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库叔说:毛泽东盛赞“敢以数万敌百万”、批注25次的跨时代兵家,居然是他!|2021-11-27

现代大军事家毛泽东喜欢读史书,尤其嗜读《南史•韦睿传》,批注竟达25处之多!他盛赞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善守”“不贪财”,还提出“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

 

 

文 | 蒋亚民

编辑丨 李雪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乱世入仕,能独善其身





南北朝宋齐之际,民间传唱着一首画面感极强的“流行歌曲”:“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


统治者奢侈无度、荒淫横暴,老百姓被沉重的税役压到喘不过气。更令人发指的是人伦败坏——王室权斗激烈、各势力结伙厮杀,杀兄弑父事件层出不穷。


一时间,“举朝遑遑,人人危怖”。


为君者心无天下,任战祸不断蔓延,下至小民、上至公卿,不知何时就被卷入惨祸、沦为持刀人脚下白骨;为臣者只计一己得失,将家国节义抛之脑后,为保全自己甚至投降北魏,将淮北大好河山拱手送敌。


祸事之惨烈由下表可见一斑:

 

我们的男主角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暗无天日的时代。


442年,韦睿出生在一个三观很正的名门望族。其祖上韦贤曾在西汉时高居丞相之位,爷爷韦玄为避浊世隐居于长安南山(终南山),拒绝在刘裕手下任职;宋末,伯父韦祖任光禄勋,父亲韦祖归任宁远长史。


与荒唐的世道不同,韦睿秉承家风,待人仁孝谦恭、作风简朴廉洁,深受父兄器重,也逐步走上仕途。


465年,雍州刺史袁抃与邓琬起兵反刘彧,拥立刘子勋为帝。在袁刺史手下担任主簿的韦睿申请外调,避开了上表中列出的那场著名祸事。


【注:袁抃,另说袁顗。】


479年,萧道成篡宋,将“宋之王侯,无少长皆幽死”。悲剧继续重演,其侄萧鸾先后杀掉自己的侄孙萧昭业、萧昭文,于494年自立为帝,随后杀萧道成十九子,几乎将萧赜(道成子,齐武帝)二十三子赶尽杀绝。


其间,支酉在长安以北起义反抗北魏政权,秦、雍间七州人民同时响应,众至十万人。视南朝为正宗的起义军请求齐帝速派大军支援。对生存空间一直遭挤压的南朝而言,这是一个发起反击的好机会。然而,此时的萧鸾正忙着诛戮至亲,不予理睬。


结果并不让人意外,鲜卑铁骑很快灭掉了这支业余造反部队,随后,拓跋宏迁都洛阳,举兵南征。

 

 

2

追随萧衍,仁者必有勇





“齐梁之际,内难九兴,外寇三作”。


在乱世之中,韦睿在各种岗位上均做出了政绩,因而屡获升迁,历任齐兴太守、本州别驾、长水校尉和右军将军。逢齐末大乱,他请调回乡,任上庸太守。


498年,不学无术的萧宝卷上位,迅速将爸爸留给他的六位辅政重臣诛杀殆尽。


此举彻底激怒了时任江州刺史、年近古稀的老将陈显达,自旬阳发兵造反,豫州刺史裴叔业自寿阳出兵支援。萧宝卷令护军将军崔慧景讨裴,结果后者倒戈,拥立萧宝玄、进围建康。


宗室萧懿因诛杀崔慧景、萧宝玄有功,官晋尚书令,后因欲废杀昏君,被杀。


萧宝卷下一个定点清除目标是萧懿之弟、正坐镇襄阳的雍州刺史萧衍。


对于时局,年近花甲的韦睿做出清晰判断:“天下真人,殆兴于吾州矣”。陈显达虽然是老将,但不能成大事;崔慧景政治经验丰富,然而性格懦弱不能作战。放眼当下之南朝,能有一番作为的只有萧衍。


他当机立断,遣二子联络萧衍;等对方起兵,率本郡人伐竹造筏,领兵2000人、马200匹与其会师。


见到韦睿,萧衍大喜:“前日见君之面,今日见君之心,大业可成。”

 


韦睿一路献策,萧衍军队连克郢州、鲁阳等重镇。


攻郢之役打得异常艰辛。城中百姓近10万,顽强据守一年,因染瘟疫,死者十有七八。生者无力掩埋,只得停尸床下。到萧衍军拿下城池时,几乎每间屋子里都堆满了尸体。韦睿见状,立即着手清理遗骸、抚恤幸存者,使“死者得埋藏、生者反居业”,得到了百姓的信赖。

 

501年,大军从郢州开拔,韦睿受命为冠军将军、任江夏太守,留守郢州。萧衍在受封梁王后,任其为大理寺卿。


502年,萧衍杀萧宝融篡齐,成为梁武帝。韦睿任廷尉,封都梁子;此年,任南梁豫州刺史,兼历阳太守。


504年,北魏进攻豫州,韦睿率领本州军队严密布防,击退来犯之敌。


他白天应酬重要访客、处理紧急军务,夜里处理军事文书,三更就起床,点灯加班直到天亮。他所到之处,营房井井有条、馆舍和防务工事标准规范,显示出卓越的治军才能。


更加可贵的是,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他是罕见的能体恤下属的长官,“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有志从军的健儿争相投入他麾下。


