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张维为:建立中国人对中国和世界的主流叙事,这是我们在做的事|2021-12-05

12月4日,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传媒、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东方学刊》主办的2021年思想者论坛在上海举行。当天,来自海内外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线上线下,就“后西方时代,中国道路的意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全天分为四个主题的发言活动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教授、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等知名学者分别作了精彩论述。


上午9时,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表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按照中央的要求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研究和政策储备;同时作为“理念共同体”的推动者,与观传媒一起,汇聚了国内外真正认同中国道路的最大的学者群。他相信,众多具有原创研究能力的学术专家今天齐聚一堂,用一整天的时间进行思想交流、学术切磋、观点碰撞、脑力激荡,定能使今年的论坛成为丰盛的“思想、学术和精神大餐”。


在上午的第一场活动中,姜义华、杰弗里·萨克斯、马丁·雅克、张维为、张旭东、贝淡宁、王锐、寒竹、吴新文等专家学者,围绕“后西方时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学”这一主题,纷纷发表了各自精彩而独到的见解。其中,张维为教授在发言时,特别就主题中“后西方时代”、“中国模式”和“中国学”这三个概念分别作了探讨,同时也谈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说——“现在有些方面进入了后西方,有些方面还没有进入后西方”,这是一个“后西方”和“非后西方”并存的时代。张维为教授则认为,现实还未真正进入“后西方时代”,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我们可以明确提出,并作话语沟通和学术探讨。他透露,自己最早使用这一概念大致是在2010年编写《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时。

“过去三年里,我们对一些事情的预测,都和这个判断有关。”以中美贸易摩擦、华为孟晚舟事件以及新冠疫情为例,张维为教授指出,“我们的判断都和我们对这个时代的定性有关”:美国将输掉中美贸易战、孟晚舟最终会被释放、疫情将变成美国的切尔诺贝利,背后就是世界进入了“后西方时代”。

谈到“中国模式”,张维为教授说自己是最早提“中国模式”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中国模式”的定义就是中国自己的一整套的做法、理念和制度安排。与“中国道路”概念相比,“中国模式”更为学术化和中性化。

他也强调,有人不认同“中国模式”这一说法,觉得一讲到“模式”就是输出和强加给别人,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以往国内也曾有过“深圳模式”、“苏南模式”、“浦东模式”等等,消除了这一误解之后,“中国模式”这一概念可以用在很多领域。

如何界定“中国学”,西方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学”,但这种“中国学”意识形态色彩很重,不能客观理性地叙述中国,现在我们提出要让“中国学”回到中国,也就是确立中国人自己对中国和世界的主流叙事,并影响外部世界的中国叙事。张维为教授认为,广义上今天“中国学”指的是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研究,狭义而言更多是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特别是当“西方话语”已形成一整套对新中国的主流叙事时,我们需要解构这种话语,建构中国话语。

他结合这三个概念指出,和过去很不一样,如今全世界都想听到中国的声音,这就需要加强中国学研究,加强中国模式的研究。现在有许多发声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些人的心态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很不自信,所以讲不好中国故事。

“现在,非西方世界对了解中国的需求巨大,甚至眼睛放着光芒,希望了解中国成功的经验。他们自己这么多年都没有取得成功,他们想了解中国是如何成功的,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国际传播的内容还没有力量,传播的效果还不够好。”

发言的最后,张维为教授举了一个近期的例子。12月2日,张维为前往北京,参加了一场名为“中外学者谈民主”的高端对话会。张维为透露,这场“中外学者谈民主”高端对话会参与度很高,包括众多西方主流媒体到场,事后所展现出的效果和得到的反响都非常好。在活动上,他提到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耗费2.3万亿美元,最后带来的是生灵涂炭和仓皇撤军,而中国花了这笔钱的约十分之一,用“中国模式”完成了最后阶段的全面脱贫。

“我问在场的美国记者,你们的‘民主制度’出了什么问题?你们为什么不能阻止资本力量?特别是美国军工利益集团对美国人民利益的损害,对世界人民利益的损害?”张维为教授认为,“中国学的研究可以把中国作为一种方法、一种参照系来观察和评论外部世界,我自己一直在这样做,这是最新的一个例子,我们觉得总体效果是好的。”

马丁·雅克:西方正衰落,但靠“中国威胁论”获“新生”

