方向。
针对立陶宛批准台湾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北京时间11月18日深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发出了严重警告。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多次劝阻,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此举在世界上制造“一中一台”,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背弃立方在两国建交公报中的政治承诺,损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而且,中方给立陶宛此举的定性是——性质极为恶劣。
在这一警告中,我们的外交部发言人强调,“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立方负责”。
当然,立陶宛政府敢这么做,背后还有美国人的推动。
立陶宛人口不到300万,国土面积约为6万5000平方公里。不折不扣的一个欧洲小国。通过梳理可以发现,立陶宛的反华动作,主要是从今年年初开始的。
也就是民主党拜登政府上台,美国国会正式推动“在国际上帮台湾拓展空间”。
今年2月份,立陶宛议会通过“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等决议;5月份,该国又通过决议,干涉中国香港等问题;再接着,立陶宛又打出“台湾牌”,先是向台湾当局捐赠疫苗,后又密谋设立所谓的“代表处”。
立陶宛如今变得这么反华,除了这个国家与俄罗斯有着几百年的世仇外,还有一个原因是,2019年7月,没有从政经验的立陶宛经济学家瑙塞达当选总统。
这位学者型的立陶宛总统主张向欧盟和美国靠拢,在安全上全面依靠北约,对俄罗斯和中国则抱有警惕和敌意。
为了实现所谓“威慑俄罗斯”的目的,瑙塞达在竞选总统时还强烈支持美国加强在立陶宛部署军事力量。不仅如此,他还鼓动邻国波兰邀请美国,在该国境内设立永久性军事基地。由此可见,这个立陶宛总统就是一个坚定的亲美分子。
于是,现在的立陶宛成了美国“反俄遏华”的棋子和“先锋”。
在美国要制裁俄罗斯的时候,立陶宛在欧盟中冲在最前列。在美国要打压中国科技企业,跟中国打科技战的时候,立陶宛迫不及待站到了美国一边。为了配合美国,立陶宛也将中国称为“国家安全威胁”。
在美国政客的授意和鼓动下,立陶宛又接连对涉港涉台等中国内政问题发起舆论攻击。在近一年来的反华活动中,基本都有立陶宛的身影。
从经贸上看,立陶宛对中国的出口只有几亿美元,他们认为,就算被中国经济制裁损失也不会太大。只要美国能给立陶宛几亿美元的援助,那得到的回报可能比损失的要多。所以,立陶宛成了“美国遏制中国策略的试验品”。
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欧亚问题的专家告诉“补壹刀”。美国人想借立陶宛打开一个“范式”,即在中国的邦交国建立与台湾的“非正式外交关系”,将对台外交从过去的禁忌变成“擦边球”。
美西方一些大国,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但私下里上支持第三国与台湾以一种“变通的方式”打外交牌,鼓励欧洲小国在台湾问题上说美国不敢说的话,做美国不敢做的事。
所谓“新欧洲国家”,以波兰、立陶宛为代表,在外交上紧跟美国,在阿富汗等其他热点问题上其实都是美国的“马前卒”,试图刷存在感。
在国际组织机构领域,美国国内的反华势力企图搞出一些“浪花”。
18日,来自犹他州的共和党国会众议员约翰·科蒂斯宣称,在他的牵头下,70多位来自民主与共和两党的美国议员正在推动让国际刑警组织“接纳台湾”。
他在当天发表声明说,70余名两党议员11月9日致函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司法部长梅里克·加兰德和国际刑警组织华盛顿办事处主任迈克尔·休斯,表明国会支持“将台湾纳入国际刑警组织”的明确意图。
科蒂斯宣称,“台湾理应有与美国和其他民主伙伴共事的席位,以根除国际刑警组织的腐败和滥权。本届行政当局必须落实国会所通过的法律的意图,抗衡中国的影响力,并在本月晚些时候召开国际刑警组织大会之前大力推动台湾参与国际刑警组织。”
可以说,在世界卫生组织及世卫大会失败碰壁后,那些美国的“反华势力”和“友台派”政客想把国际刑警组织作为新的“战场”。
1923年成立的国际刑警组织,是仅次于联合国的第二大国际组织,也是世界最大的警察组织。该组织总部目前在法国里昂,有194个成员国。由于中国的反对,某些人“把台湾塞入国际刑警组织”的企图一直没能得逞。
2016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一项法案,要求“促使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2020年,特朗普把科蒂斯推出的“台北法案”签署成法,要求美国国务卿指示美国政府驻国际组织的代表,利用美国的影响力推动台湾作为“成员或观察员”参与国际组织。
2020年,被纳入2021财政年度拨款法案而获得通过的所谓“台湾保证法”也提及,美国的政策是推动台湾有意义地参与国际刑警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
那么,该如何对这些反华势力掀起的反扑,进行回击和反制呢?
一位国际问题专家对“补壹刀”表示,首先在舆论层面上要回击,一些外媒大肆宣扬的所谓的“外交成功”,说到底只能是某一些人、某一届政府的暂时收获,为的是他们自己的小集团利益,搭进去的是立陶宛未来同中国关系的发展、甚至是中欧关系的政治基础。
这会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他们也不代表立陶宛人民或者欧洲民众的利益。从我们行动的层面上也要把少数反华势力谋利,跟立陶宛、中欧关系、中美关系的总体利益区分开,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打击。
其次,是要有耐心,要进行目标管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打一场持久战的耐心准备,不可能靠一两次反制就能把问题解决掉。如果太想一次性解决,反而会让问题扩大。
欧洲议会之前通过决议中有一条,是要求欧盟驻台机构更名。当然欧盟更不更名,还要看美国的动向。
前述欧亚问题专家认为,做坏事的人一定要受到惩罚,要让他们感到持续的痛,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才能阻止后来人出现。
以立陶宛为例,现在美欧是在一些非核心利益上表现出对立陶宛的支持,这是一种外交场合的表态,他们不会真正替立陶宛承担责任,所有的责任都得立陶宛自己承担。相关国家经济上有很大压力,当立陶宛看到别的国家吃肉自己连汤都喝不到的时候,就会难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