从衣着和气质上来看,他与我们印象中横刀立马的武者形象大相径庭——着儒生之袍服,有旷世之气度,即便临阵交锋亦不披甲、执锐、骑马,而是坐在车里执竹如意指挥作战,让人不禁想起“羽扇纶巾”的前辈大兵家。

 

3

合肥一战,得号“韦虎”





505年,萧衍北上伐魏,派韦睿统军。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北魏小岘城,未果。为发动下一步攻势,他带着少数将领和卫队轻装出行,在敌军城防栅栏外进行侦察。


忽然,他看到城中出来数百人在门外布阵。城中约有敌军两千余人,敢于此时出城的一定是精锐部队。打败他们,此城将不攻自破!他果断下令发起突袭。


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穿盔甲作战几乎等同于自杀。诸将迟疑不前,认为应回营装备一番再战。韦睿握住象征权力的节杖:“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


于是,随行将士只好冒险出击。魏军战败,韦睿趁势加紧攻城。第二天夜里,梁军拿下小岘城,随后向合肥进发。


发现情况快、判断态势快、定下决心快、形成部署快、实施行动快——有此五快,虽为无甲之兵,趋之亦可胜敌。


梁右军司马胡景略所部久攻合肥不下。


北魏守军分筑东西两个小城,成犄角之势、夹合肥而立。韦睿决定先攻此二城。不久,魏将杨灵胤率兵5万来援。


众将唯恐抵挡不住,请求增兵。韦睿谈笑自若:

“贼兵已到城下才去求救兵,一则来不及,二则我们求救、他们也会增兵。古人认为‘军队制胜在于齐心协力’,我们唯有奋力一战才有生机” 。


趁魏援军新到、立足未稳,韦睿果断挥军与其交战。力克敌军后,梁军军心稍定。


韦睿考察地势,下令在肥水上游筑堰,并命王怀静在岸边筑城守卫。很快,堰成,水围合肥,为利用战船从水面发起攻击创造了条件。梁军战船相继开到。


 

战前,右军的胡景略和前军的赵祖悦关系差到了相互陷害的地步。提起对方,胡景略恨得咬牙切齿、血流满嘴。韦睿亲自斟酒,施之以礼、晓以大义:“我军上下一心方能克敌制胜、收复河山。请两位将军着眼大局,不要因私人恩怨影响大业。”


二人遂放下成见,团结抗敌。


不久,魏军攻陷王怀静城,一路杀到堤下,气焰正盛。


军监潘灵佑劝韦睿退回巢湖。对于部下的怯战行为,韦睿大怒:“军败将死,有进无退。”


他令人在堤下布置好伞扇麾幢等仪仗,以壮梁军之威,并表达战斗到底、绝不退却的决心。与其他亲临一线的军事统帅形象不太一样,他因体弱无法骑马,遂坐在车里从容指挥作战。


魏军前来破坏堤坝,韦睿亲率部下作战,梁军士气大振,英勇打退敌人的猛烈攻势;待魏军后退,他指挥军士们在堤旁筑垒,并造出舰舷与城墙一样高的战舰,以便于观察敌情和从高处放箭。


一声令下,战舰从四面攻城,魏军计穷,相与悲哭;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时中弩箭身亡,城遂溃,万余魏军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此役所获战利品相当丰厚,“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然而,韦睿不占分毫,将这些财产尽数充公,犒赏将士。


经此一役,韦睿威名远扬,令魏人震怖,甚至编出了这样的段子:“不畏萧娘与吕姥,但惧合肥有韦虎”。


“韦虎”一名由此得来。


萧衍诏令班师。因为离魏军太近,极易被敌方跟踪追击,韦睿令辎重作为前队,自己坐小车殿后。魏人慑于他的威名,竟然眼巴巴地望着梁军运输队渐行渐远而不敢靠近。


4

敌酋大惊:是何神也!





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挥师进攻北徐州,将刺史昌义之围困在钟离(今安徽凤阳)。魏军号称拥兵百万,驻地区域达四十余座城池。


梁武帝派征北将军曹景宗抗击。面对声势浩大的敌军,曹驻军邵阳,筑垒守卫,不敢前进。


萧衍大怒之下召见韦睿,赐其龙环御刀:“诸将有不听命令者斩。”


带着这把“尚方宝刀”, 65岁的老者再次领兵,自合肥直接过阴陵(今安徽定远),逢山涧峡谷等不便通行处一概架桥,以求迅速行军。


部下畏惧魏军,劝领导慢点走。韦睿答道:

“钟离形势十万火急。驾车赶路犹恐不及,何况缓进!”