上午首场的活动主题为“后西方时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学”,马丁·雅克第三个发言,就此话题,在他之前的多名专家学者谈及了东西方的实力消长。听完他们的发言后,马丁·雅克在其发言的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指出,“西方的衰落仍在继续”。

他表示,特别是在过去5年里,特朗普的执政加速了这一进程,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其承诺扮演的全球角色也遭受质疑,现在的美国比上世纪的任何时期都要更加分裂和两极分化。去年美国大选前,其国内的政治精英们越发对美国“民主”、国家团结和西方联盟的未来感到怀疑,而在新冠疫情大流行之后,超过80万人死亡,经济遭受重创,美国发现自己正处于一场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中。

作为“全球霸主”,美国只有将中国视为“对手和威胁”,才能取得国内团结。而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欧洲疏远美国这一长期趋势在大大加速,欧洲的经济衰退甚至比美国还要严重,但作为西方世界的两大支柱,即使双方有争执、不安、衰退和疏远,但仍在“对抗中国”上达成了一致。

“西方可以保持其全球优势地位,这是不可想象的,美国经济已不再强大到足以支撑这件事的发生。”马丁·雅克直言,美元仍是世界储备货币,只因目前还没有其他选择,但到2035年之后还会是这样吗?他给出的观点是:当中国的经济规模大约是美国的两倍,数字货币普遍通行时,美元不再会是世界储备货币,如此一来,美国将其他国家排除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将其意志强加于别国的能力将大大减弱,那标志着“美国霸权之下的世界和平”(pax americana)将终结。

西方虽在衰落,但重获某种“新生命力”

在马丁·雅克看来,西方秩序的衰落是全方位的,在东亚、非洲、美洲、欧洲以及其他地方都很明显,不仅仅是中国,土耳其、俄罗斯和印度也正在填补美国衰落所造成的空缺。

“我们是否已经生活在了后西方世界?这当然正在过渡,这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或多或少达到了这个水平,而在另一些方面还未达到。”马丁·雅克的发言是这样呼应活动主题中“后西方时代”这一字眼的,他认为,就全球贸易体系而言,西方霸权正迅速撤退,这就是为何特朗普试图破坏和边缘化世界贸易组织,且美国不存在于亚太地区的三大协议——RCEP、CPTPP和一带一路。

马丁·雅克还说,曾经接近于普世的西方体系正在分裂,转而被地区性体系补充或取代,虽然西方可能正在衰落,但它离“死亡”和“入土”还很远,他曾提出一种观点,即西方已经获得了某种新的生命力,那就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举例而言,2000年至2016年,人们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越来越感兴趣,试图了解历史悠久的中国。可自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西方人几乎只会从1949年以后的历史来看待中国,2000多年中国历史就此消失。“中国被简化成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又被视为是苏联共产党的同义词。更糟的是,我们甚至倒退了,有时感觉回到了冷战。”


中国如何同西方交流,马丁·雅克这样建议

发言中,马丁·雅克谈到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产生了连结,尽管如此,在与西方的关系上,中国也遭遇到了不少严重挫折。

中国如何与世界交流?在马丁·雅克看来,过去5年里,中国应对西方无理攻击的许多尝试,成效并不明显,这让他有点担心。他说,这个问题没有捷径,只有找到向西方解释和教化的方法才行,而中国所锁定的受众不应该是西方的执政精英或外交人士,至关重要的是要关注广大西方公众,这就需要一种不同的语气和风格,不一定是要墨守成规的或好战的,可以是寻求共识、展开对话、非正式的、极具街头文化的等等。

“也许我们可以从TikTok在西方的巨大成功中学到些东西。”马丁·雅克表示,中国需要一种不同的基调来吸引西方受众,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年轻一代的影响力和方法,而不是官方的,因为那些离西方受众距离太远了,这一点,中国完全可以做到。

最后,马丁·雅克建议,如果可以的话,中国应变得更加开放,在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里,开放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也为了文化因素。对于西方公众和媒体人而言,中国仍然隐秘和有时难以理解,不够开放,他当然明白这绝对要追溯到历史根源,但保持神秘往往容易引起猜疑。

“对于中国而言,随着成为一个大国,全球的人们都期望中国更加自我开放,这是获得实力和影响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非常感谢,祝愿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马丁·雅克,这位被中国网友善意调侃为“知名中吹”、“英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学者如此说道。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张维为:建立中国人对中国和世界的主流叙事,这是我们在做的事|2021-12-05
分享到