行军10日,韦睿所部赶到了目的地,连夜在曹景宗营前二十里处挖掘长壕、扎上鹿角、截断河洲以加强阵前防御,破晓前就筑好了营寨。


魏帅元英闻讯,惊得杖击地面:“这是什么神仙速度!”


韦、曹二人担心钟离城中守军因孤立无援丧失斗志,遂募军士带敕令从河底潜水到达东城外、进而入城。城里守军一天比一天艰苦,闻报有了援兵,立即提高了士气。


魏将杨大眼率万余骑兵来战。这个人在北魏勇冠三军。韦睿把车辆串起来连结成阵,杨大眼会合骑兵实施包围。韦睿指挥两千强弩手放箭,杀伤大量敌军。所向披靡的名将杨大眼被一箭贯穿右臂,丧胆而逃。


次日清晨,魏帅元英亲自率兵来战。韦睿手执白角如意、坐在白木小车里,斯斯文文地指挥作战。一天里,双方交战数次,元英越发心惊。


夜里,魏军又来攻城。面对突如其来的箭雨,梁军惊乱。儿子韦黯请父亲下城避箭,韦睿坚持在城上稳住军心。


魏军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桥,竖立围栅截断淮河通道。韦睿打造大舰,命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所部为水军,一遇淮水暴涨,立刻派他们出战。


这一边,梁军放出载着干草、灌了火油的小船,意在烧毁魏军所建桥梁;风怒

火盛、烟尘晦冥,勇士趁机拔除木栅、砍断桥梁;另一边,战舰齐发,逼近魏军营垒,太守冯道根等人亲自上阵杀敌,军士们奋勇作战、以一当百,喊声震天动地。


高质量地利用地形和战器,将作战的优势扩大到相当高的程度,直至将优势转化为胜势。速度和质量终于化解了魏军兵多的不利态势,使梁军达成了以少胜多的作战目的。


元英脱身逃跑。魏军大败,淹死者十余万,被斩杀数目相当,其余数十万皆释甲俯首乞为囚奴。被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奉皇命到淮河边劳军的中书郎周舍不禁赞叹:“将军此役所获战利品真是与熊耳山一样高啊!”


北魏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梁军赢得了南北交战以来的最大胜利。韦睿因功,晋爵为侯。


这里需要强调,他的“神速”不仅体现在行军、筑城等外在形式上,更关键的是:其一,内在的整合速度,他能够在短时间内聚合诸将心智,形成统一的指挥和行动;其二,善于捕捉战机,不轻易放弃稍纵即逝的击敌良机,也是一种速度比拼。

 

5

功勋赫赫,仍不改初心





508年,韦睿改任左卫将军,后任安西长史、南郡太守。正赶上司州刺史马仙琕从北边回师、被魏人追击。三关人心惶恐,朝廷下诏命韦睿率领众军增援。


韦睿到安陆,把城墙增高到两丈多,又开掘护城大沟、建起高于寻常标准的加强版敌楼。众人笑他胆小,韦睿非常坦然:

“作将军就应该有胆小的时候。”


此时,一心要雪邵阳战败之耻的元英听说老对手到来,遂放弃了追击,退兵。

韦睿每次临敌,都必然进行认真细致的准备,充分利用地形和战器之利以提升自己战胜敌人的实力。身披耀眼功勋,仍能保持这种谨慎对敌的军事思想、宠辱不惊的态度,殊为不易。


514年,韦睿出任丹阳尹,次年改任雍州刺史。


韦睿生性慈爱,精心抚养兄长的遗孤,将历年所得赏赐分送给亲朋故友,自己家无余财;对70岁以上尚无官职的读书人,多授予“假板县令”之职,家乡人对他感情很深。


516年,75岁的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朝廷下诏不准以示优待。萧衍征召他入京,封为护军。韦睿在朝待人恭谨,从未与别人怒目相对,皇帝本人也很尊敬他。


韦睿仰慕汉代石建、陆贾的为人,闲暇之时,把两人的形象画在自家墙上自勉,还教儿孙们读书。


当时,萧衍信奉佛教到了痴迷的程度,从庙堂重臣到市井小民,掀起了一股崇佛热潮。韦睿仍然保持着冷静和理性,不因统治者的好恶改变自己,起居作派一如往昔。


520年八月二十三日,韦睿在家病逝,享年79岁。萧衍当天亲临吊唁,悲声痛哭,追赠他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严。


按照他的遗言,以日常衣装入殓,一切葬仪从简。


后世史学家司马光对他的评价十分中肯:


“其临阵也勇,其执事也敬,其律己也廉,其与人也惠,其居官也明。”


在道德沦丧、骨肉相残、尸横遍野的至暗时代,兵家先贤韦睿的大智、大仁、大勇,如启明星一般,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行之路。


遗憾的是,他寄予厚望的英主萧衍,既没有能力完成终结乱世的任务,也未获得善终。


真正的太平盛世,要等到百年之后。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库叔说:毛泽东盛赞“敢以数万敌百万”、批注25次的跨时代兵家,居然是他!|2021-11-2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